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龍龍,朱平
(1.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17;2.泗洪縣耀華水產種業有限公司,江蘇 泗洪 223909)
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稱河蟹、大閘蟹,其養殖業是江蘇省淡水漁業中最具特色與影響力的主導支柱產業,為解決農村就業創業、農(漁)業產業提效升級及農(漁)民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省現有河蟹養殖面積約2.7×105hm2,年產商品蟹約3.5×105t,年產值逾300億元,年產量與產值約占全國總數的50%,是全省農業板塊中重要的富民產業之一。
近年來,利用特大規格河蟹親本(雌蟹250 g/只以上、雄蟹350 g/只以上)進行規模化繁育已成行業內主流方向,以此繁育的優質大眼幼體、培育的一齡蟹種備受市場青睞。中華絨螯蟹“長江2號”(水產新品種登記號GS-01-004-2013)是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歷經十年五代群體選育成功的河蟹新品種,保留了長江水系原種中華絨螯蟹“青背、白肚、黃毛、金爪”的典型特征及個體規格大、生長速度快等優良養殖性狀。生產實踐表明,利用特大規格河蟹親本繁育的種苗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后續成蟹養殖的規格及產量。2019年,利用中華絨螯蟹“長江2號”一齡蟹種(親本規格:雌蟹250 g/只、雄蟹350 g/只)在泗洪縣耀華水產種業有限公司基地開展了高效健康養殖試驗示范,現將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該次試驗示范養殖池塘為基地現有標準化池塘,40×667 m2/口,共10口,其中8口池塘利用特大規格河蟹親本苗種開展養殖試驗示范。
池塘東西走向,長方形,長寬比約 2∶1,坡比 1∶2,最深水位1.3 m。池塘四角分別配備水車式增氧機1臺,功率1.5 kW/臺,4臺水車式增氧機擺向與池埂成45度,助推水流方向均為順時針。池塘內開挖連通式環形蟹溝,為典型的“環溝+坂田”式養殖模式,環溝寬12 m、距坂田頂部0.5 m。池塘四周建有防逃設施,高0.6 m,主架構為鍍鋅管牽拉聚乙烯網模式,網口頂端縫制0.3 m白色防逃膜。池塘土質為壤土,四周經夯實,保水性能較好。基地周邊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工業污染和其他惡性污染源,交通便利,供電及通信設施完備。
2018年12月中旬,池塘經排水后暴曬15日以上后進行干池修整,清除環溝中大部分淤泥至坂田,填補出現的漏洞和裂縫,確保環溝正常形狀與深度,同時全池均勻施用經充分發酵的有機肥,施用量200 kg/667 m2,而后采用小型旋耕機進行全塘旋耕作業,旋耕深度0.2 m,確保碎土均勻,之后再暴曬10日以上。而后,沿環溝外圍架設網圍,網圍架設模式與防逃設施類似。2019年1月上旬,池塘進水0.2 m,按75 kg/667 m2均勻潑灑預先溶化的漂白粉以充分殺滅野雜魚卵與系列致病原,同時改善池塘底質且增加鈣源。漂白粉清塘消毒后5日,排干池水后注入環溝新水,進水管口采用60目雙層篩絹網過濾,防止野雜魚及其魚卵混入,環溝水位0.3 m。
水草是河蟹養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水草在給河蟹提供植物性餌料的同時,又能為河蟹提供隱蔽的場所,供其順利蛻殼和躲避敵害生物,同時水草還可大量吸收氮磷等過剩營養物質,對水質調控和維持水質正常指標起著關鍵作用。本基地水草栽種與管理采用典型的“錯時栽種”模式,即環溝內栽種伊樂藻、網圍坂田內栽種苦草與輪葉黑藻。
2019年1月中旬,池水保持水位0.3 m,伊樂藻栽種采用切莖分段栽插的方法,即切成小段,長約15~20 cm,用鐵鍬挖空插入池底,用土壓實,栽間、寬距為0.8 m。4月中旬,池塘加水,確保坂田水位0.2 m,坂田內開始栽種苦草與輪葉黑藻。苦草的種植則采用傳統播種法,苦草籽事先用水浸泡24h以上,再將泡軟的苦草籽揉碎細搓以搓出細小的種子,然后混入約10倍于種子量的壤土,拌勻后在池塘中均勻播種,播種量(干重)為80 g/667 m2。輪葉黑藻同樣采用切莖分段栽插的方法,即切成小段,長約15~20 cm,用鐵鍬挖空插入池底,用土壓實,栽間、寬距為1.5 m。
一齡蟹種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成蟹養殖的規格及產量。該基地選用的一齡蟹種屬自有培育的中華絨螯蟹“長江2號”蟹種(親本規格:雌蟹250 g/只、雄蟹350 g/只)。篩選標準:規格整齊、附肢齊全、爬行敏捷、趾節無損傷、無附著物、體表鮮亮,放養規格為120只/kg,放養密度1 000只/667 m2。
2月上旬,待前期栽種的伊樂藻萌發生長后進行一齡蟹種放養。一齡蟹種放養選擇天氣晴暖(氣溫4~8℃)時進行,以防低溫凍傷凍殘蟹種,確保其第1次蛻殼成活率。下塘前用0.5%的食鹽水浸泡消毒5 min,盡可能殺滅可能攜帶的致病菌。
螺螄是河蟹最喜食的鮮活動物性餌料之一。螺螄價格低廉、來源廣泛、營養豐富,是促進河蟹生長、降低餌料系數及提升河蟹品質極為有利的另一關鍵條件。螺螄能大量攝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吸食殘餌,對防止水質過肥、凈化水質、提高水體透明度及促進水草生長具有顯著作用。螺螄投放模式采取分次投放模式。4月上旬,向所有河蟹養殖池塘環溝內投放大量優質螺螄,投放密度為150 kg/667 m2。6月中旬后,向所有河蟹養殖池塘坂田內再次投放螺螄,投放密度為100 kg/667 m2。螺螄投放前,下塘前用0.5%的食鹽水浸泡消毒10 min,盡可能殺滅可能攜帶的致病菌或附著的野雜魚卵。
5月中旬,在所有河蟹養殖池塘中放養一定數量的鱖魚和白鰱魚種,體長5 cm以上鱖魚放養密度為20尾/667 m2,體質量100~200 g/尾的白鰱放養密度為10尾/667 m2。鱖魚作為肉食性兇猛魚類,可有效攝食混入池塘中的野雜魚,有利于降低餌料系數,增加養殖效益。白鰱是水質報警器,不僅能夠提前預測水質情況,還可濾食大量浮游生物,防止水質過肥,降低藍藻爆發概率,同時提高水體透明度。
初期利用底肥適度培育優質天然生物餌料、科學有序投喂優質配合顆粒飼料及動物性餌料、營造良好養殖生態環境是河蟹養殖獲得高產的物質保證。除栽種的水草、投放的螺螄等已存在的餌料外,3月上旬待氣溫日趨回暖后即開始投喂其他餌料。投喂策略根據河蟹生長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科學合理地調控動植物餌料配比及其投喂量。
成蟹養殖期間,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早7:00左右、晚17:00左右,做到定時、均勻投喂,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總量的30%,下午投喂量占70%。3月上旬至3月底(第1次蛻殼前),全部投喂優質配合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36%以上),投喂量為0.2 kg/667 m2。4月上旬(第1次蛻殼后)至4月底(第2次蛻殼前),依然全部投喂優質配合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36%以上),投喂量為0.35 kg/667 m2。5月上旬(第2次蛻殼后)至5月底(第3次蛻殼前),依然全部投喂優質配合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32%以上),投喂量為0.75 kg/667 m2。6月上旬(第3次蛻殼后)至6月底(第4次蛻殼前),依然全部投喂優質配合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32%以上),投喂量為1.8 kg/667 m2。7月上旬(第4次蛻殼后)至7月底,采用冰鮮野雜魚+優質配合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32%以上)混合的方式投喂,野雜魚投喂量為6.0 kg/667 m2,飼料投喂量為2.0 kg/667 m2。8月上旬至下旬(第5次蛻殼前),采用冰鮮野雜魚+優質配合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32%以上)+玉米混合的方式投喂,野雜魚投喂量為3.0 kg/667 m2,飼料投喂量為2.0 kg/667 m2,玉米投喂量為2.5 kg/667 m2。9月上旬(第5次蛻殼后)之后,采用冰鮮野雜魚+優質配合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36%以上)+玉米混合的方式投喂,野雜魚投喂量為7.5 kg/667 m2,飼料投喂量為1.0 kg/667 m2,玉米投喂量為3.0 kg/667 m2。
另外,在河蟹整個養殖周期內,晴天可適當多投,陰雨天適當少投,要根據天氣情況合理調控。河蟹在蛻殼期間要加大餌料投放量,以確保其有充足的食物來源。
河蟹養殖日常管理堅持早晚各巡塘一次,主要查看水質、池塘水位、病害、蛻殼、攝食、餌料殘留、防逃設施等情況,做好池塘檔案記錄。池塘發現死蟹須及時撈出,并檢查病死原因,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河蟹蛻殼期間注意防驚擾,檢查并記錄蛻殼數量及病死率。平時巡塘時要時刻檢查餌料殘留情況,及時調整投喂方案,防止餌料不足或過剩對河蟹及水質造成不利影響。遇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及時檢查防逃設施是否損壞,以防止河蟹逃逸。
河蟹對水環境質量要求較高,調控好水質是養好河蟹的前提。蟹池水體透明度一般為0.4 m左右,當水體透明度下降、水色變濃時要及時換水。特別是夏季高溫期間,高溫、雨水容易導致池塘水質變化較大,應注意防范。通常情況下,在確保周圍水源水質良好的前提下,5~7 d注水1次,20~25 d換水1次,換水量為20%~30%。池塘水位按照“前淺、中深、后穩”三個階段來進行,2—3月水深維持在0.3~0.4 m,4—5 月水深 0.5~0.6 m,6—7 月水深 0.7~0.8 m,8—9月水深1.2~1.3 m,10月之后穩定在0.8 m左右。特別是夏季高溫季節適當加深水位,以防水溫過高,影響河蟹蛻殼及生長。
河蟹養殖池塘定期潑灑生石灰,既可以中和殘存的高蛋白飼料腐敗變質后的弱酸性,調節pH值至7.5以上,又可為河蟹蛻殼及生長提供足夠的鈣源。生石灰每20~25 d施用1次,用量為12 kg/667 m2,充分化漿后均勻潑灑。另外,EM菌也是河蟹養殖過程中最常用的水質改良劑,特別是高溫期間,EM菌可有效清除氨氮、亞硝酸鹽、硫化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對水質改良有顯著作用。夏季高溫期間,EM菌每10 d施用1次,用量為1.5 kg/667 m2,用池水稀釋全池潑灑。通過水質調節,真正達到“清、新、嫩、爽”的目的。
5月底,待池塘坂田苦草、輪葉黑藻生長茂盛后,拆除內部網圍,以使河蟹布滿全池塘。6月上旬,清除環溝內伊樂藻。河蟹養殖池塘水草覆蓋率控制在60%左右,特別是在夏秋季水草生長茂盛的階段,容易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水草過多過密不僅容易造成水體流動性變差,導致溶氧降低,還會導致河蟹活動受限影響攝食,當水草過多時需及時割除為河蟹正常生長釋放更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