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在拉伸、摩擦等外力作用后織物表面纖維凸出或纖維端伸出形成毛絨而產生起毛現象;毛絨再經過反復摩擦等外力作用后使纖維纏結在一起形成致密的且光線不能透過并可產生投影的球粒而產生起球現象。織物在水洗、干洗、穿著或使用過程中都可能形成起毛起球現象。
隨著消費者對織物面料休閑化、柔軟化、高檔化要求的提高,織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越來越受紡織相關企業重視[1]。一直以來,織物抗起毛起球性能是生產和貿易中較為重要的一項理化性能指標,也是大多產品標準中常考核的物理性能指標之一。然而,引起織物起毛起球的原因有很多種,測試織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方法也有很多種,分析織物起毛起球的原因和測試方法、條件、原理及結果評定,有助于相關企業快速準確地選擇適合的測試方法,對產品進行合理的考核和評價,從而更好地掌握產品的性能和確保產品的質量。
目前,國內測試織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常用測試方法主要有GT/B 4802.1—2008《紡織品 織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測定 第1部分:圓軌跡法》、GT/B 4802.2—2008《紡織品織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測定 第2部分:改型馬丁代爾法》、GT/B 4802.3—2008《紡織品 織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測定 第3部分:起球箱法》和GT/B 4802.4—2009《紡織品 織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測定 第4部分:隨機翻滾法》。這些測試方法的測試條件和測試原理均不相同,詳見表1。
織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評定是要求在規定的光照條件下,對試樣進行視覺描述評定,給出對應的起毛起球等級;也可經有關方的同意下,采用起毛起球樣照評級方法,以支持視覺描述法的評定結果[2]。部分產品標準要求
視覺描述與起毛起球樣照相結合對織物試樣進行等級評定。上述4種測試方法標準中,視覺描述均相同,但起毛起球樣照因測試標物、測試原理和測試條件不同而各測試方法各自有對應的起毛起球等級樣照。

表1 織物抗起毛起球性能測試方法的測試條件和測試原理

表2 常見產品標準起毛起球質量要求
由于不同的測試方法其測試原理和測試條件不同,選擇不同的測試方法測試同一織物的起毛起球結果可能會存在較大的差異,但目前常用的4種織物抗起毛起球性能測試方法標準的適用范圍并沒有明確規定。如GB/T 4802.3—1997適用于大多數織物,僅注明毛針織物最適宜,而GB/T 4802.1—1997和GB/T 4802.2—l997又適用各類紡織物,2008版的GB/T 4802.1、GB/T 4802.2和GB/T 4802.3更是沒有明確規定其適用范圍,僅GB/T 4802.4—2009注明適用于各類針織物和機織物,以致企業不知該如何選擇標準。尤其對于需要面臨各貿易國的不同標準要求的紡織品進出口企業,對紡織品抗起毛起球性能測試問題實際困難更大。
在測試標準選擇時,對于有明確用途的產品,企業可根據產品標準要求選擇對應的測試方法,這樣測試出來的起毛起球等級更接近于實際使用效果,同時也便于人們更直觀地了解其抗起毛起球性能;對于尚未明確用途的產品,企業可針對性地選擇多種測試方法以更全面地了解產品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此外,企業也可以基于方法標準要求制定測試參數,對產品進行加強測試,以保證自己的產品質量。例如,化纖混紡的梭織物面料按GB/T 4802.1—2008標準要求為壓力490cN、起毛次數10次、起球次數50次,企業可要求壓力590cN、起毛次數150次、起球次數150次對其產品進行測試。
表2列舉出常見的產品標準對起毛起球性能的不同要求,方便企業針對不同的紡織面料如何選擇適合的測試方法測試其產品和了解產品是否達到起毛起球質量要求。
由表2可見,梭織面料和普通針織面料起毛起球測試方法一般為GB/T 4802.1—2008,對于含毛或仿毛類針織面料則按GB/T 4802.3—2008執行,而床上用品和家具類織物通常按GB/T 4802.2—2008測試。此外,在相同等級比較下,大多產品標準對梭織面料起毛起球質量要求高于針織面料,但對有磨毛或起絨處理的梭織面料和普通針織面料均不做考核要求。
織物抗起毛起球性能測試方法有很多種,不同的測試方法測試織物起毛起球的結果可能會存在較大的差異,企業可根據各產品標準要求或通過了解不同方法的測試條件及測試原理的異同而更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測試方法對產品進行測試。此外,企業也可以基于方法標準要求制定更高要求的測試參數對產品進行測試,以確保產品的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