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李靜
( 山東電力中心醫院檢驗科 山東 濟南 250014)
患者,男性,62 歲。近期出現反應遲頓、走路不能,伴有頭暈、惡心、嘔吐,發熱。院外就診,行顱腦CT 示:“腦室擴大、后枕部顱骨缺如,腦內多發梗死灶”,給予相應治療,病情逐步加重,遂轉入我院治療。于2018 年6 月21 日行腦室-腹腔分流術,術前給予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清除自由基,穩定電解質等治療,術后給予營養神經,防止癲癇,保護胃粘膜,預防感染等治療措施。后因“顱內感染”行“腰大池引流”,術后發熱,體溫高達39.0℃,意識狀態較前惡化,顱腦CT 顯示腦積水較前加重、第四腦室內有密度稍高液體平面。
各項檢驗指標如下;WBC14.94×109/L,N8.9×109/L,CRP55mg/L,PCT1.13ng/mL,ALT215U/L,AST180U/L,腰穿腦脊液生化檢查:潘氏實驗強陽性,蛋白830mg/dL,葡萄糖0.18mmol/L,氯化物 98 mmol/L,考慮顱內感染,行腰椎穿刺無菌抽取腦脊液和腦室引流液做細菌培養,標本均注入血培養瓶進行增菌培養,儀器報陽轉種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麥康凱平板,經35℃培養24 小時,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上可見白色、圓形、中等大小光滑型菌落,麥康凱平板上淡紅色菌落,采用Vitek2-ComPact 鑒定儀GN 卡與Bruker microfle 質譜分析儀鑒定為沙門氏菌屬,經沙門氏菌A-F 多價診斷血清和0 抗原、H 抗原進行血清凝集鑒定,最終結果為傷寒沙門氏菌。藥敏試驗:采用Vitek2-ComPact 鑒定儀GN16 藥敏卡進行藥敏試驗,藥敏結果:氨芐西林≥32(R)、復方新諾明≤20(S)、頭孢曲松≤1(S)、左氧氟沙星≤1(S).氯霉素≤1(S)。
患者因術后顱內感染,伴寒戰高熱,體溫高達39℃,4 次腦脊液細菌培養結果顯示為傷寒沙門氏菌感染,為求治療,請各科專家會診,會診醫師建議:動態觀察局部表現及血常規、PCT,必要時調整抗生素,給予護肝、降酶及抗感染治療,根據檢驗科微生物實驗室提供的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臨床醫生于7 月9 日開始停用比阿培南、萬古霉素和頭孢哌酮舒巴坦,改用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及復方新諾明聯合治療,抗感染治療7天后,于7月17日、7 月18 日連續兩次送檢腦脊液培養、血培養,結果報告為無細菌生長,遂逐漸停用抗菌藥物,8 月2 日查房記錄:患者病情平穩,精神反應較前有很大改善,無發熱寒戰,頸稍抵抗,腦膜刺激征(-),WBC 5.94×109/L,N3.9*109/L,CRP5mg/L,PCT0.02ng/mL,ALT 68 U/L,AST72U/L,腦脊液生化潘氏實驗陰性,蛋白45mg/dL,葡萄糖2.53mmol/L,氯化物126mmol/L,各項指標正常,顱內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囑出院后繼續治療。
沙門氏菌的致病物質主要表現在產生的侵襲力、內毒素以及腸毒素,只對人類致病的沙門氏菌僅為能引起腸熱癥的沙門氏菌部分種類,沙門氏菌引起的敗血癥、腦膜炎等少見疾病多見于兒童和免疫力低下者,以豬霍亂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和傷寒沙門氏菌多見,并伴有高熱、寒戰、貧血等嚴重癥狀。病原菌隨著血液循環可導致全身多部位多器官的感染,如腦膜炎、骨髓炎、膽囊炎、心內膜炎、腎盂腎炎以及內臟膿腫等,本病例重點介紹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腦膜感染情況。
傷寒沙門氏菌感染其臨床表現復雜,可分為胃腸炎型、類傷寒型、敗血癥型、局部化膿感染型,亦可表現為無癥狀感染。近十余年來沙門氏菌感染明顯增加,人群對沙門氏菌普遍易感,感染后結果與菌種毒力及宿主免疫狀態有關。一般幼兒和老年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感染嚴重,尤其一歲以內嬰幼兒由于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所以易于感染。而老年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白血病、淋巴瘤、肝硬化等,發病率高,癥狀嚴重。沙門氏菌經口腔進入人體內,克服了共生細菌的抑制和小腸粘膜吞噬細胞的作用,得以在腸道大量繁殖,從而引起局部微絨毛變性、粘膜固有層充血、水腫和點狀出血等炎癥反應。如傷寒沙門氏菌直接侵犯腸內集合淋巴結和孤立淋巴濾泡,經淋巴管可達腸膜淋巴結及其淋巴組織,并大量繁殖,可進入血循環引起菌血癥、敗血癥及局部化膿性感染灶,亦可通過被破壞的血腦屏障引起腦部感染。
此病例主要癥狀為傷寒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腦膜炎,該病人為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差,病原菌易于擴散,形成彌漫性化膿性腦炎,疾病預后與年齡和一般情況有關,前期進行顱腦手術破壞了血腦屏障,導致傷寒沙門氏菌的機會感染,在沒有細菌藥敏報告之前,臨床經驗性使用的抗生素如頭孢類、炭氫酶希類藥物均屬于水液性藥物,對大腦皮層通透性很低,很難通過血腦屏障,即使少量藥物滲透也不能抑制細菌繁殖,導致前期治療效果甚微,后期調整使用的氯霉素與復方新諾明屬于脂液性藥物,通透性較強,易于穿透血腦屏障,達到治療效果,臨床上應為治療傷寒沙門氏菌腦部感染的首選藥物。本病例提示我們,在無細菌學報告之前,臨床經驗性抗感染治療往往導致治療失敗,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需要注意有可能存在不常見的細菌感染,及時準確的細菌學報告能為臨床抗感染治療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