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春 王宇萌

韓敬波,哈爾濱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工作人員,2017年擔任駐方正縣寶興鄉永興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榮獲“2018年度煙草行業扶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2020年春天,方正縣鄉依食品廠跟寶興鄉永興村東風屯的51戶農民一口氣簽下1500畝富硒玉米訂單,產品用來生產玉米面條,可為村民增加30多萬元收益。
以往百姓家常見的傳統食品,能夠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增收渠道,可是讓許多人眼前一亮。而為了讓這個頗具鄉土特色的食品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發揮帶貧作用,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的韓敬波,著實付出了不少心血。
韓敬波深知,脫貧致富要靠產業。2017年9月,他找到離村多年在縣城開面食店的“能人”劉紅光。
劉紅光綽號“饅頭劉”,有一手制作面食的本領。為了積累發展資本,劉紅光本打算先出去打工掙幾年錢。
得知劉紅光有這個想法后,韓敬波就勸他:“你有這么一門好手藝,在哪兒不能干出一番事業,何必遠走他鄉呢?”
在韓敬波的一再鼓勵下,劉紅光決定回村創業,建起玉米面條加工廠。
辦廠子、闖市場,得有令消費者放心的拳頭產品。韓敬波和劉紅光在車間反復研究試驗、改進工藝、改良設備。在一年多時間里,他們反復試驗127次、耗費2萬多斤玉米原料,終于成功研制出不添加色素、食用膠和添加劑的原生態玉米面條,并注冊了“鄉依”牌商標。
產品不成問題了,可一時沒人認、沒人買,銷路在哪兒?劉紅光著急上火,媳婦三天兩頭就和他吵架,韓敬波的心里也亂成一團麻。
沒想到,一場偶然的直播,竟然成為轉機。
2019年10月10日,第七屆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開幕,韓敬波帶著“鄉依”牌玉米面條來到綠博會。他發現,展會期間有直播間可以介紹產品,就帶著產品找上門,開始了他的直播首秀,短短20多分鐘就銷售了130多單,當天帶來的展品全部賣光。接下來兩天的直播效果更好,不少人直接到展會柜臺前購買。最后,不僅展品全部賣光,連1000多斤庫存也銷售一空。
3天直播,簽下600多單,共4000多斤,銷售額2萬余元,鄉依食品廠還與多家客商簽訂意向訂單近20萬元。
那次直播讓韓敬波開了眼界,也更堅定了做好玉米面條這個產業項目的信心。回村后,他和村“兩委”成員一起研究,制定了食品廠升級改造方案,將“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許可證”申請升級為“食品生產許可證”,并購置了200千瓦變壓器。廠里招收了十余名貧困戶當固定工,人均月收入2400多元。農閑時,也有貧困戶到廠里當臨時工,增加收入。
馮福敏就是第一批來廠工作的貧困戶。她的丈夫失去勞動能力,家中兩個孩子尚未成年,多年來靠撿廢品維持家用。進廠工作兩年多,馮福敏已成業務能手,對未來也充滿信心。
今年,韓敬波決定趁熱打鐵,進一步擴大鄉依食品廠的生產鏈條,計劃建一個600平方米的玉米加工車間和一個22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車間,產權歸集體,企業來租賃,建成后可以帶動100多人就業,并為村集體年增加收入13萬元。
“干字當頭,實字托底,要用‘金黃產業鋪就金光大道,加大力度做好線上扶貧產品宣傳推廣。只有推動‘實體農業向‘電商農業轉變,才能圓滿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韓敬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