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瑋瑋(湖南科技學院傳媒學院)
非遺文化都是原生態、非物化的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對其原始狀態進行保護,將原始形態下的非遺文化展現在大眾面前。大眾媒介能夠借助當前的高科技技術,對非遺進行再現,幫助大眾直觀地感受到非遺的內涵,進一步讓非遺文化活躍在大眾的眼前,進入大眾的生活,成為大眾日常文化消費項目,喚起大眾對非遺的保護傳承意識。
非遺是一種“活”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通過與自然、社會、歷史的互動,保持著自己的生命活力。大眾媒介能夠為非遺的發展帶來新事物、新思想、新觀念,讓瀕臨消失的非遺文化重新獲得生命力,使其更加契合當下的時代生活。而且,新的傳播技術能夠為非遺的技藝創新和文化積累提供素材,為其帶來更加豐富的內容和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
非遺的傳承和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非遺的傳播只停留在政府和一些社會組織上,還沒有形成社會化效應。當網絡媒介成為主要傳播媒介后,大眾獲取信息、發揮自己的監督職能更加的便捷,非遺文化受到的關注度也更多了,這能有效促進政府職能部門對非遺的宣傳、保護與傳承。[1]
新媒體的信息展示相對碎片化,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集中效應,而紙媒由于其存在時間長、發行量廣、群眾基礎好且信息相對集中,更容易向大眾傳播完整的關于非遺的信息。湖南的傳統紙媒包括《長沙晚報》《瀟湘晨報》《湖南日報》等,大多都開辟了專門的版塊對非遺文化進行跟蹤報道,對其進行宣傳,在傳播湖南的非遺文化的工作中有著十分積極的貢獻。[2]
湖南不論是湖南電視臺還是地方電視臺都十分關注非遺文化的傳播,不僅有專門的紀錄片對其進行介紹,在綜藝節目上也經常會邀請非遺文化的傳承人上臺介紹非遺文化。紙媒盡管有其覆蓋面廣的優勢,但卻無法突破版面的限制,出現在版面中的內容也十分有限。而電視節目卻可以打破這一限制,利用剪輯,將非遺的內容制作成一期一個小時或是兩個小時的節目,對非遺文化進行一個全面的介紹和闡釋,更容易吸引大眾的目光。通過鏡頭的拍攝,非遺文化能夠得到更加細致的展現,對于一些非遺項目也能夠進行還原,讓大眾有更加直觀的感受,這對湖南非遺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大眾更傾向于在網絡上獲取信息,湖南省臺辦借助這一點,與湖南省文化廳共同創建了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這一科普網站的誕生為大眾了解湖南非遺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方式。網站中詳細包括了湖南非遺文化的各方面內容,關于非遺的動態、新出臺的政策法規、非遺的國家級名錄、非遺的省級名錄以及非遺的傳承人等都能在這一網站上查找到相關信息。該科普網站的建立為湖南非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更加便利的環境,也讓大眾有了更加多樣化的途徑去了解湖南非遺文化。
紙媒受限于自身的特質,很難在傳播湖南非遺文化的過程中保持時效性。對于一個新出臺的政策或是關于非遺的重要內容,紙媒在得到消息之后首先要對其進行編輯,然后進行校對、排版、印刷,這一系列工作下來,等大眾將其拿到手里之后,這一消息可能早就已經過了其時效性,這不利于非遺文化的傳播。
非遺文化有其強烈的地域性,有專屬于本地的文化符號。湖南非遺文化亦是如此。正是因為地域文化性太強,導致媒體在報道時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會更傾向于選擇那些地域性比較弱,更容易引起大眾共鳴的非遺文化內容,這就導致湖南非遺文化中其他地域性較強、比較小眾的內容難以得到傳播,十分不利于湖南非遺文化的整體發展。
任何信息要進行傳播必然都要經歷一個“編碼—解碼”的過程,媒介首先對非遺文化進行編碼,而后由大眾進行解碼。大眾傳媒在對湖南非遺文化進行報道時,總是提取出那些相對于主流話題較為不同的一部分,再通過自身的解讀,將其放大,博取關注,大眾也就難以對其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這在一定意義上不利于非遺文化的傳播。
大眾媒介讓大眾有了更多的渠道獲取信息,但人的注意力在這其中也被分散,了解消息的耐心也被消磨。為了獲取大眾的吸引力,媒體大多只對非遺文化中某一項目進行報道,卻沒有對其進行深入挖掘,甚至沒有查詢資料,使得大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還是只停留在表面,不利于非遺文化的傳播。媒介不僅是連接大眾和文化之間的一道橋,還是文化精華的展現平臺,所以更需要對非遺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將其完整地展現在公眾面前。[3]
媒介傳播的主要特點第一是傳播面廣,第二是快,但內容的快速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帶來許多低質量的傳播,而且在影視傳播中由于各制作團隊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制作團隊拍攝手法粗糙,拍攝角度缺乏創意,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也無法吸引觀眾,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非遺文化的傳播效果。
當前,媒介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現在蓬勃發展的互聯網新媒體,都在傳播非遺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傳播非遺文化中有著各自的優勢,如電視,它不需要受眾具備一定的文字功底或是操作技能,其受眾面與受歡迎程度都是其他媒介不能比擬的。而互聯網新媒體的時效性以及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在吸引大眾的目光方面也是其他媒體無法相提并論的。由于非遺文化信息龐雜,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故只依賴某一種媒介進行傳播是不可取的,要達到高質量的傳播效果就必須實現媒體聯動,發揮各自的媒介特性,再對其進行整合。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進一步實現傳播的立體化。
非遺文化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但由于這些深層次的文化意蘊若只是通過文字將很難表達出來,這時候可以利用一些現代化科技手段,如影像傳播的方式,將其文化意蘊展現在大眾面前。湖南的非遺文化包括舞蹈文化、戲曲文化及一些手工藝文化等。湖南的非遺手工藝產品不僅造型美觀,其內涵也是十分豐富,但由于其很多時候都是作為文創產品出現,大眾鮮少有途徑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通過影像的方式,對其起源發展進行描繪,便能很好地將其深層的底蘊再現在大眾眼前。
媒介的議程設置是為了讓大眾持續的關注湖南非遺文化的傳承,媒體對非遺文化的持續追蹤報道能夠有效地實現讓非遺成為大眾關注常態的目標。在進行報道時,不論是紙媒還是電視媒體或是網絡媒體都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過分解讀,不過度娛樂化,報道內容不失衡,始終堅持多角度、全方位地對非遺文化進行報道,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4]
移動互聯網的崛起突破了傳統媒體互動模式的局限,為大眾創造了新型的互動體驗。4D、VR技術的誕生使得大眾可以身臨其境體驗非遺文化中的內容,如大眾能夠參與到戲曲表演中,即使身處異地,也依然能夠通過高科技的傳播技術進行親身體驗。而在了解關于湖南非遺文化中的手工技藝時,大眾也能夠通過觸摸屏技術對其進行操控,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那些巧奪天工的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從而提升湖南非遺文化傳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