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倍貝
(遷安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遷安 064400)
1990 年遷安市率先在河北省開始實行村有資金賬目由鎮鄉“雙代管”,2003 年推行農村財務委托代理服務制。市級農村集體財務與資產管理工作由遷安市農業農村局承擔,現設有農經科、農村資產管理站、農村財務審計辦公室、土地流轉中心四個科室,負責遷安市農村集體財務與資產管理的業務指導和監督,土地承包、流轉與減負政策的落實。按照遷辦[2011]29 號文件要求,各鎮鄉成立財政所(掛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牌子),事業編制合計151 個,為全額事業編,歸屬鎮鄉人民政府管理,負責各項制度的具體落實和委托代理服務工作。遷安市19 個鎮鄉有19 個農經站,均掛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農村財務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和農村土地流轉所三塊牌子。在人員配備上,19 個鎮鄉都設專職農經站長,農經站其他工作人員和日常工作完全獨立運行,與財政所沒有交叉,農經站與財政所不存在實質的隸屬關系。縣級農經機構經費每年10 ~30 萬元,全部由財政撥付,19 個鎮鄉農經站本身沒有收入來源。村級設助理會計(報賬員)534 人。
2.1 村級財會人員老齡化問題。據統計,在遷安市534 名村助理會計(報賬員)中,70 歲以上46 人,占比8.6%;60 ~70 歲211 人,占比39.5%;50 ~60 歲183人,占比34.3%;40 ~50 歲56 人,占比10.5%;40歲以下38 人,占比7.1%。農村財會人員老齡化嚴重,近一半為60 歲以上人員,難以適應工作的需要。
2.2 培訓教材落伍嚴重。目前,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培訓中仍在延用河北省農業廳于2005 年1月編寫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 《農村財務會計》、 《經營管理》、 《河北農村工作》 等對農村基層會計人員技術進步有很大的益處,但因各級經費緊張,縣鄉農經管理機構早已經看不到此類刊物。
2.3 會計培訓經費越來越少。按照現行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選舉辦法,村級會計的培訓任務非常重,需要的經費量大,培訓人員的素質要求非常高。往年的培訓由農經系統培訓村會計業務,培訓經費由預算直接列支,每年會計培訓經費基本符合培訓所需,而現在的農村財會人員培訓經費列支出是呈逐年減少的趨勢。
2.4 檔案管理不夠規范。隨著五年一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推進,村干部檔案管理意識薄弱,職能要求的會議記錄人員也不固定,一部分村的會議記錄、財務檔案、重大事項記錄等重要的資料很難保管起來,加之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對檔案櫥柜的投入大不如以前,很多的重要資料都沒有嚴格地保管起來,還有的隨手丟失,查找起來非常難,而且此種情況有變壞的趨勢。
2.5 會計職能越來越弱。村會計的反映職能、監督職能、核算職能發揮不理想,個別村會計就是村干部的小跟班、出氣筒,雜事由村會計承包,收支由村干部包辦,非財務人員經管現金的問題時有發生。收入不經辦,開支不知道,會計的監督職能名存實亡。
2.6 民主監督流于形式。由于個別村民主理財人員業務素質不高,把村民主理財當成了出零工,不理財,假理財,民主理財流于形式,起不到監督村干部經濟活動的作用。
3.1 有計劃地做好人才培養。改進選舉辦法,提高農村財會人員待遇,吸收高素質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增加有財務管理經驗的年輕人從事農村會計核算工作,保持農村財會人員隊伍相對穩定。
3.2 改進教材結構,加大期刊訂購數量。建議省級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農村會計培訓教材,加強對基層會計的業務指導。適當增加經費或補貼,讓基層想學習的財會工作者能夠看上農村經營管理、農村財務會計等方面的專業工具書。
3.3 擴大培訓經費。加大會計培訓經費的預算比例,也可以籌措一部分資金用于會計培訓專門支出,專款專用。
3.4 設置專兼職檔案保管人員。重要財務檔案要妥善保管,村會計可以作為記錄員參與兩委會。
3.5 規范民主理財程序。實行民主理財簽字制,誰簽字誰負責。對于摘要不清的款項村干部要負責解釋,村干部解釋不清的由當事人解釋,對于確屬不合理的開支,少數服從多數。
3.6 加大村會計的任職考核力度。由鎮鄉農經站對村民代表推選的會計人選進行任職資格審核,批準后到財政和農經管理部門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