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揚 (湖南工業大學)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國家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全國20 多個省市將新材料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新材料產業逐步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新材料產業是先進制造業的基礎產業,對工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是發展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和保障。產業集聚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經過的階段,新材料產業相對于其他傳統產業而言,更易形成產業集聚。陳建勛(2008)提出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多學科的交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前沿技術的開發,產業呈現出進一步融合的趨勢。
(1)產業基礎好,集聚格局基本形成。東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新材料產業發展時間久,產業基礎良好。上海的北部精品鋼材基地、北京的中關村等作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示范產業基地,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產業基礎好。良好的產業基礎是產業集聚不可缺少的條件,例如上海依靠寶鋼良好的產業基礎,大大增加了發展新型金屬材料的優勢,加上完整的產業門類與專業化的產業分工,進一步促進了東部各地區的產業集聚,促進集聚格局基本形成。(2)集聚程度高,各具特色化。產業集群在東部地區發展較為迅速,且各具特色化。在浙江省已經形成了多個新材料產業相關鎮,企業數量較多且已經形成了專業化分工。江蘇省的新材料產業集聚基地建設水平占據全國領先水平,其中發展較好的大型企業在產業基地發展中起到了重要帶動作用。同時,東部地區憑借地理優勢承接更多的外部資本與國外企業的轉移,吸收大量先進技術、引進高質量人才,產業集聚基地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色。(3)集聚區獨立性強,產業趨同化。東部地區新材料產業發展較久,且各地區之間發展較為獨立,而新材料技術研發的過程存在一定周期性,使得各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容易產生趨同現象。同時,在選定新材料發展目標時往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缺乏對新材料產業發展趨勢的宏觀把控,往往容易造成內容雷同、重復建設的問題。
(1)產業逐漸增長,集聚發展迅速。由于受到東部地區的輻射,近年來,中部地區的新材料產業取得了較快發展。隨著東部地區人才、技術的支持與轉移,中部地區新材料企業數量不斷增多,企業規模也有所提升。例如湖北省國家電光子產業基地—武漢光谷在全國新材料產業市場中所占份額逐年增加;江西南昌半導體發光材料居全國領先地位。(2)能源資源豐富,集聚基礎薄弱。中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是早期國家重點建設的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基礎較好。中部集聚區沒有東部集聚區良好的區位優勢也缺少西部產業基地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在經濟發展程度與人才引進方面都略顯薄弱,影響了產業集聚的發展。(3)產業集聚層次低,集群效應尚未發揮。新材料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中部地區發展歷史較短;且地區內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沒有形成集聚效應,企業多為獨立發展,不能發揮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的規模效應。同時,中部地區新材料產業基地大多位于主城區,其余區縣內分布較為分散且數量稀少,產業集聚層次較低,總體集聚度不高。
(1)產業發展水平低下。西部地區現有工業園區發展起步較晚,規模小,入駐工業園區內的新材料企業數量較少。新材料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低下,相比較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產業集中化程度較低,沒有形成真正的產業鏈。(2)產業集聚較少,資源依賴性強。我國西部地區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大多依靠區域內豐富的能源資源,如甘肅的有色金屬產業,對資源能源的依賴性較大。同時區域內的大型骨干企業多為封閉式獨立生產,與區域內的中小企業之間缺乏聯系,企業關聯度低,無法形成高層次的產業集聚。(3)集聚政策完善,發展潛力大。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的發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背景下,西部地區的新材料產業發展也擁有較多的優惠政策扶持,在發展過程中更多的依賴于國家優惠政策與政府資金扶助,產業發展潛力大。
(1)產業上下游銜接不夠緊密。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的主體應該是企業自身,由企業主導的技術創新活動才能真正的為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新材料產業作為產業鏈的上游企業,為下游企業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生產要素,需要根據下游企業需求開發出更加優質的新材料。但我國大部分新材料產業的集聚僅僅是企業的集聚,沒有考慮到產業鏈條上下游的聯系。同時集群內的企業也存在相互獨立發展,缺乏交流合作的問題,沒有形成專業的網絡化分工體系,產業上下游聯系不緊密。(2)缺乏垂直化分工,集聚功能不突出。垂直分工是指企業將內部生產環節分離出去,依靠外部供應商或生產商提供產品與服務。在垂直分工的作用下,某件具體的新材料產品將由多家企業共同協作完成,參與的企業越多,分工越細致。(3)產業化服務平臺尚未建立。新材料成果的轉化需要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我國相關產業化服務平臺尚未完全建立起來,面向新材料產業服務的中介組織還不完善,這已經成為制約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還處在企業自主研發、自行受益的階段,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組織之間聯系較少。這種情況不利于新材料成果的轉化與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同時也造成了重復開發與技術資源浪費的情況。
新材料產業作為產業鏈的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的關系十分緊密。在引導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將產業鏈下游產業加入到集聚建設中來,根據區域內新材料產業的特點來發展產業集聚。引導集聚區域內新材料產業按需生產,提高產品的適銷性,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提升產業集聚的整體功能。完善區域內上下游企業的垂直分工,加強產業集聚的整體規劃。從“大經濟區”的概念出發,強化集聚區域內的產業分工與協作,加快先進研究成果與科學理論在集聚區內的流動,使得上下游企業保持相對一致的進步速度,避免研發與生產脫節、生產與需求脫節。
產業集聚的生成與發展和區域內文化傳統、產業基礎與技能背景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它們與政策環境、社會資源等共同構成了區域內獨具特色的社會資本,深刻影響著企業的地方根植性。通過加強集聚區內企業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增強主體之間信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主體間對話交流,通過加強企業的地方根植性提高產業集聚的柔性變化能力。同時,加強企業外部交流活動,按照各自的相對優勢承擔相應的生產環節,生產鏈下游企業細化對最終產品的需求,促進產業各環節的細化,從而進一步促進垂直分工的細化與深化。
以現有的新材料產業布局為依據,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創造出有利環境。從“產學研”三位一體擴展到“產學研政”四位一體,重視政府在集聚環境建設中的作用。完善集聚區內的經營環境與研發環境建設,協調好各地區新材料產業之間的利益關系。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通過制定相關引導政策、利用財政基金完善集聚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材料產業集聚進程。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將新材料產業研究成果更好的轉換為產品,加快科研成果轉換的規模化、市場化;同時利用產業化服務平臺加強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引導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建立完善的學習鏈,加快理論研究成果在集群內的傳播與學習,使得新材料產業的研發活動更加順利的進行。
近年來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在政府的扶持之下發展迅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各地區的新材料產業在集聚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集聚規模小、層次低,集聚環境建設不夠完善,產業發展缺乏創新動力等方面。為了促進新材料產業集聚的進一步發展,各地區要根據自己不同的區位優勢,利用本地傳統材料產業的基礎,加大創新科技投入,協調好產業鏈企業上下游企業。產業集群是未來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地一定要抓住發展機遇,積極帶動集群內創新能力建設與產業鏈專業分工建設,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各具特色的新材料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