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一鳴 (新疆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環境下,地方主流媒體的現狀不容樂觀,造成這些現狀的原因何在,地方主流媒體又該如何應對才能更好地進行傳播力提升?這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幾個問題。
在20世紀末及21世紀初期,我國傳統媒體,尤其是地方主流媒體進行了一些市場化的嘗試,都市類、民生類新聞在這波浪潮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享受了一波“黃金時代”的洗禮。但在2010年之后,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沖擊,“黃金時代”逐漸過去。新媒體以其時效快速、形式多樣、互動性強等特點,迅速得到人們喜愛,從傳統媒體中吸走大量受眾。2019年,收視中國基于CSM媒介研究2018年所有調查城市收視調查數據,對全國電視收視市場進行全面分析,發布了一份《2018年電視收視市場回顧》,文中提到2018年,全國觀眾平均每人每天收看電視129分鐘,比2017年同期少了10分鐘,下降幅度為7.2%,與上一年的8.6%相比,下降幅度略有緩和。但也不能否認,人均收視時間與2014年相比減少了32分鐘,在短短的5年間縮短了半個小時之久,隨著媒體融合步伐的深入,受眾獲得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便捷的移動互聯加速了受眾分流。
受眾流失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地方主流媒體的話語權也在不斷流失。新媒體客觀具有便攜、開放、交互等技術優勢,新媒體使用者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當個體成為信息的首發平臺,可隨時隨地發布即時發生的新聞信息時,網絡輿論突發事件會被快速發酵放大,形成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根據現有輿情發展理論來看,幾乎所有的輿情都是在網絡上爆出并迅速發酵形成網絡呼聲,等到呼聲大到一定程度后,傳統媒體才開始介入。而這時的傳統媒體則不得不跟著網絡輿論跑,不僅被動,而且輿論引導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網絡新媒體的步步緊逼,不僅僅使得傳統媒體的受眾和話語權大量流失,還帶來了更直接的經濟損失。在“流量經濟”的時代,沒有流量等于沒有了話語權,沒有話語權自然也就失去了經濟支柱。以廣電行業為例,從2015年開始,我國廣電行業廣告首次出現整體下滑,多數臺廣告明顯下降。到了2017年,部分城市廣電臺已經開始入不敷出,年度預算出現赤字。2018年,大多數電視臺、電臺廣告收入銳減,難以補虧成本,只能靠財政資去補齊。而2019年,則是地方廣電臺最為難熬的一年,這一年中,頭部衛視也已經出現了廣告開始下滑,省級廣電臺出現集體虧損,廣電全行業首次陷入虧損。
如果說廣電行業尚只是虧損,那紙媒行業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報紙全球范圍內已經迎來了一股“倒閉潮”。在我國,2009年至今已有超過100家報紙??菘渲谐^一半為2018年1月1日之后??菘?,2/3為2017年1月1日后停休刊,超過4/5為2016年1月1日后停休刊?!暗归]潮”基本和新媒體的興起成此消彼長的態勢。
在新媒體沖擊下,地方媒體優秀人才也流失加劇。據不完全統計,有人粗略估算,近年來省級電視臺中層以上管理者離職的人數已經超過300人,他們其中大多數自主創業,或進學校教書,或跳槽入企業擔任管理者。市級臺人才流失更為嚴重,有的臺每年流失可高達幾十人,其中不乏很多業務骨干。
僅僅把地方主流媒體的落魄歸咎于技術的革新也是有失偏頗的,從自身找原因來看,地方媒體也存在著許多落后于時代之處,首先就表現在內容的陳舊上。傳統媒體有過輝煌的昨天,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內容是天然正確。而是因為以往傳播渠道的單一,掩蓋了內容生產上的缺陷。如果當傳統媒體不再是傳播渠道的主宰者,其內容弊端也同時開始顯現。比如內容的八股范式,長篇大論的文字內容讓人望而卻步。比如流水賬式的記敘,總結匯報式的報道都會讓普通受眾對報道望而卻步。還有的媒體只為領導服務,缺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公眾利益事件的聚焦,回避問題,不報道、不回應,這勢必會引發地方主流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失聲效應”,久而久之,在受眾中就失去了應有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眾所周知,傳統媒體是一個重資產行業。一份報紙的建立不僅僅需要一線的采編人員,還需要有工業化的印刷設備以及龐大的發行隊伍;廣播電臺也需要有廣播基站設備以及建立專業的新聞演播間;電視臺則除了專業演播間外,記者采訪的裝備都是各類媒體最為昂貴的。在以往來看,這些重資產彰顯專業性的同時,也給行業介入設置了一個很高門檻。但是在網絡時代下,這樣的門檻逐漸崩塌,當普通大眾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很輕松完成新聞采集、編輯制作及信息發布的各項流程之后。傳統媒體以往引以為傲的高門檻,則成了制約自身發展的負擔[2]。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媒體業態處于各媒體機構的絕對主業地位,在地方主流媒體中無論是從高層決策人員構成、骨干成員數量和普通員工規模,還是從組織架構、制度設計、收入占比,傳統媒體元素都占據主導地位。[3]再加上我國大部分媒體仍依然是“事業身份,企業化管理”的身份模式,改制不到位、不徹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事業單位的復制品,離現代企業的管理水平和規模都相差甚遠。而相比較已經不斷進行市場化、靈活化、資本化運營的新媒體而言,傳統媒體的內在管理制度是阻礙自身做大、做強的頑疾。
地方主流媒體想要重新煥發生機,提升自身的新聞傳播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進行戰略重心轉移。要有壯士斷腕和刮骨療毒的決心,重新進行主業、副業的區別劃分,將自身發展的戰略重心迅速轉向新媒體上去,加大新媒體發展的投入,合理處置傳統的“重資產”,及時進行止損。唯有這樣,才能做到科學配置資源,將自身從不良資產運營的泥潭中抽身出來。雖然新媒體也可能是白手起家,但是前景已經明朗,風口仍在。
本地化是地方主流媒體的立足之本,是地方媒體能屹立于市場不倒的根本法寶。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新聞的基本理論不會發生改變。而接近性則是新聞價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地域特色就是地方主流媒體考慮的首要條件,堅持本地化方針,才是堅持了地方主流媒體正確的未來。
創新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地方主流媒體在20年前開啟的那一場“黃金時代”,也是起源于內容上的創新。如今,新媒體的出現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創新的精神。在新媒體的環境中,地方主流媒體如果想要重塑往昔的品牌形象,就必須革舊創新,才能重獲地方輿論話語權。首先要對內容生產進行大膽的革新,摒棄傳統的、老式的新聞制作套路,向適合新媒體趨勢的生產方式轉變;第二要大膽革新僵化體制,即便說要堅持“事業性質、企業管理”的原則,也要努力像“企業管理”的方向去邁進,要積極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的績效機制、考核機制、獎懲機制,甚至是資本運作模式。將媒體當作市場經濟中的個體來進行經營,順應市場規律,尊重受眾意愿,而不是“自娛自樂、自鳴得意”。唯有這樣,才能做出適合市場傳播的好的新聞產品。
隨著新媒體時代到來,內容傳播渠道海量增加,傳統媒體的廣告客戶自然而然開始被分流。地方主流想要重新奪回客戶的青睞,必須要有將自己置身于市場競爭的正確心態,去研究客戶的流向是哪里,競爭對手是誰,自身的SWOT分析如何等等系列問題。找準競爭對手之后,地方主流媒體才能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整自身的產品,進行競爭奪回。地方主流媒體擁有官方背景背書,擁有專業化訓練的新聞隊伍,擁有幾十年來積累的各類資源儲備,只要能擺正心態,端正位置,精準對標,扎扎實實從頭做起,即便是后發也有先制的底蘊。
新媒體環境下,機遇不僅僅是留給新媒體,對于傳統的地方主流媒體而言,同樣是一個巨大的風口擺在面前,地方主流媒體需要做的是借勢而行,乘風破浪,但前提是主動求變,否則將會逆風而行,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