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冶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402160)
現階段,中國的發展可謂是一日千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話語權和說話的分量不斷加重。在此基礎上,習總書記提出了建設“一帶一路”這一戰略,該戰略不僅使得中國的文化走向了世界,還讓其余國家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對中國抱有善意,進而促使了世界范圍內的和平,保障了國家的平穩發展。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就是文化交流的體現,對于民族服飾文化來說,“一帶一路”策略的存在不僅使得文化傳播有了更大的范圍和更廣的途徑,還極大地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了解民族服飾文化之前,要先了解何為文化,文化的定義是很廣泛的,最為經典和知名的是英國學者愛德華·勃名特·泰勒提出的文化論,即:文化是一個民族中的知識和信仰,其中相關的藝術、人文風俗和道德法律約束都屬于文化的具象體現。
由此可見,民族服飾文化主要指的是藝術和人文風俗。中國的民族服飾文化不僅包括了服飾的衣著形式和傳統制作工藝,還包括當地不同的文化豐富和服飾所包含的意義,如:信仰、價值觀和人文精神等等。因此,中國的民族服飾文化被稱作文化的具體體現是很合理的,也是非常準確的。中國歷經千年的風霜,民族服飾文化已經成為了彰顯古人意識形態和智慧的具體體現,無數的智慧成果和傳統文化匯聚成了民族服飾,對文化研究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整體呈現出一種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特點。與此同時,正是因為中國文化的積累,使得中國的民族服飾非常的豐富,顯現出一種繁榮的景象。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服飾文化和服飾特點,其服飾上的圖形圖案、色彩、繪制工藝和造型都不盡相同。比如說彝族人,彝族人生活在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這些地區的季節性并沒有北方地區那么強,季節變化較小,溫差較少。所以,彝族的服飾也順應這一特點,最為常見的是察爾瓦(一種類似披杉的服飾)。再如苗族人,他們認為銀器是很好的器具,銀器具有保佑人民的意義,因此苗族人的服飾文化大多離不開銀器和銀飾。
這種特征主要體現在“一路”之上,地處中國的北方地區。中國的北方由于干旱并且較為寒冷的原因,使得農作物生長較為困難,不適宜傳統糧食作物的生長,但是這種氣候特征也給牧草帶來了非常優質的生長環境,由此衍生出了游牧文化和畜牧業經營。同時,這種文化的服飾大多為長袍,冬裝多為皮衣,夏裝多布衣。
這種特征主要體現在“一帶”之上,地處中國的南方地區。中國的南方適宜稻米的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得稻米作物成為了該地區的主食,就此衍生出了稻作文化。同時,這種文化也崇尚白色,其民族服飾呈現出一種純色風格,大多為黑色和白色。
當今的時代是多元化的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民族文化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發展的模式,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了世界文化行業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在此基礎上,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不僅使得文化的傳播有了政策上和途徑上的支持,還為實現民族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和傳承提供了必要的先決條件,使得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和民族文化的交流有更為完整的基礎條件。與此同時,作為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承,服飾的創意設計和創新設計已經成為了民族文化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形式,“創新”和“創意”成為了民族服飾文化的要點。由此可知,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民族服飾文化的有了新的傳播形式和發展背景,這些不同的元素影響了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方式,其主要的傳播方式具體為:
第一,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文化傳播?!耙粠б宦贰钡姆秶呛軓V的,其涉及的國家和民族也不計其數。在實際的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一定要根據不同的人文環境和文化背景,綜合不同過的價值理念和人民信仰,采用合作的方式消除民族間的偏見,進而為服飾文化的傳播提供必要的基礎保障。同時,在民族服飾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文化間的交流務必秉承“求同存異”的原則,要理解和尊重其余民族的風俗和文化,要維護和發展自身的本土文化,進而使得中國的民族服飾文化能夠超越國家的限制,借此達到文化傳播和民族服飾文化發揚的最終目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發展是要通過經濟貿易等措施來進行的,它們不僅是民族文化傳播的基礎,還是文化傳播的推動者。在經濟貿易的影響下,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有了更多的選擇,其傳播效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民族故事文化的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經濟貿易,為經濟貿易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
第二,重視創新理念,進行具有創新性的文化傳播。在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一個有效的傳播方式起到了作用是巨大的,創新和跟進是民族服飾文化傳播中最為關鍵的環節,是進行一些傳播行為的基準點。在傳播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創新精神的應用,重視創新理念,改變原有落后的傳播形式,可以采用雙方文藝匯演、影視文化劇和文物交流的方式,讓雙方都樂意進行文化傳播。同時,還可以采用大學交流生和互開旅游港口的方式,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渠道進一步拓展,進而使得服飾文化和民族文化能夠順利的傳播。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創新理念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太過偏執,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應基于傳統,依托實際來展開,不能因為可以追求創新而舍棄了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秉承“繼承”的原則進行創新,切忌“因小失大”的現象出現。
首先,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中國的民族服飾文化得以傳播。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信力和凝聚力得以加強,通過民族服飾文化這一“紐帶”,使得中國的文化也隨之傳播,進而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途經。
其次,在“一帶一路”的影響下,使得中國內部的民族之間交流日趨頻繁,頻繁的交流使得更多的中國人認識到了民族服飾,認識到了民族服飾文化,并從一個“旁觀者”逐漸進階成為了一個“傳承者”,進而在保障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實現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此外,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使得中國的文化體系更加豐富,文化內容更加充實,更多的傳統文化被發揚光大,更多的服飾文化得到了新的發展與傳承,使得服飾文化傳播效率得以提升,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從經濟貿易上看,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貿易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得以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攀升,社會發展日漸迅速,逐漸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結構體。以上種種,都離不開文化的交流和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也正是因為服飾文化的傳播的存在,使得經濟貿易活動更加頻繁,進而提高了中國的經濟影響力。
從政治上看,在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下,各國之間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各國的優秀文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揚。在相互理解、相互傳播的基礎上,中國和“一帶一路”沿途國家的交往日漸密切,并且中國采用互不干涉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交流方式,不僅贏得了沿途國家的尊重,還得到了不同國家的贊揚,進而使得不同國家更愿意接受中國的民族服飾文化,由此出現了一種健康并且有序的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有了新的途徑和方式,該文化的傳播也具備了更深層次的意義。因此,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要結合民族服飾傳播的內容,遵循民族服飾傳播的原則,依照不同地區不同傳承的方式,采用合理并且正確的傳播方式進行文化傳承,進而為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提高中國人的自信心提供必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