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初,多家媒體收到了一份內容為“9月16日阿里巴巴動物園,有新動物出沒”的邀請函。于是乎,馬云憋了三年的大招“犀牛智造”自己揭開了蓋頭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之中。“犀牛智造”是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平臺,它首次涉足的就是服裝制造領域。據說,“淘寶”革了“實體店”的命,那么“犀牛智造”就是要革了“工廠”的命。我們今天就追根溯源、抽絲剝繭來探討一下關于服裝工廠智能化那些事。
2020年9月16日,阿里巴巴打造的全球首個新制造平臺——“犀牛智造”正式亮相。與此同時,阿里新制造“一號工程”——“犀牛智造”工廠也在杭州正式投產。
通過阿里巴巴公布的資料來看,犀牛智造會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從淘寶天貓、社交資訊、潮流趨勢等大樣本中,洞察出消費需求,給到品牌商級的銷售預測建議,指導品牌商生產爆款產品。其通過自研柔性制造系統及物聯網布局,可做到服裝產品100件起訂,7天交貨。
簡單地說,“犀牛智造”就是通過它自己的大數據分析、統計來告訴服裝工廠應該生產什么款式的衣服,生產多少件合適。我們也可以將其看成一種新的計劃經濟模式,整個生產鏈完全按照人工智能的算法得出的結論來進行計劃,并依照此計劃組織生產。
不過,這與我們傳統服裝企業多年前就推出的服裝定制模式,似乎大同小異,都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制造服裝產品。比較大的區別在于,借助于某寶、某貓網購平臺,犀牛智造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獲取消費者需求,并整合消費者需求再將數據提供給其下屬的服裝工廠進行生產的優勢更為明顯。

實際上,“犀牛智造”對自身的定位也是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平臺。其主要工作是大量運用云計算、IoT、人工智能技術,為淘寶、天貓的商家提供服裝這大類的貨品。目前,“犀牛智造”僅對少數阿里巴巴旗下電商平臺的網紅商店、大V商店等客戶開放。
據一位使用過“犀牛智造”的某品牌網紅商店負責人介紹說,在網上的直播預售后,連夜定制了一批十二生肖T恤衫,12個神獸不同顏色、尺碼一共1200件。而這類型的訂單在以前很難找到能夠和愿意接單的工廠。另外還有一間網紅商店,準備了幾十種圖案和上萬條文案,放在網店上等消費者自己選擇,接單后再通過犀牛智造來按需生產。據說,通過這樣的方式銷售T恤衫基本上可以做到零庫存。
那么,“犀牛智造”產業鏈另外一頭的服裝工廠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犀牛智造”的CEO伍學剛在接受采訪時,明確指出“犀牛智造”要做兩件事情。一件是面向淘寶商家,以銷定產,做到小單快反,解決服務和成本難題。另外一件則是賦能服裝工廠,做到“合理安排產能”。通過犀牛工廠這個樣板間,未來將數字化生產模式“移植”給成百上千家工廠,讓工廠生產流程數據化和透明化。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有錯,這跟幾年前阿里巴巴B2B商貿平臺1688搞的“淘工廠新制造”項目大同小異。
當年這個項目聲稱改造后的每家工廠,將每天超過1億次掃描變成可量化數據上云,系統自動將工廠和買家匹配成組,由訂單協同虛擬機器人在線進行生產計劃管理自動跟蹤生產計劃,發放任務,并且提供每日出貨量自動更新,訂單狀態異常預警以及產線視頻點播等服務。據說經過改造后的淘工廠可使排產提升6%,交付周期縮短10%。
而具體參與改造的流程就是小服裝工廠5萬元采購一套結合了人工智能和IoT技術的軟硬件設備。由于該項目宣傳中是以“計算機視覺”和”線上大數據分析”為實現小單快反和按銷生產的關鍵技術。所以,其具體改造之后的情況據當事人介紹說是“只是在不大的空間里,包括裁床、縫紉等所有生產環節共裝了大約20個攝像頭以及可滿足實時監測的邊緣服務器”。
目前,阿里巴巴1688的“淘工廠新制造”項目已經停止。而當年參與此項目的一些小服裝工廠,可能多數都已經倒閉,目前也很難再聯系上。
通過“犀牛智造”發布的樣板間工廠來看,其核心內容大致包括中央艙智能艙、裁、配系統;智能導航 “棋盤式吊掛”系統;數字印花技術;E-Flow霧化洗水技術等。不過,這些所謂的高大上技術、系統對于服裝企業來說并不陌生。前幾年,我國紡織服裝行業轉型升級中提到的機器換人,就涉及到服裝吊掛系統。這一技術大約早在2008年左右就傳入內地,目前在江浙一帶的服裝工廠使用較多。更不用說數字印花技術、霧化洗水技術等已經在傳統服裝企業中運用得比較成熟的技術了。
伍學剛表示,這個工廠做成了,以后會和1000家服裝工廠合作,幫他們改造成“小單快反”的模式。那么,問題來了。當年服裝企業搞機器換人,就是因為前期投入成本太高以及融資困難等原因而舉步維艱。財大氣粗的阿里巴巴搞一個樣板間工廠自然不在話下,但是要求被改造的服裝工廠也照葫蘆畫瓢,改造需要的錢從哪里來?
實事求是地說,從目前“犀牛智造”發布的信息來看,幾乎囊括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經常提及的各種概念。但是,對于“犀牛智造”服裝工廠的技術能力、商業模式、產業定位大家都還是一頭霧水。也就是說,它究竟是什么?想干什么?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依然是給人一種云山霧罩的感覺。
目前來看,“犀牛智造”很可能是想搭建一個整合了商家、工廠、設計師等的新型智能化平臺。阿里巴巴絕無可能真正去進軍服裝行業,因為這個行業太過復雜,并且很多環節仍然離不開人工操作。“犀牛智造”之所以選擇搭建一個樣板間服裝工廠,很可能是因為不論淘寶還是天貓,服裝銷量的規模最大,其掌控能力也最強。
C2M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型生產模式。要求生產制造以用戶為核心,打通消費者和制造商之間的數據流,消費者直接向制造商提出個性化需求訂單,制造商根據用戶需求設計、采購、生產、發貨。
值得注意的是,C2M模式對于服裝生產企業來說,最大的優點在于庫存積壓問題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但是,對于整個服裝產業鏈而言,犧牲掉的將會是經銷商和品牌商這兩個環節。國內各大電商平臺C2M的布局都早已經展開,淘寶拿出了“超級工廠計劃”和“百億產區計劃”,拼多多推出了“新品牌計劃”,京東則上線了京喜APP,將重點放在了電子產品和家電行業。
C2M模式實際上并不是什么新鮮東西,顧客直接面對生產者在我國歷史非常悠久。在并不遙遠的過去,逢年過節普通人要想制作一件新衣服必然要去裁縫鋪找裁縫,量體裁衣。這就是最原始的C2M模式,一對一定制,只不過傳統裁縫鋪的服務范圍以及產量都非常有限。
時至今日,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現代C2M模式仍然未能完全實現“質”的突破。主要原因在于,即便是通過電商平臺也難以做到通過消費數據來分析用戶需求,并及時將這些數據和分析結論反饋到服裝生產企業。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每一個人都是服裝產品的消費者,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就會明白,在現實生活中,當購買服裝類產品的行為發生時,有多少人是帶著自己明確需求目的去購買服裝的呢?所謂“逛街”“逛商城”,重點都在于這個“逛”字上。絕大多數消費者在買衣服之前并沒有明確的目標,而是在逛的過程中,發現了適合自己或者自己喜歡的衣服再試而買之。而在電商平臺買衣服,目前一般只能看圖片、憑感覺,大有盲人摸象的意味。這也是網購服裝類產品退換貨比例高、糾紛多、投訴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試圖通過電商平臺的消費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實際上差不多相當于問路于盲,其結果大概率也不會太準確。
同時,消費者的需求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服裝生產企業難以完全理解。比如說,某某消費者想要一件某某明星在某電影里某場合穿著的那件長款連衣裙。因為電影里看起來女主角穿的這裙子的長度到了及腳踝的位置,看起來比較飄逸,有一種自帶仙氣的感覺。然而,女明星穿起來很漂亮,不一定消費者本人穿起來也同樣漂亮。因為除了長相之外,普通人一般沒有女明星那樣的身材。所以,即便是服裝生產企業按照消費者的要求,照葫蘆畫瓢制作一件一模一樣的連衣裙,消費者穿上身的效果欠佳,或者是腿短了,或者是腰粗了,完全沒有了飄逸、自帶仙氣的感覺,同樣也是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
另外,從服裝生產企業自身方面來看,在思維習慣、工藝技術、管理系統以及人員素質等方面還需要轉變和改進。
從技術角度來說,消費者通過網商平臺下訂單之后,服裝生產企業首先需要將這些各不相同的訂單與自己企業以往針對物資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等系統相結合。
更重要的是,服裝生產企業還需要將消費者定制的內容轉化為自己能夠生產的工藝要求以及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這其實才是C2M模式最難以突破的瓶頸障礙。比如說,如果有消費者在定制嬰幼兒服裝的時候,偏偏指定要B類面料來制作,服裝生產企業應該怎么辦?實事求是地說,如果此類情況數量少,一件兩件還可以和消費者協商解決。但是,此類情況一旦數量過大,服裝生產企業根本無法對每一個訂單去進行核定、協商。這個時候,勢必需要自動化系統和信息化系統來處理。
也就是說,要完成對C2M模式的突破必須要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這實際上也就是工業4.0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那么,我們知道目前主要問題在于缺乏足夠的技術能力來加快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程,以及利益相關者普遍不愿意改變等。
因此,C2M模式看起來很美好,優勢也確實很明顯,尤其是還能夠實現服裝企業零庫存等等。不過,真正實施起來也是困難重重,絕非搞一兩個樣板間工廠就能實現的。
據相關媒體報道,“犀牛智造”的樣板間工廠里“車間屋頂遍布著科幻色彩的棋盤式吊掛,服裝零部件在吊掛上往來穿梭。縫紉機旁,經常有人敲打電腦;而工人的手邊,也有一臺iPad……”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不就是活脫脫的一個智能化、數字化服裝車間嗎?
眾所周知,服裝生產是把平面料片進行縫合制成成衣的過程。主要包括人體數據采集、款式設計、樣板打制、號型研究、布匹裁剪、裁片縫合、成衣整燙、成品檢驗等生產環節。萬變不離其宗,智能化、數字化服裝車間仍然也是依照上述環節進行服裝產品的生產。不同之處在于,后者采用了更為先進的智能設計研發系統、量體數據處理系統、智能打版與裁剪系統、智能縫制系統、智能整燙系統以及智能配送系統等。
“犀牛智造”寄希望于通過電商平臺收集、分析、整合關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能力等各種數據。但實際上,對于智能化、數字化服裝工廠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采集人體數據、確定服裝號型,從而建立企業內部標準化的量體作業文件,建立標準號型庫,以及具有數據采集、錄入、比對、分析、判號、歸號、匯總功能的軟件系統。
據了解,我國已經有很多服裝生產企業早就在布局人體數據采集、分析等一系列針對轉型升級到工業4.0來做的工作了。比如說,某職業裝生產企業,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積累了數千萬條人體數據。該數據覆蓋我國大江南北、男女性別、老中青年齡段和正常以及特殊體型的人群。
目前,在我國大型服裝生產企業中,智能打版、排版、修版系統和智能裁剪系統(電腦裁床)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據報道,“犀牛智造”現在的打版系統已經開始采用3D打印技術。這種技術以前一般用于航空航天、軍事醫療等尖端行業,用在服裝制造上似乎還比較少見。另外,在智能化、數字化服裝車間建設中最為核心的建設內容,同時也是投資額度最高的智能化縫紉系統在應用上還比較欠缺。
在智能化縫紉系統中,生產信息系統就好比戰場上士兵的身份識別牌。每一件產品從消費者下單開始就獲得一個ID,記錄了產品的材料、款式、版型、工藝、交期等生產信息。智能縫紉系統則好比士兵的槍、炮,包括智能平縫機、上袖機、敷襯機、自動釘扣機等等。智能吊掛系統則好比戰場上后勤運輸保障部隊,它可以將服裝的裁片、半成品或者成品掛在衣架上,根據生產加工工藝的要求,按照計算機設定的工序流程,自動將其送到下道工序的員工工位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犀牛智造”樣板間工廠中被媒體吹得最厲害的服裝吊掛系統,早已經被我國眾多服裝生產企業所使用。而目前,很多經過智能化改造的服裝生產企業,早在2018年就已經能夠把從品牌商下單到企業交貨的周期,從以前的數月、30天、15天壓縮至7天。比如說,浙江省某企業搭建的針織品柔性定制平臺,通過3D掃描系統,在5秒鐘內即可采集80多處身體信息數據。量體數據發送到智能針織設備上之后,可快速完成單件或小批量的定制化生產,并在7天內進行配送,而且價格低于市場同款同質零售價。
服裝企業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升級面對的問題仍然是企業融資困難、融資成本高、投入資金量過大、企業改造愿望不強等。
毋庸置疑,我國紡織產業發展智能制造的基礎整體還比較弱,還處于工業2.0與3.0交匯并向工業4.0發展的階段。不過,以智能制造引領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由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制造向創造、由速度向質量、由產品向品牌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值得欣慰的是,很多有先見之明的紡織服裝企業已經踏出了智能化、數字化制造的第一步,同時也逐漸在改變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總體“生態環境”。紡織服裝強國的輪廓在中華大地上正日見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