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琳琳
在線教學不僅解決了疫情時期的燃眉之急,還引發了未來學習視域下的教育思維變革,更為實施層面的行為跟進提供了實踐舞臺。本文結合上海市風華初級中學(以下簡稱“風華初中”)的實踐經驗,重新思考在線教學的教育特征和疫情之后回歸的線下教育,以及在信息技術變革教育的浪潮下,在線學習該如何引發傳統學校教育發生創新與變革。
在對風華初中學生居家學習情況的問卷調研中,我們發現呈現出“開心”“積極學習”“效率提高”等積極反應的學生大約占比56%,在線上學習中表現“一般”“情緒沒影響”“學習效果沒差異”的學生約有33%,出現“焦慮”“壓力太大”“自我放棄”等負面情況的學生也有11%左右,學生對在線學習的感受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
根據對訪談內容的分析,大部分教師認為技術賦能下的在線學習彰顯出了許多獨特的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習資源的泛在化。網絡的互聯和互通,讓學生可以在任意空間里接觸和了解海量的知識信息,知識本體的學習隨時隨處可以發生。二是學習狀態、環境的自主化。說到底,學習是學習者自我選擇、自我推動、自我調適、自擔結果的過程。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環境、學習時長以及思維的活躍度等方面。三是學習內容、路徑的個性化。人工智能學習系統可以為每個個體設計最優教育路線,教師、同伴等各種教育主體借此可以切入最有效的視角,提供恰為其時、恰到好處的學習體驗,使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
在筆者看來,教育的根本價值是要促進“人”的發展,逐步豐富生命的內涵。學校作為一個以人與人互動交流為基礎的社會性場所,更易于學生優良品格的錘煉和社會化發展。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學校教育立德樹人的功能,返校復課后,風華初中立即開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動,幫助學生提升思想品格、塑造健全人格。
學校教育教學的效果只能通過學生的真實體驗、收獲與成長來衡量。因此,學校必須讓更多的學生主動投入學習,經歷“真實發生的學習過程”。教師也須具備更強的專業性,探索如何科學地因材施教。在線學習伊始,風華初中教研組的校本研修就聚焦于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生成,通過“一頻兩單”(特定問題的教學微視頻、微視頻設計單、微視頻學習單)深度解析學習過程,從“人人學習有價值的內容、人人獲得必需的學習”出發,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上得到適合的發展。
通過可視化的網絡大數據的積累和分析,學校可以因材施教來解決班級授課制下的困境。回歸線下學習之后,風華初中依然沿用了“K12+釘平臺”的網絡技術資源,通過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內容的再設計,在課外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互動指導。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建成“診斷分析—個性化資源推送—個性化作業布置—個性化評價”的一體機制,減少無效學習、過度學習,讓可視化的目標與計劃驅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重返校園后,如何讓學生生成面向未來的學習力,如何讓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從學習的參與者轉變為主導者,是我們急須解決的問題。一直以來,風華初中把學生的自我成長力、自主學習力擬定為班級管理重點。比如,學校以短頻快的“自主學習學法指導”系列教育開啟每日晨會,滲透學生自糾學習習慣、自我調整學習狀態、自主積極管理班級的行動力。回歸線下之后,學校更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學習的意義和價值,繼續加強“好習慣+好方法”的培養,努力讓學生做一個自主的、負責任的學習者。
近年來,“加強實踐”是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方式改革的一大著力點,也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一條重要路徑。風華初中一直在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日常實踐性學習活動。伴隨著信息化校園建設的推進,風華初中也逐步開始探索數字化環境在實踐性學習活動中的應用空間,比如,設計“線上+線下”融合的實踐性作業,將實踐性學習評價納入K12 綜合評價平臺,完善實踐性學習在網絡空間中的過程性記錄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