謝輝

2017年7月12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我背著王福岐老人看升國旗的視頻不脛而走,出人意料地上了“熱搜”。時隔三年,當年新聞的熱度早已散去,但那段經歷留給我的感動與溫暖,卻久久不能忘懷。
在不到四天的時間里,有著一段關于國旗的難忘記憶——那是三位“老革命”的“圓夢之旅”。其中的點點滴滴總能讓我感動不已,令我心潮澎湃。
令人心動的夢想
故事要從我參加駐村扶貧工作說起。
2017年5月末,我被齊齊哈爾市公安局選派到克東縣玉崗鎮(zhèn)東風村開展扶貧工作。為盡快了解村里情況,我和工作隊隊長趙吉成開始逐戶走訪調查。
一天,我們走進75歲的王顯財老人家。
王顯財十幾歲時“闖關東”來到東風村,在村里當了40年會計。40年里,無論是記工分、清家底還是發(fā)放補貼、記賬核銷……老人幾乎沒出過錯,也沒動過“公家”一分錢。如今,老人的兒女常年在外,他和老伴兒僅靠著12畝土地的流轉費和每月200元的養(yǎng)老金生活。雖然日子過得很清苦,但老人心態(tài)樂觀,沒有跟我們抱怨過一句。臨走前,我們問他有什么訴求,老人笑呵呵的臉瞬時凝重起來,望向遠方,喃喃自語:“真想去看看北京是啥樣,天安門升國旗又是啥樣……”
一時間,我不知道如何回應他,只好先記錄下來。
離老會計家不遠,就是64歲的老黨員韓樹國的家。看到我們來訪,這個不善言語的莊稼漢只是咧著嘴笑,可當我們聊起他1975年參軍、1977年入黨的“輝煌”經歷時,他一下就打開了話匣子。巧的是,韓樹國也沒去過北京,“去天安門看升國旗”竟也是他的夙愿。
兩位老人相同的“訴求”,讓我和隊長很驚訝,而隨著走訪的深入,驚訝逐漸變成了感動。
在東風村,幾乎每個村民都知道“老革命”王福岐的故事。1951年,18歲的王福岐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他所在的部隊是一支英雄部隊,曾涌現(xiàn)出黃繼光等戰(zhàn)斗英雄。談起在朝鮮戰(zhàn)場上保家衛(wèi)國的經歷,老人布滿皺紋的臉上浮現(xiàn)出一種自豪。1955年退伍后,王福岐一直生活在東風村。在老人珍藏的復員軍人證明上,黑白照片中依稀可見他曾經的颯爽英姿,與如今蒼老的樣子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
聊天過程中,我情不自禁地問道:“爺爺,您想去北京嗎?”
老人笑了,露出天真和羞怯的神情:“誰能不想去呢,那是咱國家的首都啊!我還從來沒去過呢!可這么大歲數了,估計沒機會了。”
老人的話,猛然觸到了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幫這三位老人完成心愿,讓他們看到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情景!
四面八方的援手
我把三位“老革命”的故事寫進了扶貧日記:“三位老黨員的年齡,加起來超過了220歲,他們?yōu)樽鎳瞰I了全部青春,我真心想幫他們實現(xiàn)晚年的心愿,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和力量!”
令我沒想到的是,我的扶貧日記在市公安局微信公眾號“鶴城公安”發(fā)布后,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閱讀量很快過萬,評論達數百條。大家紛紛表示,要盡自己的一份力,幫助老人們完成心愿。
于是,在黨的96歲生日之際,為“老革命”實現(xiàn)夢想的“圓夢行動”付諸實施。2017年7月10日,帶著社會各界捐助的一萬元“圓夢基金”和全局民警的真情托付,我和市公安局政治部同事李志超作為民警代表,與東風村村委會負責同志一起,帶著三位老人及其家屬踏上進京圓夢的旅程。
臨上火車,我們帶幾位老人去車站附近的一家小飯館吃晚餐,王福岐老人的一句話讓我心頭一顫:“孩子,謝謝你們啊,幫我實現(xiàn)心愿不說,還請我吃飯——我二十多年沒進過飯店了!”
在齊齊哈爾火車站,市公安局政治部的領導前來慰問,省內多家媒體也前來采訪報道。此情此景讓老人們十分激動,他們連連揮手,嘴里不停地道謝:“國家從沒忘了我們!”
火車開了,老人們把驚喜的目光投向了窗外——祖國的壯美山河在他們眼中既熟悉又陌生。擔任值乘任務的是齊齊哈爾客運段T40快車車組的乘務員,他們在了解到“圓夢之旅”目的后都深受感動,很快幫老人協(xié)調了鋪位,又送水、送飯,還主動幫助解決了返程車票。
第二天下午,我們一行人順利到達北京。與此同時,“老革命圓夢之旅”的新聞也通過網絡傳到北京。
走出站臺,志愿者杜先生已為我們準備好了接送的面包車,志愿者田先生則提前預訂了天安門廣場附近的一家旅館。辦完入住手續(xù),我們一行人稍作休整,便奔向心馳神往的天安門廣場。
激動人心的感受
站在廣場中心,看到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等心慕已久的宏偉建筑近在眼前,老人們不禁熱淚盈眶。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王福岐老人默默摘下草帽,努力站直身體,深深地鞠了三次躬,顫巍巍地敬了一個不太標準的軍禮——他的五指早已合不攏了。看到這一幕,我的鼻子有些酸,66年滄海桑田,老人早已失去當年青春的模樣和光彩,但他對戰(zhàn)友的懷念之情絲毫未減。
對于北京的熱愛,讓三位老人似乎找回了年輕時的活力,他們在天安門廣場附近一直逛到晚上還不愿回去。我擔心老人身體吃不消,也怕錯過第二天一早的升國旗儀式,勸了一遍又一遍,三位老人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7月12日凌晨3點,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再次來到天安門廣場。本以為來得還算早,誰知廣場上早已圍滿了觀眾,我們只能站到離旗桿很遠的地方。
幾位老人急得直打轉,王福岐老人向武警戰(zhàn)士和公安民警懇求:“我85歲了,是大老遠從黑龍江來的,第一次看升國旗,以后恐怕再也沒有機會了。你們能不能幫幫我,讓我離國旗近一些——這輩子就這么一次啊!”
雖然武警戰(zhàn)士和公安民警很理解老人的心情,但也愛莫能助。
這時,雄壯的國歌聲響起,國旗護衛(wèi)隊的戰(zhàn)士們邁著矯健的步伐走了出來。看到王福岐老人吃力地踮著腳,我俯下身對他說:“爺爺,我背您,這樣看得清楚!”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但還是湊了上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托住他緩緩起身。
整個升旗儀式,我一直在低著頭使勁兒支撐老人,直到看見網友上傳到網絡上的視頻才知道,老人在我的背上始終敬著他那不太標準的軍禮。我的眼睛再一次濕潤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視頻,我們的圓夢故事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許多愛心人士都表示,想帶老人們在北京多逛幾天。三位老人婉拒了好意——“能來到天安門,能看到五星紅旗升起,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返程路上,老人們交流著彼此的心情,言語間,“國旗”成了最能引發(fā)共鳴的一個詞,我忽然感受到一種寄情于五星紅旗的濃濃愛國情:那是心中的理想,那是信仰的力量,那是不熄的火焰,那是奮斗的意義!
三位“老革命”的“圓夢之旅”已經完成,但對于我來說,這只是開展扶貧工作的起點。“小康路上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既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目標,而這次“圓夢之旅”,無疑是對我工作的一種鞭策,激勵著我為圓更多貧困戶的夢想而不斷奮斗。
我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我要努力讓每一戶貧困戶的夢想都能照進現(xiàn)實,讓他們都過上小康生活!”
這也是那天在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現(xiàn)場,我對著國旗許下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