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平
(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沿海開發總公司,河北 唐山 063600)
單環刺螠俗稱“海腸子”,是一種長圓筒形的海洋環節動物。其不僅肉味鮮美,體壁肌富含蛋白質和各種人體所需氨基酸,體內還含有多種生物活性肽,具有抗腫瘤、抗菌,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功效。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是一種極具開發潛力的海洋生物。
近年來單環刺螠人工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因其自然苗種資源匱乏,人工養殖所需苗種主要依賴于人工育苗。為了更好地促進單環刺螠的人工養殖,現將單環刺螠的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加以總結,介紹如下。
育苗場地要求海水水質良好、進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有完備的電力設施及充足的電源;配有20~50 m2/池,深50~150 cm的水泥育苗池若干個;有蓄水池,面積為育苗水體的二至五倍;充氣及加溫設施運轉正常。
育苗池在育苗前經淡水加20 mg/L的漂白粉浸泡48 h以上,浸泡后徹底刷洗育苗池,保證池壁及充氣、加溫設施表面無污物。刷洗后的育苗池經過一周的晾曬后,用高濃度的聚維酮碘溶液噴灑消毒,同時育苗車間密閉門窗,配合甲醛熏蒸,熏蒸24 h后開門窗。育苗池經過消毒水沖洗后備用。
蓄水池一般經過清淤、暴曬、生石灰消毒后再進水備用。
在育苗開始前20 d,蓄水池進潔凈海水備用。進水后水體中施高濃度氯制劑,殺滅水體中生物。經過5~7 d水體中余氯消失后,施肥水劑培育單細胞藻類。
幼體培育池分兩種,一為普通水泥池培育幼體到蠕蟲幼體后再鋪細沙;二為直接在鋪沙水泥池中培育幼體直到幼螠出池。
一般海沙河沙均可使用,細沙經過清水淘洗后經60目網過濾,去除雜質以及大型顆粒。
淘洗后的細沙均勻鋪于消毒后的水泥池中,厚度為3~5 cm,排污口附近不鋪沙。
鋪沙后的水泥池加淡水20~30 cm,水體沒過沙層、氣石及加溫管道,水體中施氯制劑或碘制劑對沙子、氣石及加溫管道進行浸泡消毒,浸泡24 h后排干池水備用。
幼體培育池排水口須加200目網衣,防止幼體流失。
單環刺螠育苗階段以單細胞藻類為主要餌料,所以在單環刺螠育苗過程中,單細胞藻類培養的成敗直接決定了育苗的最終成敗。單環刺螠育苗階段所需單細胞藻類有金藻、硅藻、小球藻等。在育苗前的3~4個月即開始進行單細胞藻類的培養。
選擇體長在10 cm以上,體色鮮亮、無傷、無畸形、性腺飽滿的個體作為親本。親本進車間后進行消毒,暫養。待親本性腺發育良好后,進行催產育苗。
單環刺螠為雌雄異體,體外受精。受精卵的獲得有兩種方式,一是自然排放受精;二是人工解剖親本進行人工授精。兩種方式均能獲得良好的受精卵。受精卵孵化前,要先向孵化池加入蓄水池中潔凈海水50~100 cm,所加海水要經過300目篩絹網過濾。調節孵化池水溫到17~18℃,鹽度同于親本培育池海水鹽度,一般為30‰左右,施入EDTA-Na 5~10 mg/L。布卵密度每毫升10~20個,微充氣,保證溶氧大于6 mg/mL。
單環刺螠的幼體培育分為擔輪幼蟲、體節幼體、蠕蟲幼體和幼螠四個時期。受精卵經過大約20 h孵化,發育成擔輪幼蟲;擔輪幼蟲經10 d的培育發育為體節幼體;體節幼體經5 d的培育發育為蠕蟲幼體;蠕蟲幼體經15 d的培育發育為幼螠。
擔輪幼蟲培育水溫17~18℃,鹽度30左右,pH值 7.5~8.0,溶氧>6 mg/mL,微充氣,水深 50~100 cm,培育密度每毫升10個。擔輪幼蟲期以金藻、扁藻、硅藻為主要餌料,日投餌1~2次,具體投餌量根據幼體攝食情況而定,開口餌料一般使用金藻。擔輪幼蟲前期每日換水1/5左右,擔輪幼蟲后期每日換水1/4~1/3左右,分兩次換水,換水后補充EDTANa 5~10 mg/L,水源必須經過消毒過濾后才能使用。
體節幼體培育水溫18~19℃,鹽度30左右,pH值 7.5~8.0,溶氧>6 mg/mL,微充氣,培育密度 5~10個/mL。體節幼體期以單細胞藻類為主要餌料,少量搭配酵母。體節幼體期每日換水1/2左右,分兩次進行,水源與換水后用藥同擔輪幼蟲期。
蠕蟲幼體培育水溫19℃,鹽度30左右,溶氧>6 mg/mL,充氣量適當加大,培育密度每毫升1~5個。蠕蟲幼體以單細胞藻類為主要餌料,酵母投喂量適當加大,少量搭配螺旋藻粉。蠕蟲幼體期每日換水兩次,每次換水1/3~1/2,換水后補充EDTA-Na 3~5 mg/L,培育池中隔天施EM菌1~2 mg/L。
幼螠培育水溫19℃,鹽度30左右,溶氧>6mg/mL,充氣量加大,培育密度每毫升0.5~1.0個。蠕蟲幼體前期少量投喂單細胞藻類,加大酵母、螺旋藻粉投喂量,適當投喂人工配合餌料,后期以人工配合餌料為主。蠕蟲幼體期每日換水兩次,每次換水1/2,換水后補充EDTA-Na 1~2 mg/L,培育池中每日施EM 菌 1~2 mg/L。
幼螠經過30 d左右的培育,長到2 cm左右達到出苗規格,即可移入養成池中進行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