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丹陽 (南陽師范學院)
社會不斷發展,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多,最終目的是獲取有價值的人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在歲月長河中一定程度上被逐漸忽略,其中包含的工匠精神更是當今社會的學生較少具備的思想內涵。如何有效地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是對廣大教育者提出的新挑戰。對此,教育者應該在思政工作和課程建設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賦予自身的真正內涵,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激勵學生做時代的開拓者,將工匠精神發揚光大。
隨著制造行業不斷發展,“工匠精神”成為建造行業一種動力和精神傳承,作為系統化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體現在職業的多個方面。高校中具備“工匠精神”的教師一定是才德兼備的優秀人員。為了實現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更需要這種“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作用下,促使大眾追求完美,并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將精神弘揚下去?;谶@種精神,教育工作也會得到創新性的發展,應用在教學中是提升教學質量非常好的傳承方式,對于教學創新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對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的建設意義深遠。
工匠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兩相結合,對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樹立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的工作,也可以在提升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實現,通過推廣課程,拓展宣傳規模,優化推廣策略,為高校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工匠精神下影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增強。專注點更加傾向于教師專注授課,學生對于學習專注力的提升?,F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無論是思想還是教學內容上都普遍存在滯后性,無法適應現代化時代發展,更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要根據學生實際相對應的進行優化和調整?!肮そ尘瘛睂龑Ы處煾鼘W⒂谧约旱穆殬I,同時將本職工作做好,不斷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在教師的高質量教學工作下,學生受到教師認真的工作精神鼓舞,并向教師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這種良好的互動氛圍,會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品牌建設工作的核心在于完善現有教育資源,對此教師對于思政教育工作專注更有利于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品牌工作建設。另外,高校針對思政教育品牌的打造,要邀請專業人士進行設計,著重從課程內容和品牌宣傳這兩方面進行規劃。
思政教育工作應該跟隨時代發展趨勢,不斷進步和完善。同時思政課程品牌建設應該賦予現代化的一些特性,使其具有創新性,根據時代、市場等變化及時做出改變,創新課程內容和宣傳渠道等,打造良好的品牌建設效果。“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就是圍繞創新精神而談,在創新精神的帶領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及打造品牌建設這兩方面都應該適當體現出創新,在實踐中為高校謀得創新性的發展。
精細化是工匠精神眾多特點中的重要表現之一,內涵是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有鍥而不舍的工作態度,將其應用在高校思政教學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學建設效果。在思政教育課程品牌建設的過程中,精細化特點將使建設流程不斷細化,實現人力、物力之間的合理分配,提升品牌建設工作的實際效果。
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品牌建設前要明確建設方向和服務群體,只有服務對象確定下來,才能更精準的定位,做好充足的資源準備,設計相應的思政課程品牌。把“工匠精神”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幫助學生培養刻苦鉆研,認真拼搏的精神,對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發展成技術型人才十分有利,助力其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肮そ尘瘛痹诟咝K颊n程中的教育,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根據差異進行創新思考,實現多樣化的培養方式,真正做到為社會培養專業化的高校人才。同時,高校應該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借由企業的實力,構建實習基地,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雙方培養優秀的人才;另外,高校應該建立與企業的長期合作機制,以就業質量為最終目的,在學生課程活動中增加實習項目,充分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應用理論,做到兩者相結合。
思政課程內容優化和完善,能使受眾更加了解其獨特的價值魅力,通過課程的內容感受到高校教學模式和師資力量的魅力。針對高校思政課程內容建設,應該集合校內師資力量組建專門的項目討論組,根據高校現階段發展情況,和學生對于課程需求內容進行創新,打造更生動的授課環節,提升思政課程的教學水平,為高校打造良好的口碑,提升課程建設的競爭力。思政課程內容不僅是要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內容,后續的營銷和發展才是重點。對于高校來說,這件事產生的意義是相同的,高校開創思政教育課程并不是開發以后就放在那里,也需要優秀的人員為課程做營銷,開創品牌建設工作,幫助高校營造良好的形象以及課程形象。在思政課程內容上,加入一些圖片、視頻等,能給受眾帶來更加生動直觀感受。
有效的品牌營銷設計能夠起到帶動群體的效果,增強活動中的互動性。在互動過程中,促使課程得到有效傳播。高校思政教育品牌傳播工作,需要逐級進行,按照先近后遠的順序,先從校園內的學生和教師群體中進行傳播。相關人員可以根據思政教育開展大型表演活動和演講活動等,通過活動促使學生、教師群體提升對思政教育的認識,通過互動,增強口碑,并且形成傳播鏈?;顒釉O計上,高校不僅可以采用線下活動,增加受眾者的互動,還可以使用線上活動的方式,增添新鮮感的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帶動校內群體,使課程在群體中傳播得更加廣泛。還可以雙管齊下,同時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利用線上提前做好線下活動的宣傳工作,將活動中的一些看點,當作文化教育的目的,制造意想不到的驚喜,會得到不一樣的聯動效果[1]。
1.網頁傳播
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園宣傳網站、論壇、貼吧等。在上面可以了解到學校的有關信息。為此,普通高校也可以積極地推廣網頁傳播,利用網絡為學校的思政課程搭建平臺。為想了解的人士提供相關的課程信息,增強受眾對高校思政課程品牌的認可和喜愛。隨著信息化技術發展,可以將更有效的課程資源展示在網頁上,供來訪者對于課程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夠被課程所吸引。高校還可以和線上第三方平臺合作,將課程上傳到相關平臺上,作為該平臺的專屬課程,借助平臺的力量實現高校思政課程品牌建設工作。
2.公眾號平臺
目前,國內知名大學都擁有專屬的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平臺。其他高校想要進行思政課程品牌宣傳也應該從專屬平臺入手,創設屬于自己的公眾號平臺,在平臺內積極推廣品牌營銷活動,借助平臺實現課程推廣、策劃等工作。公眾號本身功能特別多,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在每日推送中,將品牌課程通過消息和視頻等方式傳遞給受眾者,并逐步打響高校品牌課程的知名度,獲得大眾的認可。公眾號平臺觀看思政課程,要事先注意課程的表現形式和內容,高校可以根據思政課程知識將視頻做成微課的形式,提升受眾觀看效果,將思政課程內容做一個整合,細化受眾者的時間,提升高校思政課程品牌建設水平[2]。
3.高校內部宣傳
根據調查顯示,思政課程的主要授課目標群體是高校的大學生。對此在開拓高校品牌建設工作的過程中,更應該加強高校內部的工作開展,通過拓寬宣傳渠道,使更多的學生接觸到工匠精神,并基于精神文化下進行思政課程教育。在拓展渠道的過程中,高校應該將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實際需求進行分類,不同學習等級的學生對于思政課程的需求程度大不相同,并且符合其學習過程中對這方面知識的需求,課程內容應該更加注重實用性,內容研究更深入;對于其他的學生,教師就可以針對興趣方面進行啟發,在課程內容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高??梢栽谛@內大力宣傳,通過講座、廣播等方式推廣品牌課程,滿足學生對于思政課程教育的不同需求。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瑰寶,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將其作為教育工具與思政課程有效銜接,對于高校大學生政治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高校在新時代背景下,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理念,積極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政工作品牌建設時,不斷融合、迎合工匠精神的需求,在建設品牌時,不斷為這個過程賦予創新性,提升品牌建設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