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崇鳳


江橋抗戰紀念地位于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江橋蒙古族鎮內,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第二批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黑龍江省省級國防教育基地、黑龍江省青少年活動實踐體驗基地及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江橋抗戰于1931年11月4日在泰來縣江橋蒙古族鎮哈爾戈江橋打響,是時任國民政府黑龍江省代主席馬占山帶領中國軍民抗擊日寇侵略的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戰斗。
九一八事變后,由于國民黨當局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東北地區大部分淪陷。1931年11月4日,日寇進攻江橋,馬占山部奮起抵抗,擊退敵人進攻。11月6日,日寇投入主力第2師團作戰,馬占山親赴前線指揮,雙方形成拉鋸態勢。11月12日,日寇又從朝鮮調來援兵,孤軍奮戰的馬占山部因部隊傷亡過大、后繼無援而被迫撤退。11月19日,日寇5000余人侵占齊齊哈爾,江橋抗戰結束。
江橋抗戰雖然失敗了,但被評價為中國軍隊有組織、有領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第一戰,也被譽為打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七大政治報告中明確指出:“這個戰爭(指抗日戰爭)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p>
江橋抗戰紀念地由江橋抗戰紀念園、江橋抗戰紀念館、江橋抗戰遺址園、觀江大道、引嫩渠首風景區等單元組成。
江橋抗戰紀念園。江橋抗戰紀念園占地3萬平方米,紀念園內建有江橋抗戰紀念碑、馬占山將軍銅像、反滿抗日愛國志士伊作衡紀念碑、抗日愛國將領蘇炳文將軍紀念碑。
江橋抗戰紀念館。江橋抗戰紀念館于2008年8月14日正式開館,建筑面積1522平方米,展廳1300平方米,展覽線長290米,基本展覽為“還我河山”江橋抗戰史實陳列。館內現有江橋抗戰時期圖片、實物、史料、雕塑等陳列品和館藏資料300余件,展現了黑龍江省愛國軍民守土有責的樸素家國情懷和勇于首赴國難的擔當意識。
江橋抗戰遺址園。江橋抗戰遺址園建于2012年,由雕塑區和遺址區兩部分組成。雕塑區抗戰文化長廊,以浮雕群形式展示14年的抗戰歷程,為全國首例。17塊栩栩如生的浮雕和翔實的文字,記述了中華民族從1931年到1945年的英勇抗戰史;遺址區現存嫩江大橋木橋橋墩、日偽時期水泥橋墩、南橋頭堡等歷史文物。
觀江大道。觀江大道起于江橋抗戰遺址園、止于泰來縣引嫩工程渠首,依山勢沿江而建,全長5公里;左側人工林郁郁蔥蔥,右側懸崖峭壁,嫩江蜿蜒曲折,河套草原一望無際;觀江臺、觀江亭、賞月亭、觀景臺分布兩側。站在觀江臺上,可將平齊鐵路橋、齊泰高速公路大橋、嫩江河套草原盡收眼底,同時遠眺重工業基地——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城區輪廓和大興安嶺南麓余脈,夏季在觀景臺上可以看到5000畝有機水稻稻田及栩栩如生的稻田畫。
泰來縣引嫩工程渠首風景區。景區內有引嫩工程源頭、泵站、高標準水稻灌溉系統,園區總面積1680畝,水稻種植區1400畝。園區以水稻種植為主,配以高標準育秧大棚區建設、稻田畫觀賞區、高標準科技種植示范區、農業物聯網等配套工程,是具有引進、示范、推廣、科研、農業休閑等多種功能體驗感的科技示范園區。近年來,泰來縣致力于打造稻文化,“春插福稻苗,夏觀稻田畫,秋收福稻米,冬賞稻草人”,已成功舉辦兩屆“福稻泰來”四季文化旅游活動,網易直播關注度達200余萬人次。
江橋抗戰紀念地景區集愛國主義教育游、嫩江風光游、蒙古族風情游、綠色生態游、親子研學游于一體,年游客接待量達12萬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