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淳心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傳承流動的傳統文化,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有利于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對于非遺的研究保護雖還有巨大的開發潛能需要繼續探索挖掘,非遺也需要具備在現代社會中轉換自身價值來實現對自身的發展和保護,讓非遺活起來具備自身造血的能力,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其原生的價值,做到“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工作保護方針,要把原生態主義的保護和發展衍生的關系處理好,合理的發展創新,既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館的靜態保護模式上,也不能過度商業化使其喪失原有價值。
望城剪紙的內涵豐富,風格多樣,在題材上有故事戲曲、文人題材、吉祥喜慶等等,題材廣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商業轉換價值。但現在對望城剪紙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衍生較少,設計力量分散,開發上缺乏創意,基本停留在單純的剪紙上,也缺乏具有專業水準的團隊對望城剪紙的品牌進行開發推廣,缺乏活躍的市場運作機制,傳播力度弱。不同于蔚縣的批量化生產形成規模效益,望城剪紙主要還以純手工生產為主,制作精美但數量不多,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主要用來收藏觀賞,一般群眾很少會購買或參與制作,對于普通人家來說,超市售賣的機器批量剪紙更加便宜實惠,除當地有名望的剪紙大師,普通的剪紙藝人無法通過剪紙謀生,新一代對傳統的剪紙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傳承人老齡化,當地群眾對本地的剪紙非遺了解度不高,也缺乏必要的保護意識。
IP英文為“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譯為知識財產,指人類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力。為非遺建立IP品牌可以為轉化非遺文化價值,豐富創作內容提供更多種可能,推進有關非遺權利人的正當權益保護,有利于市場競爭與創新設計,打造文化創意產業,IP已經成為許多非遺發展傳承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在這個信息傳播快速且渠道多樣的環境中,非遺文化的大IP包含著受眾豐富的情緒寄托,它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是人類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構建一個成功的IP首先需要挖掘望城剪紙本身的價值內涵,找到其頭部內容,挖掘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講出其背后的故事。用設計喚起人們對人性的關注。拉近望城剪紙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引起現代人的文化共鳴,讓望城剪紙非遺文化的內涵成為IP建立的基石和成長的養料。
文創IP其內容要求獨特和原創,對于望城剪紙非遺來說這兩點都是具備的,在技藝上望城剪紙具有獨特的綜合折剪技藝,題材紋樣上也有基于當地的特色內容,如“金雞彩菊”“壽燭”等等,內涵上其古屬楚地,有著獨特的荊楚文化,望城民間剪紙體現著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和藝術體系,它的基礎不是儒道諸子百家的哲學,而是史前的中國本原哲學。它與地下出土的史前彩陶圖案完全一致,由此可以認為在中國文化中存在著一個完整的史前暫學體系。望城剪紙本身便有著獨特悠久的文化內涵,在創新上亦有著許多具有創新精神的望城剪紙藝人在不斷的做著創新的嘗試,如望城剪紙非遺傳承人秦石蛟,在望城傳統剪紙技藝的技術上,獨創了“交織套色剪紙”和適合風景剪紙的“搖剪法”等等,在創新上望城剪紙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望城剪紙中還蘊含著“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于我國著名企業家、教育家聶圣哲,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望城剪紙中工匠精神的表現為嚴謹專注、達善尚巧、不斷創新、尊師重道。對待工作認真嚴謹,專心致志,正是望城剪紙藝人們在制作剪花時全神貫注的狀態和嚴謹專注的態度,剪紙藝人們在制作剪花時常常屏氣凝神,專心致志,眼睛緊緊的鎖住刀口與紙面相接的位置,他們用小巧的剪刀在紙張上剪出精致繁復的花紋,或在短時間內完成精細的打毛工作。剪紙藝人們在嚴謹專注的剪花中除了提高剪紙技藝外,還十分注重作品的至善至美,無論是在構圖,制作還是內涵上。在尚巧的基礎上,對剪紙的思考創作常常會出現許多的創新,無論是在技法還是內容,望城剪紙藝人們敢于突破固有思維模式,使得作品妙趣橫生,匠心獨運。最后便是尊師重道,望城剪紙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家傳和師傳,如想向當地著名剪紙師傅拜師學藝,往往要通過較為嚴格的考驗,拜師成功后也需要遵守相應的規則,拜師制度嚴格鄭重,師徒關系也是師傅嚴格,徒弟孝順勤奮,形成尊師重道的良性循環。
除此以外還可以大力挖掘與望城剪紙相關的人物故事,如望城的“秦石蛟剪紙世家”,望城非遺傳承人秦石蛟便來自“秦石蛟剪紙世家”,他的祖輩中有不少當地的剪紙名人,晚輩亦是小小年紀便開始拿起剪刀,前途無量,而他個人更是當地剪紙屆的傳奇人物,他一生走遍大江南北,在國內外與無數剪紙名家交流學習,自創“交織套色剪紙”和“搖剪法”等,晚年用自己半生的收藏在當地開辦剪紙博物館。在后現代化的消費中情感消費的比重逐漸擴大,剪紙主題大都蘊含了人們的某些精神和美好的愿景,寄托了人們豐富厚重的情感,我們應挖掘望城剪紙相關的人物、故事、情懷等等,提純有價值的文化符號,為IP的建立提供了文化認同的基礎。
除了線下報刊、實踐教學等帶來的宣傳,望城剪紙還應積極利用新媒體的平臺來對望城剪紙進行推廣宣傳互動,使其跨平臺、跨行業的延伸,也可以利用新型的技術來創新剪紙的制作技術,近來各種社交媒體興起,不僅加強了人與人的交流,更被抓住機會成為了各類大中小品牌的推廣手段,大大的提高了傳播的效率,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都喜歡用各種APP學習娛樂,獲取信息,而許多剪紙藝人都紛紛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宣傳推廣自己的剪紙品牌,并獲得了很好的反饋,利用新平臺新技術,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建立數字博物館,網絡平臺等,拍攝望城剪紙的短視頻,通過當下各類用戶較多的APP投放,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各類app,積極參與在線互動,使人們能方便快捷的獲得與交流望城剪紙的最新信息,這樣的宣傳方式,不僅成本低,操縱難度不高,而且效果顯著,易被人們接受,同時也能引起新一代消費者的關注。還可以利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等受到大眾歡迎的購物平臺,突破地域的限制進行剪紙的銷售,在教學上,更可以打破實地教學模式,利用網絡課程的方式鏈接望城剪紙藝人與愛好者,開設望城剪紙網絡課堂,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剪紙愛好者進行學習,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跨媒體融合傳播。同時“望城剪紙+”還可以探索跨行業立體發展,如望城剪紙+旅游,望城剪紙品牌可以結合當地的旅游特色進行推廣,如望城獨特的旅游資源,除利用剪紙本身的藝術價值設計衍生產品,生產旅游紀念品推動經濟發展外,還可以嘗試將望城剪紙的制作過程變成旅游中的非遺體驗項目,亦可以滿足前來旅游的消費者們多元的需求。同時可以將望城剪紙與當地旅游特色結合,如當地著名的“靖港古鎮”和特色山水,將其用望城的剪紙特色表現出來,既是對望城剪紙品牌的推廣也是對當地旅游事業的宣傳。建立跨界發展,提取望城剪紙的元素,和望城剪紙本身的特性和功能,將其融入現代人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不同領域,與不同的品牌合作,“望城剪紙+美食”“望城剪紙+玩具”“望城剪紙+家具裝飾”等等,讓剪紙走進大眾生活。
近年剪紙的價值和市場空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個信息時代,望城剪紙的發展還需要品牌力量的加持,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讓望城剪紙品牌化,具有識別性,才不會淹沒在市場中。應積極做好望城剪紙品牌的挖掘和推廣,提高品牌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促進望城剪紙品牌保護的系統科學發展,引進民間資本,鼓勵有能力的文創公司團隊對望城剪紙進行開發研究,推進望城剪紙非遺的保護和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