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初,口罩等防疫物資成了老百姓眼中炙手可熱的“尖兒貨”。一些不法商家趁機以平常售價10 至30 倍的價格出售“天價口罩”,不但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對防疫工作也產生了不良影響。發“疫情財”可能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合理”漲價違法嗎?
首先,哄抬防疫物資價格屬于《價格法》第十四條規定的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根據《市場監管總局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的指導意見》,市場監管部門可以對不法經營者實施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等行政處罰。
其次,不法經營者還可能承擔刑事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檢察院聯合公安部、司法部出臺的相關規定,疫情期間違反國家市場經營、價格管理規定,囤積居奇,哄抬防疫用品、藥品價格,牟取暴利,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但同時,打擊價格違法行為不等同于否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價格法》第六條規定,“商品價格和服務價格,除依照本法第十八條規定適用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外,實行市場調節價,由經營者依照本法自主制定”。因此,經營者有權在合理范圍內調整價格,但應符合下述條件:
第一,經營者應確定售賣的防疫物資是否屬于政府指導價或定價范圍。經營者可通過“國務院App 移動客戶端”進行查詢,如屬于前述范圍,應依照相應價格標準定價。
第二,漲價應屬“合理范圍”。目前,雖然立法層面并未明確何為“合理范圍”,但結合部分國家機關出臺的規范性文件,我們認為可結合一些“參照系”進行判斷。一是“價格參照系”,即相比疫情前同類商品,當前價格是否大幅上漲;二是“利潤參照系”,即刨除成本上漲因素及合理利潤后,是否仍存在大量利潤空間;三是“結果參照系”,即是否妨害于防疫工作的開展,是否損害正常市場經濟秩序等。
綜上,防疫用品可以合理漲價但不應違反法律、法規,否則不但可能受到行政處罰,還有可能涉嫌犯罪。“疫情財”發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