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
編輯同志:
我是哈爾濱市南崗區的一名居民。2020年7月的一天,我下班后駕車回家,在停車等待通行信號燈的過程中,一輛摩托車從后面超車,與我的車發生剮蹭。我正要下車與其理論,肇事者卻因擔心賠償,立即駕車加速駛離現場。
車輛被人剮蹭,我已十分心疼,而肇事者的逃逸行為更讓我火冒三丈。此時正巧信號燈變為綠燈,我馬上驅車追趕。在此過程中,肇事者憑借摩托車輕快便捷的優勢,一再加速,在進入一平直路段時,摩托車與路肩發生擦撞,肇事者一頭扎向路邊的樹叢,身體多處受傷。
在追趕過程中,我未對摩托車采取左右逼停等危險駕駛行為,也未與摩托車發生摩擦和碰撞,因此交警認為,摩托車駕駛者承擔交通事故的全部責任。
但肇事者出院后卻認為,如果我不強行追趕,交通事故就不會發生,因此要求我賠償他的損失。
我想咨詢一下,在這種情況下,我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讀者 劉景山
【答疑】
根據劉景山的來信,本欄編輯特邀黑龍江冰都律師事務所馮春龍律師進行答疑。
本案中,汽車車主的追趕行為屬于自助行為。
自助行為是傳統的免責事由,指權利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獲得國家機關及時救助的情況下,對侵權人的財產或者自由在必要范圍內采取扣押、拘束或者其他相應措施,為法律或社會公德所認可的行為。
自助行為的性質屬于私力救濟,與緊急避險、正當防衛的性質是相同的。自助行為作為正當化事由的根據,即在于其是權利人對自己合法權利的自我保護,是對國家權力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公民個人權利不及時的情況下的有效補充。因此,從表面上看,自助行為雖然同樣具有對他人人身自由權利、財產權利或者其他相應權利造成妨礙的事實特征,但由于其是保全和恢復為既有法秩序所認可的權利,應當為既有法秩序評價為合法,這也符合公眾關于正義、個人權利的基本觀念。
此前,雖然我國法律尚未規定自助行為,但在司法實踐中一般均對必要限度內的自助行為予以承認。而今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補上了“民事自助行為免責”這一立法空白點:“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采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采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受害人采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自助行為免責制度賦予了自然人在一定條件下的自我保護權利,是對國家機關保護的有益補充;明確規定自助行為免責制度,對保護自然人的人身、財產權益具有現實意義,也有利于對這種行為進行規范。
也就是說,自助免責需符合三個前提條件:1.合法權益受到侵害;2.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3.不立即采取措施將使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本案中,劉景山的車輛無故受到剮蹭,肇事者逃脫在即,如不追趕,其合法權益必然遭受損失。劉景山的追趕行為顯然符合上述三個前提條件,因此劉景山不應當承擔后續事故責任。
劉景山可以依據上述法律法規,嘗試與肇事者進行溝通。若雙方意見仍未能達成一致,劉景山可以收集通話錄音、監控錄像等證據,以此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本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