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麗娜 蘭宇 王珊(西安工程大學新媒體藝術學院)
約旦哈希姆王國,簡稱約旦。位于亞洲西部,面積約8.934萬平方公里,首都安曼。人口約1001萬(2018年),居民主體為阿拉伯人,阿拉伯語為國語。大約80%的國土被沙漠和戈壁覆蓋,自然資源稀少。1921年4月,以約旦河為界,外約旦酋長國成立并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46年5月25日,約旦正式獨立。1約旦電影業至今已走過九十余年的歷史進程,但直到近十年才迎來了相對蓬勃的發展時期。
約旦的第一家電影院成立于1925年,其所有人為拉什迪薩法迪(Rushdi alafadi),該影院被稱為阿拉伯東方(al-Sharq al-Arabī,“Arab East”), 是一家露天電影院。約旦最早的電影院大樓是由納斯電影院(Cinema Nasr)的擁有者敘利亞人阿布·薩亞·卡巴尼(Abu Sayah al-Qabbani)于1929年建成的,可容納1000人。納斯電影院放映阿拉伯和外國無聲電影,這些影片中查理·卓別林和霍利伍德制作的以牛仔為主題的好萊塢電影吸引了大批觀眾。
20世紀30年代,瓦迪安塞德(Wadi As ad)和塔夫克·卡坦(TawfqQattan)在巴斯曼街建立了佩特拉電影院,得名于約旦南部著名城市佩特拉。劇院很快就領先于競爭對手,成為最受歡迎的電影院。直到20世紀50年代,當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從以前的殖民統治中獨立出來時,埃及是唯一一個擁有著名電影制片公司和電影導演的阿拉伯國家,因此,這時期美國和埃及電影主導了約旦電影市場。2
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約旦直到1950年后期才在本地制作電影。第一部在約旦制作的電影是1957年上映的《杰拉什之戰》(Struggle in Jerash)。這是一部以約旦和巴勒斯坦為背景的愛情片(這類電影在當時的埃及尤其成功),直到今天,它仍然被用來描述20世紀50年代的約旦和巴勒斯坦。從那以后,約旦只制作了四部本土新電影,然而卻有更多的西方電影公司在約旦拍攝。32007年,阿明·馬塔爾卡(Amin Matalqa)執導拍攝的《阿布·雷德船長》(Captain Abu Raed)作為繼《杰拉什之戰》后的又一部約旦獨立電影,打破了其長達50年的電影創作枯竭期。此外,約旦還于2008年創建了紅海電影藝術學院,這是一所獲得國際認可的研究生院,設有電影藝術學碩士學位。
約旦于2003年成立了皇家電影委員會( Royal Film Commission,簡稱RFC),以鼓勵約旦電影制作,培訓約旦電影技術人才,進而發展約旦原創電影。該委員會基金是約旦當代電影基礎設施的核心,并通過一項捐贈計劃和對當地電影制作人的支持及一系列既定的研討會,為整個阿拉伯電影提供支持。約旦利用其獨特的風景作為理想的電影拍攝地,現已成為好萊塢電影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取景地之一,如《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火星救援》(The Martian)及《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Star Wars: RogueOne)等;因此,自然景觀被認為是約旦電影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過去十年中,約旦每年用于電影項目的平均支出超過1960萬美元,為該國提供了巨大的直接和間接收入。電影業能夠賦予員工相關權利、為其培訓新技能、每年平均為8000名電影攝制組成員提供相對較高的薪水,使得電影業成為約旦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之一。
2019年RFC制定了激勵計劃,其中包括對國外制作進行現金返還及免稅政策,這是為了鼓勵外國電影公司在約旦拍攝,雇用當地電影制作人才。去年,約旦在電影制作費用上的最高現金折扣從20%提高到了25%,為了獲得現金返還資格,制作公司必須聘用至少50名約旦劇組人員并培訓20名實習生。根據RFC的數據,在過去十年中,約旦電影業為這個國家帶來了約3.72億美元的經濟收入,并創造了106000個工作崗位。2019年最后一個季度,18部電影在約旦完成拍攝,總花費約5000萬美元,創造了約7000個工作崗位。4
數十年來,約旦一直是各種著名電影的拍攝地,但是該國的本土電影業仍然相對年輕。據約旦皇家電影委員會數據顯示,52010-2020年約旦獨立制作了20多部長篇電影,大多都是劇情片,主要題材涉及家庭倫理、歷史文化、失敗男性、與周邊國家關系、體育、科幻等。其中多部影片在西方國家和中東及北非阿拉伯世界中的重要國際電影節中獲得獎項,如《切爾克斯》(Cherkess,2010)在2010年摩納哥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天使電影最佳影片獎及其他六個單項獎;《最后一個星期五》(The Last Friday,2011)在2012柏林國際電影節、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等各國電影節中獲獎7次,提名11次;《蒙娜麗莎的微笑》(When Monaliza Smiled,2012)在迪拜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故事片提名;《臉書浪漫史》(A Facebook Romance,2012)在2012年摩納哥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三項天使電影獎;《曲線》(The Curve,2015)獲得2017蒂伯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2016年迦太基電影節和2015年迪拜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提名。此外,電影《蒂卜》(Theeb,2014)獲得贊譽最多,包括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及2014年亞太電影節等各國電影節中的10次獲獎,16次提名,這也是約旦電影業真正進入國際舞臺的標志。
約旦劇情電影長期受RFC資助,是約旦本土影片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十年中拍攝的20多部約旦劇情片的創作題材主要可分為6類,其中涉及家庭倫理題材的影片6部、涉及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影片4部、講述失敗男性故事的影片4部、涉及歷史文化題材的影片3部、體育片2部、科幻片1部,下文將主要以前四類題材來分析約旦電影的創作現狀。
家庭倫理類影片有《過境城市》(Mudon al tranzit,2010)、《臉書浪漫史》(A Facebook Romance,2012)、《夏天的五月》(May in the Summer,2013)、《薩爾瑪的家》(Salma’s Home,2019)、《小巷》(The Alleys,2020)及《阿卜杜勒-拉赫曼的女兒》(Daughters of Abdul-Rahman,2020)等,以如下電影為例。
《過境城市》以在國外秘密結婚生活了14年的萊拉為主人公,講述了她回到家鄉安曼試圖離婚創造新生活,卻發現一切都不同了——父親對她視而不見、舊資歷不被社會接受、被指責穿著暴露……國家、社會和家人的變化讓萊拉措手不及,她很難適應這些變化。這部僅拍攝了7天半的影片展示了經濟全球化對這座城市及其家庭所帶來的影響。片中對萊拉幻滅感的深入刻畫充分體現了文化隔閡的普遍性,這足以引起任何居住在國外的約旦人的共鳴。《臉書浪漫史》則講述了一個約旦女孩,因為不愿服從約旦傳統嫁給自己的表哥而離家出走,在紐約生活五年后在臉書上認識了一位約旦商人,在去找他的途中發現他的虛假身份,但卻與出租車司機相識的故事。影片采用了開放式結尾和倒敘手法,大部分內容都拍攝于出租車上。《小巷》講述了裝扮成白領的騙子阿里與年輕大學生拉娜之間的隱秘關系被拉娜的母親阿瑟爾知道后,阿瑟爾試圖結束這段關系,卻使得他們的生活與胡同中其他居民的生活發生沖突的故事。這是導演兼編劇巴塞爾·甘杜爾(BasselGhandour)的第一部長篇電影,以一個生活被流言和暴力支配的東安曼社區為背景,展示了社會規范制約下產生的家庭矛盾。
上述幾部影片以家庭關系為線索,通過情感問題所引發的一個個家庭矛盾,展現了約旦社會不同階級的生存狀況,也從家庭問題出發,揭示了更高層面的社會矛盾,包括代際間的緊張關系以及新舊文化間的矛盾。
反映約旦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影片分別有《7小時的差異》(A 7 Hour Difference,2011)、《蒙娜麗莎的微笑》(When Monaliza Smiled,2012)、《三千夜》(3000 Nights ,2015)及《法哈》(Farha,2020)等。以影片《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例,該片講述了一個30多歲叫蒙娜麗莎的約旦婦女因不幸的成長經歷而從不微笑,當她獲得政府工作并遇到一個年輕的埃及男人時,她開始以新的視角看待生活,并終于露出了微笑。該片以一對異國戀人之間艱難交往的故事,刻畫了一些約旦社會中陳舊的刻板印象,又通過浪漫鏡頭來弱化現實處境的艱辛,以標準的浪漫喜劇緩解現實社會中經濟和人際關系的緊張局面。
上述幾部電影或通過情感故事,或通過戰爭故事串起了約旦與周邊國家間的聯系,通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關系與交往展示了人們對不同國家的刻板印象,巧妙地反映了支配我們生活的社會規范;但也存在以真誠和文化特質解決家庭和文化問題的特例,這些電影甚者在不同國家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
反映失敗男性的影片有《海拔以上的魚》(Fish Above Sea Level,2011)、《最后一個星期五》(The Last Friday ,2011)、《曲線》(The Curve,2015)、《福利待遇》(Blessed Benefit ,2016)等,以下將分別介紹。
《海拔以上的魚》講述了年輕男子塔拉勒在父親去世后發現自己一文不名,為了支持自己失敗的投資,他已故的父親抵押了房產,挽救房產的唯一出路是賣掉父親曾經的農舍,但現在的農舍主人達烏德的批準變得至關重要。影片展示了一個歷史循環,一方的繁榮常與另一方的生存處于對立關系。影片《最后一個星期五》講述了一個名叫優素福的男人的故事,他因賭輸掉自己所有的東西而淪為出租車司機,在得知自己必須在四天內進行昂貴的手術時,四處尋求幫助,但是無論到哪,他的驕傲都會受到攻擊,于是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舊生活。這部電影僅拍攝了18天,幾乎沒有對話,卻通過影像將安曼日常生活中的荒謬之處展現得淋漓盡致。導演里夫齊·阿薩夫(Rifqi Assaf)的處女作《曲線》歷時六年才得以完成,講述了住在面包車里,過著與世隔絕生活的拉迪,在一次旅途中遇到了三個努力擺脫艱難生活的同伴,現實促使他們不得不面對自己,也使得這次旅程成為一次愈合之旅。這部公路電影通過展示角色不同程度的經驗、痛苦、恐懼和對改變的希望,讓他們意識到他們能夠彼此分享的比他們認為的更多。《福利待遇》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導演讓真實事件的本人出演電影主人公,講述了建筑工人艾哈邁德因卷入一樁商業交易而入獄,在騙子毀了他能夠證明自己清白的最后希望之后,他意識到,在監獄里的生活可能比他在外面的生活要好。該片以一種大膽的反諷方式將約旦的社會問題展現得更為直接,在描述約旦有序的監獄內部生活遠勝于獄外生活的同時,揭露了在約旦社會各個層面猖獗的日常腐敗和所謂的生存之道。
這四部影片通過描述不同男性因自己的選擇而導致失敗的故事,反映了父親和兒子、男人和女人、貧窮和富有及停滯與變化之間的關系,將他們的個人選擇與艱難處境平鋪開來,讓觀眾直面其處境的對立與復雜之處,更從道德、法制等方面揭示了約旦社會及制度層面出現的問題。
歷史文化題材類影片有《切爾克斯》(Cherkess,2010)、《大號外套》(Oversized Coat,2013)、《蒂卜》(Theeb,2014)等,其中影片《切爾克斯》講述了1900年切爾克斯人移民來到奧斯曼帝國外約旦的故事。當地的貝都因青年和到來的切爾克斯青年之間很快就產生了戀愛關系,這為調解沖突提供了可能。這部電影反映了貝都因人和切爾克斯人之間因資源競爭所造成的緊張關系,其至今仍影響著約旦的文化傳統。電影《蒂卜》講述了一個名叫蒂卜的貝都因男孩試圖引導一名英國軍官踏上危險旅程的故事。這部電影展現了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的許多主題,包括帝國主義、東方主義、傳統和背叛。
歷史上處于弱國地位的約旦經歷了數次戰爭,發生了無數變革。上述電影通過對歷史事件的還原和對英雄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同時通過對當時戰亂情況下孩童等特殊群體生存狀況及該地區人民悲慘遭遇的描述,展現了戰爭給民眾帶來的巨大創傷及對社會和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呼吁全社會珍視和平。
約旦電影業經歷了過去十年的蓬勃發展,獲得了多個國際電影獎項,并吸引了許多國際電影來本國拍攝。隨著約旦皇家電影委員會的成立,該行業日趨專業化,在約旦制作的外國和本地電影也顯著增加,其電影產業已成為該國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約旦電影在創作方面,浪漫愛情和禁忌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其本土電影的重要主題。同時,近十年來的約旦電影也對社會和家庭內部紛爭及來自外部的生存威脅進行了展現,反映出約旦歷史上及當下的不安定因素,提出了有關真實性與適應性的問題,并融入了對疏離傳統之后果的思考,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注釋
1唐志超.列國志·約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56.
2 Renate Dieterich. More than Movies:cinema Petra inamman during the Mandatory Period.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inema_of_the_Middle_East#Jordan
4數據來源:https://www.forbes.com/sites/saramerican/2020/07/10/crew-for-korean-thriller-the-negotiations-arrives-in-jordan-a-booming-location-for-global-film-production.
5 http://www.film.jo/Contents/Hall-offilms.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