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宇
(海興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海興 061600)
1.1 土壤類型及面積。海興縣東臨渤海,地處黑龍港下游,為濱海沖積平原,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總土地面積137.34 萬畝,潮土和鹽土2 種類型的土壤占全縣面積的99%以上。全縣耕地面積46.7 萬畝,質量等級5 ~8 等,共4 個等級,平均7.26 等,為滄州地區最低。鹽堿旱地24.65 萬畝,是海興縣潮土中鹽化潮土主要種類,占總耕地面積的52.8%。
1.2 耕地質量分布。全縣各鄉鎮不同區域耕地質量有明顯差異,南部辛集、張會亭、高灣等鄉鎮耕地質量好,土壤類型多為中壤質潮土,地勢平坦,土壤結構良好,且耕性適中;東部的香坊鄉耕地質量較差,耕層土壤類型主要是中壤質和重壤質鹽化潮土,地勢低平,土地鹽堿;中西部的蘇基、小山、趙毛陶等鄉鎮的耕地質量是屬中等水平,土壤質地偏輕,地勢低洼,有不同程度的鹽堿。
全縣未利用土地26.2 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9.08%,其中鹽堿地22.01 萬畝,占未利用土地的84%,裸地為2003.7 畝,占未利用土地的0.76%,沙地為209.6 畝,占未利用土地的0.08%。未利用土地分布于全縣7 個鄉鎮2 個農場,面積大小不一。
海興縣是典型的農業縣,糧食生產是海興縣的主導產業,常年糧食播種面積在60 萬畝(含復種)左右,依據土壤鹽堿特性,主栽品種是小麥、玉米、雜糧等。2019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1.8 萬畝,總產16.21 萬t,花生、油菜、棉花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12 萬畝。
海興縣夏季降水量偏多,年平均降水468 mm,占全年降水的74.8%,形成了春旱、夏澇、秋吊的降水特點,干旱已成為農業生產的最突出問題。春季干旱、蒸發量大的特點,又直接影響了土壤中的水鹽運行,使土壤鹽化,返鹽高峰在春季4 ~6月份和秋季10 ~11月份,以春季返鹽最為嚴重,高峰期耕地中的水溶性鹽總量在1.8‰~3.3‰,個別地塊中的pH 值最高達到8.9。土壤表層和心土層積蓄大量鹽分,是影響作物出苗以及正常生長的重大障礙因素,特別是中度和重度鹽化潮土更為嚴重。
長期以來,經過長期不斷的探索實踐,總結出許多改良土壤、增強地力的措施和方法。
5.1 制定一系列適宜本地的農業法規和農業保護政策。建立和完善生產力優化組合制度,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租賃經營等形式,最大限度地達到勞動力和土地使用的最優組合,克服“有田無力種,有力無田種”的現象,從而保護和調動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增加農民對耕地的投入。
5.2 實行秸稈還田,改良中低產田。海興縣從20 世紀80年代末即開始了對秸稈直接還田的試驗工作,并大規模的推廣了不同形式的秸稈直接還田,主要有“秸稈—粉碎— 腐熟— 還田”、“秸稈— 養畜—肥料—還田”等利用模式,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利用比例穩定在97%以上,耕地肥力明顯提高,有機質含量從2000年平均10.6‰提高到了2018年12.7‰。
5.3 建立健全排灌系統。一是挖掘排水渠道,保證1日暴雨2 ~3日排除;二是控制地下水位,保證地下水位降至作物生長季節不影響作物生長的深度;三是加深耕作層,打破犁底層、心土層等障礙層次,改善土壤通透性;四是深井灌溉,以淡壓堿達到改良目的。
5.4 實施生物改造。一是增施有機肥,確保有機肥畝施用量3000 ~4500kg;二是栽培適宜作物,以種植綠肥、肥田壓堿、改良土壤為主,輕度地塊種植棉花、高粱等耐堿作物改良鹽堿;三是地膜覆蓋,對鹽堿地棉花保苗效果好,既增溫保墑又抑制鹽水上漲。
5.5 配合化學改造。①平衡施肥:主要增加生理酸性肥料施用,連續3年施磷肥40 ~90kg/畝,能緩解堿性危害,滿足作物生長需要;②施用土壤改良劑:既改善土壤結構又抑制鹽分上升,促進作物穩健生長。
5.6 實行合理耕作培肥措施。秋季深耕曬垡,春季淺耕早耙,促進土壤充分熟化,阻止土體水分蒸發,抑制水分上行。
5.7 調整種植業結構。改變傳統的小麥玉米輪作種植制度,以市場為導向,增加高粱、葵花、棉花、苜蓿、西瓜、甜菜等耐鹽堿性強作物的種植面積,提高土地產出。
5.8 其它措施還有開挖淋堿溝、安裝排堿暗管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鹽堿狀況。但由于海興縣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等原因,單一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的鹽堿情況,必須綜合使用上述方法才能達到治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