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晶晶(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跨境電商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新業態。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3.6萬億元,同比增長30.7%。其中,出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2.75萬億元,進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8624億元。[1]同時,隨著國家“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語言服務產業成為影響跨境電商的重要因素。語言服務業務類型多樣,涉及本地化、語言咨詢、技術研發、工具應用、教育培訓等多領域,
[2]分為翻譯、寫作、本地化測試、字幕等幾大類[3]。而如今的跨境電子商務的從業人員需要加強語言技能,了解國際貿易、管理、編輯等知識。[4]那么,跨境電商的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現狀如何?是否能滿足跨境電商迅猛的發展需求?基于此,本文希望通過實證調查來了解浙江省跨境電商語言服務人才的需求現狀和困難,并試圖提出相關建議。
(1)研究問題。本文的研究問題為:①浙江省跨境電商企業的基本現狀怎樣?②浙江省跨境電商企業目前急需的崗位有哪些?③浙江省跨境電商企業對語言服務人才的基本要求?④浙江省跨境電商企業對培養語言服務人才有哪些建議?(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筆者的調查問卷有四個維度,然后針對相應維度設計調查問題。問卷采用問卷星作為調查平臺,方便在線填寫和提交問卷。訪談旨在了解目前從業者對跨境電商語言服務的看法和人才需求的特點。針對這一目的設計訪談問題,但在實際訪談過程中會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以便從不同層級員工的角度了解語言服務人才需求現狀,確保為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3)研究對象。問卷調查所選取的企業是浙江省跨境電商公司,地區包括溫州市、寧波市、杭州市等。企業類型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以及中外合資企業。企業規模在50-150人之間不等。訪談的對象來自浙江省的三家跨境電商企業。訪談的對象職位分別為海外代理部經理,平臺運營,采購部經理。訪談對象從事跨境電商業務均已達兩年以上,經驗豐富,對跨境電商業務和語言服務非常了解,對跨境電商語言服務人才相當熟悉。
(1)英語仍然是跨境電子商務語言服務的首要要求。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多利用第三方平臺開展業務。在眾多平臺中,使用最普遍的是阿里國際站和Amazon,各占到受訪總數的41.78%和40.41%。Amazon、eBay和Wish都來自美國,而Shopee的總部也設在新加坡。這些平臺即使是賣家有90%來自中國的Wish,其主要受眾也集中在北美和歐洲。雖然他們給賣家提供了語言輔助功能,但在關鍵詞、售前售后溝通等方面依然需要英文操作。eBay甚至連后臺都是英文版的。這就需要國內的跨境電商專員有過硬的英語水平來提升效率和接洽成功率。換言之,國內的跨境電商需要通過這些英語國家的平臺軟件來與全世界的買家交流,所以精通英語的語言服務人才是跨境電商急需的人才。(2)跨境電商行業發展需要復合型語言服務人才。調查結果發現,有66.44%的受訪公司會優先考慮電子商務專業的畢業生。其次是計算機專業、外語專業和國際經貿專業,各占受訪總數的55.48%、54.11%和46.58%。這表明,跨境電商公司需要同時掌握電子商務、計算機、外語以及國際經貿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此外,跨境電商公司對于語言服務人才語言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跨國客戶維護與售后溝通能力、翻譯外文產品資料能力和英語聽說能力。其中“跨國客戶維護與售后溝通”尤為突出,占到了受訪者的69.86%。其次是“翻譯外文產品資料能力”和“英語聽說能力”,各占受訪總數的63.7%和50.68%。在一定意義上,后兩者又都是為“跨國客戶維護與售后溝通”服務的,作為其業務能力的一部分。“跨國客戶維護與售后溝通”涉及對外談判、議價、售后處理和擬定合同等,這就意味著單一的外語人才是不夠的,其商業知識甚至電商平臺的操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3)實踐經驗是跨境電商行業重要考量標準。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者始終認為實踐經驗在應聘期間和工作期間都是最重要的。其中,有62.3%的受訪者認為高校應增設跨境電商實踐操作課程,另有58.2%的受訪者認為學生在校期間,企業需要提供實習機會。而且,用人單位最看重實際操作能力。然而,高校學生普遍缺乏實踐類培訓,對跨境電商行業的了解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導致跨境電商人才供給不足,且與市場需求匹配度不高。這與企業的實際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高校在跨境電商語言服務人才培養中可從三個方面展開。其一,提高跨境電商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意識。首先,高校應積極參加跨境電商類的競賽,比如全國跨境電子商務技能競賽、“E青春”2020計劃,通過競賽來豐富學生的跨境電商實踐經驗。高校還可考慮設立“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專門學習跨境電商的數據挖掘、選品以及相關語言知識。其二,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跨境電商語言服務模塊。可針對外語學院的學生增設跨境電商語言服務模塊課程,系統地開展跨境電商語言服務方面的學習,加深他們對跨境電商的認識。其三,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學校與企業之間構建校企合作平臺,開展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共同開發課程、孵化項目、實踐實操等活動,開展實質性的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