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強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明確了語言發展對思維發展的重要作用。筆者認為這里的思維主要是指語文思維,是站在語文乃至文化角度的思維。但目前的語文課堂,還存在對詞句進行零敲碎打的品味,對文本內容進行逐句分析,對主旨照本宣科進行理解等現象。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形成惰性語文學習習慣,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機械的狀態。筆者認為要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必須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實現。
我們常常說,閱讀是一種發現,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更要追求一種深度閱讀和深度發現。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具有深度閱讀和深度發現的能力呢?通過對語言的積累指導是一種常見手段。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不僅是指背誦、記憶一些語言,更應該是將語言材料結合在一起,建立起有機的聯系,并且還包含著一定的思維訓練。在自然狀態下,絕大多數學生的語言積累是一種碎片化的積累,如果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必要的梳理、整合和遷移,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
例如,《蘭亭集序》在第一段就提出了“亦足以暢敘幽情”,此處“幽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教學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魏晉時代盛行談玄,我們在梳理這部分內容時,無意間已經觸及了玄學的一些經典話題,如“生死”“異同”(一死生,齊彭殤),你覺得王羲之的“幽情”該是怎樣的一種情呢?請大家復習“幽”的文言用法,以詞義帶動對文意的理解。
小組討論:梳理文本,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分析情感產生的原因,并以此說說本文“幽情”的內涵。
學生通過梳理文本,發現“樂”“痛”“悲”是文本的情感主線。由此,學生很容易發現“樂”在山水之美,在良辰、美景、賢人、雅事,是外在之樂。“痛”在個人生命之短暫、生存狀態的變化無常,而“悲”則由個人之痛上升到整個人類的困境,其感情逐步加深。之后學生再結合“幽”的內涵,就容易理解“幽情”既有較為淺層次的“幽雅”之情,也有關乎人與宇宙較為深沉的情感,在整個情感變化的過程中,它還是一種隱晦、深奧的情感。這樣,通過對語言的積累、遷移,學生較好地理解了“幽情”的內涵,實現了從文化角度理解文本,促進語文思維向更深處漫溯。
閱讀教學在于指導學生有效獲取文字背后的信息,深入領會作者意圖。教師應當善于結合作者的思想及個性,梳理出相關“類”的語言點,以此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引導學生探究,形成對文本“個性”的把握,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提升。
在《蘭亭集序》的教學過程中,針對文章中王羲之思想情感的變化這一教學點,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設計:
施蟄存這樣評價這篇文章:“七拼八湊,語無倫次,不知所云。”之所以這么評價,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前面我們所梳理的情感,其變化缺乏邏輯,由樂到悲太過于牽強。對于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變化,請你結合具體的詞語內涵的把握,說說你對文章情感變化的把握。
在學生品味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指導學生品味以下詞句來把握文章的情感:“信可樂也”中的“可”的內涵。“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中“俯仰”的內涵。體會“修禊事”的意思。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將文本中“一類指向”詞語的整體性梳理,通過語言品味來帶動對文章整體情感的把握,帶動對作者真實意圖的探究,實現了以語文的方法來進行語文教學。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引導學生在思維上突破了人云亦云、迷信參考書、跟從名家的窘境,形成了基于文本的個性化理解,發展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整合”在于提取,在于聚焦言語的意象,在于整體把握文本的意圖。語文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將積累的語句、理解的文化逐漸遷移到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并能在語文學習中自覺地運用,提升語文思維的敏捷性。
蘇教版語文教材將《蘭亭集序》編排在“心連廣宇”的“送懷千載”板塊,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品讀充滿宇宙情懷和人生智慧的文章提升精神境界。在《蘭亭集序》的教學中,筆者進行了以下教學環節設計,幫助學生理解“自然對人的啟示”這一哲學問題:
呈現《蘭亭詩》前半部分內容:“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眺望天際,俯磐綠水濱。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請同學們結合已學的文章或詩歌,想想對茫茫宇宙自然,先人們從中獲得了哪些情感和體悟。
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進行理解性回憶,展開交流,教師可呈現一些內容供學生進行體悟:
忘情: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蘇軾《赤壁賦》
悲情: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王勃《滕王閣序》
……
這樣,通過對積累的語句的整合遷移,拓展了文本解讀的廣度,進一步挖掘了文章的思想內涵,通過探討宇宙、追問生命,讓學生更加理性地對待世界,更加有溫度地對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