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轉型提升計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計劃》)。
《計劃》提出,目標到2022年,區域年綜合利用工業固廢量8 億噸,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1.5 億噸,產業總產值突破9000 億元,形成30 個特色鮮明的產業集聚區,建設50 個產業創新中心,培育100 家創新型骨干企業。區域協同機制較為完善,基本形成大宗集聚、綠色高值、協同高效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新格局。
《計劃》提出了10 項重點任務,分別是協同利用工業固廢制備砂石骨料、推進大宗冶金與煤電固廢協同利用、壯大工業固廢高值化利用產業規模、提高廢舊金屬利用水平、推動廢舊高分子材料高效利用、加快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聚發展、推動生產系統協同處理城市廢棄物、建設綠色雄安、創新引領協同發展。
在推進大宗冶金與煤電固廢協同利用方面,《計劃》提出,在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等地的冶金和煤電產業集中區,建設10 個以上協同利用冶金和煤電固廢制備全固廢膠凝材料、混凝土、路基材料等的生產基地,推動鋼鐵、煤電、建材、化工等產業耦合共生,實現年消納工業固廢3 億噸。
在壯大工業固廢高值化利用產業規模方面,《計劃》提出,以河北、山東為重點,開展冶金固廢多元素回收整體利用,提高銅、鉛、鋅、金等有價組分回收效率。以山西、內蒙古、河北等地為重點,開展工業副產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尾礦、熱熔渣制備新型建材等高值化產品推廣應用,新增工業固廢高值化利用能力1000 萬噸/年。
此外,在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聚發展方面,《計劃》提出,加快建設山西朔州等25 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促進優勢資源要素集聚。以現有產業園區和骨干企業為基礎,在天津子牙、河北定州、山東臨沂、河南許昌、內蒙古包頭等地建設15 個再生資源產業園區。
近日,自然資源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下達2020年度稀土礦鎢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明確,2020年度全國稀土礦(稀土氧化物REO,下同)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為140000 噸,其中巖礦型稀土礦(以輕稀土為主)指標120850 噸,離子型稀土礦(以中重稀土為主)指標19150 噸。全國鎢精礦(三氧化鎢含量65%,下同)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為105000 噸,其中主采指標78150 噸,綜合利用指標26850 噸。上述指標均含《自然資源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下達2020年度稀土礦鎢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第一批)的通知》(自然資發〔2020〕33 號)下達的第一批指標。
《通知》要求,有關省級自然資源、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規定,認真做好指標分解和下達工作。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應集中下達給6 家稀土集團下屬礦山企業。在分解下達稀土礦、鎢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后,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組織礦山所在市、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與礦山企業簽訂責任書,明確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2020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指南》),再生銅、鋁、鉛、鋅行業是我國首次列入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績效分級的重點行業。
《指南》對再生銅、鋁、鉛、鋅企業污染處理技術、無組織排放管控、排放限值、運輸管理、環境管理水平均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生態環境部門將對企業上述差異化績效指標進行評價,分為A、B、C 三級。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A 級企業可自主采取減排措施,而B 級企業需要減產50%,C級企業在預警期間則必須停產。繼續執行企業績效分級“短板原則”,在評級時,需滿足該級別指標中規定的各項要求,有一項未滿足的,降級評定;當企業涉及跨行業、跨工序時,以所含行業或工序中績效評級較差為準,執行相應應急減排措施。
生態環境部表示,當前重點行業深度治理取得一定進展,為更加科學、精準制定應急減排措施,應按照企業環保績效水平,開展績效分級,在滿足當地應急減排比例需求的同時,制定差異化減排措施。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環保績效水平先進的企業,可以減少或免除應急減排措施,從而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促進全行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區域各省(市)應按照本指南持續對重點行業企業開展績效分級,在重污染天氣期間實施差異化管控。原則上,同一區域、同一行業、同等績效水平的企業減排措施一致。A 級和引領性企業,可自主采取減排措施;B 級及以下企業和非引領性企業減排力度應不低于本技術指南要求。各地也可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改善需求,制定更為嚴格的減排措施;其他未實施績效分級的行業,可由各省(市)生態環境部門,自行制定統一的績效分級標準,實施差異化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