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昆
摘?要:現在有家長逐漸認識到親子互動于幼兒的重要性,愿意犧牲一定的時間陪伴兒童,時刻注意幼兒在園表現及成長。但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以及對周邊生活的觀察發現,學前教育階段出現了類似于中小學階段的“家庭作業家長化”現象。而幼兒園存在的“家庭作業”被定義為“幼兒園家庭親子任務”:是指以教師布置的幼兒任務為前提,家長被動的協助幼兒功課,以家長為主、幼兒為輔的親子任務。在研究中也發現家長存在參與積極性不高;準備不充足;教師布置任務重;缺少溝通等相關問題。
關鍵詞:家長;家庭親子任務;問題
【中圖分類號】G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7-0014-02
前一段時間,在各種自媒體平臺,許多中小學生家長在家輔導孩子家庭作業的視頻接踵而來。在視頻中呈現出家長們面對孩子的作業、“神回復”時往往處于一種措手不及、被動的局面,讓人苦笑不得。在社會中,家長輔導孩子不斷成為吐槽的“爆點”。這樣類似的問題不僅僅只存在于中小學,在學前教育階段仍然有這樣的趨勢。家長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中存在問題,值得審視。
1.家長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教育不是教師一個群體的責任,父母是第一教育者,也應該承擔教育此大任,不僅僅是把孩子交給教師就了事,這是明顯的推卸責任型教育觀。據調查,92.9%的家長都承認,幼兒教師所布置的家庭親子任務是有必要的,只有7.1%的家長認為此項家庭親子任務無用。可見,幼兒家長對幼兒教師工作的支持和肯定,凸顯出一定的思想覺悟。但事實上,幼兒家長的參與積極性并不高,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兩部分:
首先,家長認為布置的幼兒“作業”是負擔。家庭作業的主旨是要培養孩子們自己動手、獨立思考和自主完成的內在素質,家長的任務只能是指導與配合。家庭作業成“家長作業”是因有部分作業遠超孩子們能力所及的劍走偏鋒,也不排除一些家長出于心疼與溺愛心理的越俎代庖。要知道,快節奏發展的社會,作為父母為了給孩更好的生活和未來,朝九晚五。每天上班回來往往疲憊不堪,尤其是作為母性這一角色更要做家務,讓這樣的態度與孩子一起完成某些復雜的工作,會讓父母覺得是很大的負擔。
其次,家長期望與教師一同參與家庭親子任務的布置,但現實生活中往往是由教師進行獨裁。有66.7%的家長要求與教師共同參與家庭親子任務的安排,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之中,教師為了更好地完成課程活動或是進行活動的延伸,直接給幼兒布置任務,而非與家長進行討論與溝通。導致家長在參與活動之前可能會存在不太高的積極性,影響參與的效果。
2.家長參與準備不足
家長在進行參與家庭親子任務之前準備較少,或是即便是知道要參加幼兒的活動,也不知從哪個方面進行準備。據研究調查,有86.9%的家長都愿意選擇去做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活動,但實際上在操作過程之中,可能家長并沒有該方面的知識儲備或是理論儲備,在實際操作活動過程之中,往往會出現不耐煩的情緒。比如,在一個訪談之中,存在這樣一個案例:家長A說有次教師要求幼兒回家之后用家里的廢棄產品做一把迷你椅子。有前瞻性的家長就會利用儲備好的家里的奶瓶、紙筒等一些產品作為主要輔助材料,而這位家長則是在家里搗鼓了許久,才找出一些廢舊的材料來幫助孩子完成作業。這位家長話語幽默,但可以體現出對于家長而言,材料準備不足,也是參與不足的一種表現。
3.家長在參與過程中態度不好
據調查,有98%的家長都認為幼兒在這樣一種活動之中能夠獲得一定的知識與技能,并且孩子在家長帶領之下都基本能展示出自己積極參與活動的一面。但實際上。任何事物的量變都會引起一定的質變,對于難度大或是操作復雜難耐的任務,在與幼兒完成活動過程之中,家長會出現態度不好的一面。比如,在與幼兒進行家庭親子任務的制作中,無法準確地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定位,在出現幼兒制作某一環節表現不好的時候,就會態度不好,或直接幫助幼兒完成任務。也正是家長“代做”的現象越來越多,導致教師不能準確的掌握幼兒學習情況。
4.家長參與幼兒園家庭親子任務的互動質量不佳
術業有專攻,教育當合力。防止家庭作業變“家長作業”,需要尊重和凸顯孩子的作業“主體”地位 。在研究中發現家長輔導幼兒參與家庭親子任務中,有多種因素會影響家長參與任務的質量:
(1)教師所布置任務的量,影響著家長參與的質量
在教育中應杜絕要求把家庭作業作為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只有科學地設置幼兒回家之后要進行的家庭親子任務,才能夠真正做到為家長減負,為孩子減負,以量的改變來促成質的飛躍。
(2)家長的學歷影響著參與質量
據調查,大部分家長都在大學學歷及以上,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思考和教育模式,對孩子的教育質量還是層出不窮。在參與這樣的親子活動中,幼兒較為主動的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來,那么想要在活動中達到更好的教育影響,就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3)家長的溝通意識薄弱
在家庭親子任務當中,孩子是活動的主體,家長要擁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陪伴、啟發幼兒,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對于3-6歲的幼兒,無論是思維還是行為都具有可塑性,要讓幼兒在一次次的活動中提升自己,學會舉一反三,慢慢減少家長的越俎代庖。另外,家長還應當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讓幼兒在游戲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在孩子游戲時,家長應當為孩子留出足夠多的獨立操作空間,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來組合材料、拼裝材料等,孩子可以自由的發揮想象力,大膽進行操作,這對于孩子動手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幫助。比如,許多家長都會和孩子一起組合積木,在組裝時,家長要引導孩子多動手,家長多看,讓孩子多動,多玩,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指導。這不僅僅可以促進親子關系,還可以為完成素日里較為復雜的幼兒“作業”奠定基礎。
5.作業難度高、輔導難度大
如今確實有不少學前幼兒家長吐糟孩子幼兒園的作業太燒腦,難度系數太高,做手工、畫畫、手抄報、剪紙等內容復雜,項目繁多,已經不是單單一個孩子可以在家長簡單的指導下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基本上全部由家長來做。一些學校家庭作業劍走偏鋒、忽略孩子實際的情況并不鮮見,家庭作業漸漸成為“家長”作業。這雖然是小學教育中出現的教育“錯位”,但與幼兒園的任務難度提高之間有異曲同工之處。教師布置家庭親子任務,起初是為了促進幼兒動手能力的提高,或者是促進他們思維能力和組織能力的發展。據調查發現,有一半以上的家長就曾經直接幫助幼兒完成作業。可見幼兒教師布置家庭親子任務的好意被作業的難度或其他因素所打破。
6.幼兒教師對家長參與的結果缺少反饋
在幼兒園里,也可以發現這樣一種現象。許多教師布置了較多的家庭親子任務,家長與幼兒努力完成,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當幼兒把自己的作品完整的拿到幼兒園進行展示和分享過程中,教師可能只是一筆帶過,不做評價,不做打分,讓人不得不深刻的反思,教師要求幼兒回家之后能夠完成作業或能夠與家長進行親子互動,但在教師這里并得不到反饋,很難有積極的作用。據調查發現,家長群體主動聯系教師,詢問自己孩子表現的家長比例并不高。這就使得幼兒的作品得不到反饋,不僅僅會影響幼兒的積極性,同時也會影響家長的積極性。家長參與幼兒園家庭親子任務表面上是一份家庭責任,實則也是一種家園合作。家園合作能有效的開展教育工作,教師應該在家長完成任務后給予相應的評價,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家長。家長不關注、教師不反饋,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家長參與幼兒園家庭親子任務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互動,而是因為在親子互動中能夠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促進幼兒人格的健全發展。現今,家長參與中存在問題就要正視教育問題,分析問題,最后達到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劉茜.小學生“家庭作業家長化”現象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7
[2]尹芳,楊曉萍.對重慶市主城區幼兒家庭親子游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3(0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