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媛(中共唐山市委黨校)
一直以來,農業都是我國各行各業的基礎,農村建設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其中,生態文明的法治建設問題關乎著農村的生態狀況,關乎著農民的基本生存權利,應當予以重點關注。由于農村地域上的特點,其生態文明的法治建設相較于城市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相關部門應當把握好農村的基本特點,從農村的具體情況出發,提升各類主體的生態觀念和法治意識,積極采取措施健全各項法律法規,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落實奠定基礎。
在農村的生態建設與法治建設過程中,村委會、農民和鄉鎮企業等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但上述三類主體的生態法治觀念都有待提升。例如,村委會的工作一直都較為復雜瑣碎,生態環境保護在其中得不到高度的重視。農民接受教育的水平較低,對生態問題和有關法律法規的理解也不夠深入。
由于有關農村生態文明的法治建設開始較晚,有關的配套制度也不夠健全,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發展和推進。一方面,農村生態治理的部分問題存在立法空白,沒有被全面地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內;另一方面,農村的生態污染問題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但現行立法不能有效地加以涵蓋。
法律的效力發揮在于具體的實施,而目前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法律實施效力主要受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制約:一方面,生態執法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執法效力相對較為低下;另一方面,在農村推進生態法治實施工作中也容易受到一定阻力,影響了農村生態法治建設的穩定與發展。
完善的監督體系是發揮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價值的有效措施,能夠保障各項法律法規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與應用。然而,基層行政部門在監管工作過程中往往缺乏足夠的動力,權責也不夠明晰。另外,農民由于受到監督途徑和監督主體身份的制約,不能充分地參與到監督體系中來。
想要做好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工作,提升參與主體的生態意識和法治觀念至關重要,這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前提與基礎。因此,有關部門一定要提高農村各類主體的生態意識和法治觀念。例如,要委派專業人士到基層組織進行調研普法,引導基層組織樹立起生態法治文明的理念;與此同時,要做好農民群體的普法工作,開展講座或播放紀錄片等讓農民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并更深入地理解法治工作的保障作用。另外,也要組織鄉鎮企業負責人加強轉變本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強化企業自律,為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貢獻力量。
為了解決法律空白等現象,立法部門應當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態法律規范的建設工作。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第一,應當在生態保護領域的基本法律中建立健全農村生態法治結構,不僅能夠為農村生態法治建設工作提供概括性的原則式要求,也要提供更加細化全面的實際操作。第二,要針對農村地區的具體情況,針對污染源多樣化、污染形態復雜化的問題做好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定工作,以更充分地將法律規范與實際問題相對應。第三,應當致力于提高各項法律法規的銜接性,為生態侵權問題的被侵權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維權途徑。
對于農村的生態文明法治建設來說,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定工作遠遠不夠,還需要各項法律規范能夠得到高效的實施與落實,只有進一步提升法律實施效率,才能夠真正做好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工作。一方面,執法部門應當嚴格執法,與基層組織開展有效的合作,對于出現的違法問題嚴肅處理,明確有關生態污染現象的責任承擔。另一方面,還要在司法工作中突出重點治理的司法觀念。對于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問題,法官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裁量權,公正客觀地對污染行為進行定性定量,合理分配責任并進行裁判。
農村生態文明的法治建設工作不僅僅需要國家有關部門進行宏觀上的規范與監管,更加需要農村各類主體的廣泛參與,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積極性,發動他們都投入到監管中來,構建協同一體的生態法治監督觀。首先,應當做好農村生態信息的公開工作。對于本地區存在的污染源和有關責任主體等都予以公開,能夠便于各類參與主體準確方便地獲取信息,為監督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其次,還應當建立投訴舉報平臺,鼓勵農民等各類主體在看到環境污染行為時積極舉報,從而建構起全面、充分的監督體系,做好生態法治監督工作。
總而言之,深入研究目前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采取措施予以解決對于促進農村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做好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前提,而法治體系建設則是這一系列工作的保障。只有加強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工作,才能夠真正為農村地區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