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石家莊市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園管理處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近年來,石家莊市干果經濟林產業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堅持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協調發展,改善生態與產業富民協同推進,在維護國家生態和糧油安全,促進果農增產增收、脫貧致富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石家莊地區擁有大量經濟林資源,鄉土樹種栽培歷史悠久,干果經濟林產業也非常豐富,部分產品已成為石家莊市干果經濟林的優勢產業。截至2019 年,全市現有干果經濟林面積129 028.07 hm2,年產量228 232.25 t:其中核桃面積72 259.97 hm2,年產量50 271.25 t;花椒面積1 867 hm2,年產量1 382.75 t;板栗面積4 520 hm2,年產量7 350 t;大棗面積46 069.4 hm2,年產量148 265 t。在不斷發展壯大干果經濟林產業的同時,潛存的很多問題也開始慢慢地呈現出來,如當地政府部門不重視、干果經濟林品種結構搭配不科學、林業產業特色發展不均、綜合效益較差等,對石家莊市干果經濟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2.1 缺乏區域特色。干果經濟林區位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沒能很好的發揮,常規品種較多,甚至有的地方肆意大范圍地進行干果經濟林建設,導致出現供大于求的狀況,嚴重影響了最終的經濟收益,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這些問題的出現對于干果經濟林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2.2 科技含量低。干果經濟林在產業管理上,采取單一的發展模式,是無法進行標準化系統管理的。從整體上來看,管理力量十分薄弱,并且干果單產較低,一直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干果在生產與日常加工過程中所涉及的科技含量并不高,其中農藥、化肥的殘留量與規定標準檢測要求不高,從而造成本地區干果經濟林產量與質量大打折扣。
2.3 產業化水平較低。干果經濟林產業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一直以來采取的是個體經營的模式。從整體來看,干果經濟林產業化發展水平處于非常低的狀態,這主要是由粗加工生產模式造成的,如一些精深加工產品非常少見,從而導致干果經濟林產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2.4 基礎設施不足,成本高。受地理區位影響,經濟林部分產區在偏遠山區,水、電等基礎設施還較為落后,且經濟林產業在生產實施過程中勞動成本高,用工多、投資大、資金缺乏,制約了干果經濟林產業的發展。
3.1 統籌規劃,發展區域特色。政府主導推進林果業結構調整,把發展經濟林產業與造林國土綠化、促進農民增收、打贏脫貧攻堅相結合,積極發揮區域特色優勢和資源優勢,鞏固提高板栗、核桃、大棗等規模優勢產業,規?;瘏^域化發展花椒、冬棗、石榴等特色高效產業,要重點培育幾個高標準、高質量的經濟林生產基地,因地制宜在平山縣、井陘縣發展花椒;贊皇縣、行唐縣發展冬棗;元氏縣發展石榴;鹿泉區、欒城區發展核桃,輻射帶動全市經濟林建設大發展。推動全市經濟林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3.2 加強技術指導,提高科技素質。利用微信公眾號錄播林果技術信息,與技術推廣服務部門和當地媒體、農村廣播合作,通過現代媒體、網絡傳播方式錄播林果技術。各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聘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推廣機構等單位的林果專業技術人員,積極開展林果管理技術指導培訓,提高果農生產技術水平和科技素質。
3.3 創新發展模式,做強經營主體。隨著經濟林林業產業經營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和土地流轉規模的擴大,出現了大量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多種組織形式;出現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或“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引導果農發展果樹生產,進行產、供、銷一體化服務。同時,基于林果產業的特殊性,合理的果業組織化模式,把果樹種植、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起來。以果樹園區為載體,廣泛吸引工商資金、社會資金參與林業開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扶優、扶強、扶大”為方向,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職業化農民等生產組織,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進行聯合重組,發展企業集團,做大做強組織經營主體,帶動廣大果農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