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方杰 ,黃偉德 ,李選積 ,林振偉 ,龐吳春 ,嚴雪瑜 ,覃波忠
(1.欽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廣西 欽州 535000;2.北部灣大學,廣西 欽州 530000)
欽州大蠔,學名近江牡蠣(C.hongkongensis),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干肉中含有蛋白質45%~57%,脂肪7%~11%,糖元 20%~40%,被列為欽州“四大海產品”之首,素有“海中牛奶”之美稱。目前,欽州大蠔養殖苗種基本依靠廣西茅尾海天然采苗,但天然采苗存在季節性和不可控性。近年來,由于環境及氣候變化,天然大蠔苗種采苗量急劇下降。天然蠔苗種質差,病死率高,苗種混雜等問題日益突出。該文通過對當前大蠔苗種產業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找出阻礙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并提出大蠔苗種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為政府管理部門及科技工作者提供參考。
1.1.1 采苗區域分布情況 茅尾海屬半封閉式的內海,其北面有欽江逕流注入,西面有茅嶺江逕流注入,海域內河海水交換劇烈,營養來源豐富,是我國最大的大蠔天然采苗區,采集到蠔苗以近江牡蠣為主,含量達90%以上,采苗區主要分布在茅尾海的中部偏北區域、南部偏中區域和近東岸區域,面積約為2 340 hm2,據統計,最高年產蠔苗約1 000億粒,苗種不僅滿足本地養殖需要,還輸送到廣東、福建和海南等地,占我國南方大蠔種苗市場70%以上。
1.1.2 大蠔采苗主要方式 目前,大蠔苗種器種類主要以水泥球式片狀采苗器、木棍采苗器、水泥柱采苗器為主。采苗方式為自然海區半人工采苗,即漁民僅憑經驗在大蠔繁殖期大蠔固著變態期出現前向自然海區投放附著器進行采苗,但這種傳統經驗采苗方式較為落后,科技含量低,受環境因素制約影響大。如:2018年全市投放采苗器1.13億串,達標率僅有14%(以每個水泥圓片平均附苗最低標準≥15粒/片計算)。
2018年以來,通過內引外聯,已有多家企業投資大蠔苗種人工繁育生產。其中廣西南洋海產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依托中國-文萊合作項目與欽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合作,在廣西欽州近江牡蠣原種場進行大蠔苗種人工繁育生產,年產量規模為200萬串;欽州東華漁業有限公司在欽州市欽南區大環村新建專業的大蠔苗種繁育場,設計規模為年產人工繁育蠔苗500萬串;廣西阿蚌丁海產科技有限公司在欽州市欽南區犀牛腳鎮征(租)地約600×667 m2,投資新建規模化蠔苗繁育生產基地,設計規模年產蠔苗1 000萬串;欽州市洋淦生態漁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廣西海洋研究所合作,利用研究所人才優勢,開展大蠔苗種人工繁育生產,現已完成小規模試產,計劃年產量200萬串。2019年,由于建場受土地使用審批、環境條件等限制,僅有廣西欽州近江牡蠣原種場和欽州市東華漁業有限公司實現大蠔人工繁育工作,年產大蠔苗種約200萬串。
天然采苗受環境影響比較大,風險非常高,靠天吃飯,采苗量不穩定,甚至有時候采不到苗,生產效益的可持續性得不到保證。天然采集蠔苗一年只能在其繁殖期內采1~2次苗,明顯已經不能滿足大蠔產業發展需求。2018年大蠔天然采苗數量銳減,天然蠔苗在質量上和數量上與養殖戶的需求矛盾較為突出,大蠔養殖蠔苗難求,出現蠔排空置現象。
在欽州大蠔品牌效應影響和經濟利益驅動下,養殖戶盲目投資建設采苗沉排,使得在特定的采苗區域沉排數量越來越多,養殖戶之間互相無序競爭,甚至爭奪海域航道。另外采苗沉排主要采取木制材料,使用壽命3年左右,廢棄材料在海中隨處可見,易造成航道阻塞。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采苗器投放量2 500萬串,采苗達標率為95%,比2009年和2010年平均提高3倍;2015年采苗串投放量增至5 000萬串,采苗達標率超過90%。受經濟利益驅動及沿岸灘涂采苗場的清理影響,大量資金涌入投資大蠔采苗,2016年投放采苗串爆發式增長,總量達9 000萬串,當年采苗達標率大幅下降,只有60%。2017年采苗串投放量繼續增長,但在持續一個月的淡水影響下,沙井采苗區幾近失收。2018年在幼體高峰數量與往年變化不大,且氣候適宜的情況下,平均采苗達標率僅有14%。
當前,全市有4家企業相繼開展大蠔人工育苗工作,但由于缺乏技術支撐,或苗種場建設規模小等原因,實際投產的公司只有少數。2019年全市大蠔人工苗種繁育量預計200萬串,面對市場1億串的巨大需求,人工苗種場的建設任重道遠。
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科學的規劃,在大蠔苗種產業發展中,基本上是由周邊沿海漁民所決定,當市場效益好時,一窩蜂扎入建設沉架采苗,當采不到苗種后沉架丟棄,繼而影響航道,造成資源浪費及污染。
近年來,大蠔種質保護工作開始引起行業內的注意,主管部門也相繼組織申報大蠔種質資源保護區,但進展緩慢,仍未切實做好大蠔資源保護的實際性工作,只停留在規劃層面。同時,大蠔原種場對大蠔種質保護工作尚未鋪開,人工選種育種工作缺乏技術人員。
隨著天然大蠔苗種產量的萎縮,人工苗種的推廣應用不斷開展,人工苗種的生長性狀優勢不斷凸顯,如:欽州市東華漁業有限公司將大蠔人工苗種吊養于欽州港三墩海域,僅中培吊養3個月,規格從0.5 cm長到6.0 cm,比同期天然苗種大8~10倍。據介紹,該公司在其他海域試養中,從培育池移到海域吊養,一年半可達商品蠔銷售規格,比傳統天然苗種縮短一半的養殖周期,效益十分明顯。但由于人工苗種繁育規模較小,2019年全市年產量不足200萬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一是加快編制《欽州大蠔產業發展規劃》,科學規劃欽州大蠔苗種生產區、養殖區、育肥區、種質保護區及精深加工區的產業發展布局;二是充分做好采苗區生產承載力調查,合理控制養殖容量,科學劃定養殖功能,打破傳統單一追求產量的觀念,積極推廣生態疏養模式,適當減少采苗器投放量,注重產品高品質發展。
一是對接農業農村部,積極申報獲批茅尾海大蠔苗種保護區。二是開展大蠔優良親本資源儲備,在茅尾海外海、大風江口海域推廣標準化浮筏養殖,建設一批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苗種生態育苗基地、浮筏標準化吊養基地,為大蠔種質資源保護提供優良親本資源儲備。三是利用欽州獨特資源優勢及區位優勢,開展欽州大蠔種質資源評估和牡蠣遺傳育種研究,通過選種、引種和雜交等手段,培育生長快、品質優良、抗病性強的欽州大蠔優良品種,切實保護欽州大蠔本地優良特有品種。
2018年以來,通過內引外聯,已有多家企業在我市投資進行大蠔苗種人工繁育生產。建議以優化企業營商環境為契機,以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為服務平臺,選派優秀水產技術人才到大蠔人工育苗企業指導服務,為企業解決在育苗生產上遇到的難題及困難,爭取2020年全市大蠔人工苗種繁育量突破1 000萬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