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宜 王麗萍
(1.濱州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2.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共情是個人能以他人為中心,接納他人的觀點并能體驗他人情緒的一種心理活動[1],能換位思考,聆聽他人的心聲,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關于共情本質的研究最有影響力的是Gladstein(1983)提出的兩因素理論,認為共情包括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認知共情是從他人的角度出發,采納他人的觀點;情感共情是指感受他人的情緒,是人的情感的體現。情感共情是共情最關鍵的因素,有研究指出在共情狀態中,對他人的情緒體驗越深,共情程度越深[2]。共情會顯著影響個體人際交往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3],相關研究指出大學生共情能力可以影響其親社會行為[4]。
利他行為是人們出于自愿自覺心理為他人無私提供不求回報的幫助的行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目前共情能力對利他行為的積極影響作用已被廣泛研究所證實,其中一個重要理論是Baston和Shaw(1991)提出的共情-利他假說,認為共情能力會激發利他動機。也有不少研究表明共情與利他行為、親社會行為、助人傾向等呈顯著正相關[5-7]。大學生除需要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良好的品質等。利他行為被看作是一種積極向上、符合時代發展的主流價值觀[8]。
有研究表明,共情能力高的人有更強的主觀幸福感[9]。共情能力高的人對生活滿意度更高,有更多積極的情緒和更少的負性情緒,從而降低抑郁癥患病率。也有研究指出共情整體上通過增加正性情緒來增強個體主觀幸福感[10]。王艷輝等的研究發現,主觀幸福感與利他行為顯著相關[11]。總的來說,積極的情緒會產生積極的行為。有研究指出心情會影響人們對情境的理解,心情好的時候更易回憶起積極、快樂的事情,包括積極的助人經歷,因此更有可能做出利他行為。
共情能力影響個體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親社會行為。增加正性情緒可以增強主觀幸福感,從而對利他行為產生影響。以往研究證實,共情能力高的人有更強的主觀幸福感,并以共情為內驅力做出利他的外顯行為[12-13],且主觀幸福感與利他行為顯著相關。基于此我們不禁思考,共情能力對主觀幸福感和利他行為的影響是如何的?以往研究中有感恩、人格對主觀幸福感與利他行為的影響的探討,但沒有探討共情的影響作用。因此,本文對醫學院大學生共情能力、主觀幸福感和利他行為的關系進行研究,以引導大學生做出利他行為。
選取山東某醫學院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星平臺定向發放問卷。回收問卷225份,有效問卷223份,有效率為99.1%。共調查男生83人,占37.2%;女生140人,占62.8%;醫學專業學生132人,占59.2%;非醫學專業學生91人,占40.8%。
1.2.1 基本共情量表 由李晨楓等[14]編制,分為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兩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正向計分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別計0~4分,反向計分從“強烈贊成”到“強烈不贊成”分別計0~4分,分數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高。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77,認知維度為0.746,情感維度為0.718。
1.2.2 主觀幸福感量表 采用Diener等編制的國際大學生幸福調查量表[15],由張興貴等修訂[16]。采用9點計分法,1分為非常不快樂,9分為非常快樂,分數越高表示幸福感越強。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62。
1.2.3 利他行為問卷 使用盧春宇編制的利他行為問卷[17],采用4級評分法,正向計分從“很不贊同”到“非常贊同”分別計1~4分,反向計分從“非常贊同”到“很不贊同”分別計1~4分。得分越高表示利他行為水平越高。
將基本共情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利他行為問卷一起導入問卷星系統發放給學生。采用匿名填寫方式,要求被試完全按照問卷指導語進行答題,填完及時提交。全部問卷資料經核實后進行編碼,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具體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主觀幸福感量表總分男生顯著高于女生(P<0.05),利他行為問卷總分以及利他觀念、利他行為維度得分男生也顯著高于女生(P<0.01)。不同性別學生基本共情量表總分以及情感共情、認知共情、利他動機維度得分差異不顯著(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學生問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表1 不同性別學生問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內容 女生3.0 7±0.3 1 3.3 9±0.3 0 3.2 3±0.2 4 3.2 4±1.0 3 1.6 5±0.5 5 2.3 5±0.5 3 1.6 2±0.4 6 1.8 8±0.3 7男生t值P值情感共情認知共情基本共情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利他觀念利他動機利他行為利他行為問卷3.0 8±0.4 2 3.4 5±0.4 2 3.2 7±0.3 7 3.5 7±1.2 0 2.0 5±0.7 6 2.3 1±0.6 6 1.8 7±0.5 8 2.0 8±0.5 2 0.2 4 1.2 3 0.8 5 2.1 5 4.1 9-0.4 7 3.3 4 3.1 3 0.8 1 0.2 2 0.4 0 0.0 3 0.0 0 0.6 4 0.0 0 0.0 0
醫學專業學生與非醫學專業學生基本共情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主觀幸福感量表得分、利他行為問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不顯著(見表2)。
表2 不同專業學生問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表2 不同專業學生問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內容 非醫學專業3.1 1±0.3 4 3.3 9±0.3 0 3.2 5±0.2 7 3.3 7±1.0 4 1.8 7±0.7 1 2.3 8±0.6 4 1.7 6±0.5 0 2.0 1±0.4 6醫學專業t值P值情感共情認知共情基本共情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利他觀念利他動機利他行為利他行為問卷3.0 5±0.3 6 3.4 3±0.3 8 3.2 4±0.3 2 3.3 6±1.1 5 1.7 5±0.6 3 2.3 1±0.5 4 1.6 7±0.5 3 1.9 1±0.4 3-1.4 2 0.8 9-0.3 3-0.0 8-1.3 3-0.8 6-1.2 6-1.5 4 0.1 6 0.3 8 0.7 4 0.9 4 0.1 9 0.3 9 0.2 1 0.1 2
學生情感共情、認知共情維度得分及基本共情量表總分均與主觀幸福感量表得分呈顯著正相關(P<0.01),利他動機維度得分及利他行為問卷總分與主觀幸福感量表得分也呈顯著正相關(P<0.01,見表 3)。

表3 學生共情能力、主觀幸福感與利他行為之間的相關性
以主觀幸福感量表總分為自變量,利他行為問卷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主觀幸福感對利他行為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即主觀幸福感越強,越易激發利他行為。而共情對利他行為的影響回歸分析結果不顯著,即共情能力對利他行為沒有預測作用(見表4)。

表4 主觀幸福感、共情能力對利他行為的回歸分析
關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是否有性別差異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男女生差異顯著,也有研究認為男女生差異不顯著[18]。本研究顯示不同性別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得分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高于女生,這與李丹丹等的研究中女生幸福感顯著高于男生的結果不同,但符合我們的預期。一方面,男生具有比女生更旺盛的精力和更好的體力,且在醫學院校男生人數明顯少于女生,被同學求助的機會更多,相應也會收到更多的感激,獲得更多的正性情緒,從而增強主觀幸福感;另一方面,這也與學業和就業壓力有關,女生在找工作時可能會受到性別歧視,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19]。孔玉玲等在研究中對大學生利他行為進行調查分析,發現黨員、男性大學生利他性更強[20]。這與我們的研究結果一致。男生在面對他人求助時,可能更愿意不計代價去提供幫助,具備更強的利他動機。不同性別學生基本共情量表總分以及情感共情、認知共情、利他動機維度得分差異不顯著,這與以往研究中男女生共情能力具有顯著性差異的結果不同[4],可能與本研究是在醫學院校取樣有關。醫學院校不同于綜合院校,更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包括共情能力,所以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比較重視共情能力的提升。
醫學專業學生與非醫學專業學生基本共情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主觀幸福感量表得分、利他問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不顯著,這與實際不矛盾。因為醫學院校的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都會開設相同的人文課程,培養學生人文素質,而且非醫學專業學生與醫學專業學生接觸頻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所以不同專業學生之間差異不顯著。
學生情感共情、認知共情維度得分及基本共情量表總分均與主觀幸福感量表得分呈顯著正相關(P<0.01),利他動機維度得分及利他行為問卷總分與主觀幸福感量表得分也呈顯著正相關(P<0.01),與王艷輝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共情能力較高的人,人際關系更和諧,能體驗到更強烈的幸福感,產生更多的正能量,更有可能做出利他行為。本研究中,共情能力與利他行為之間沒有顯著相關關系,這與以往研究不符。有研究發現共情與利他行為、親社會行為、助人傾向等呈顯著正相關[5-7],Wilczekruz和Gleichgerrcht等的研究也發現高水平共情會產生更多利他行為[21,13],共情與利他行為有顯著相關性。本研究中共情能力與利他行為之間沒有相關性,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研究發現,共情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包括情緒、年齡、人格特質等[22]。
(1)情緒方面:饒婷婷[23]的研究發現,情感共情是產生利他行為的直接因素。Ming Jung Ho等提出醫生職業精神應包括臨床能力、溝通、倫理、人道主義、責任感、利他行為和誠實、卓越。利他行為是醫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他們可能更多的會趨于本職而非情感共情去做出利他行為。還有研究指出,對焦慮、快樂的共情可激活個體心理理論系統的相關腦區,而膈區作為關鍵腦區其活動可預測親社會行為[24]。醫學生長期接觸臨床,需要沉著冷靜地面對突發情況,情緒應當保持穩定,所以在焦慮、快樂的共情中激活相關腦區從而影響利他行為方面,醫學院大學生可能沒有那么敏感。
(2)年齡方面:Decety和Michalska[25]發現被試越年輕,參與疼痛共情的腦組織結構的激活程度越高,即共情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此次被試均為在校大學生,已經完全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其利他行為更多是由大學生的基本品質來直接激發的,而不是依靠共情。
(3)人格特質方面:大五人格中宜人性高的人善解人意,友好大方,富有同情心,相信人性本善,更愿意舍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醫學院校培養學生過程中更強調不計得失、誠實、樂于助人等品質,強調利他性而非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學生可能具備更高水平的宜人性。有研究[26]發現,無論共情能力高低,高宜人性個體的利他行為水平均較高。所以可能由于宜人性,共情水平與利他行為之間的關系顯得沒有那么緊密。
(4)在研究方法上:量表選取差異、問卷發放方式不同等都會導致研究結果的差異,在后續研究中可以使用多個共情量表進行研究。
將主觀幸福感量表總分作為自變量,利他行為問卷總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主觀幸福感對利他行為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以往研究多是探討利他行為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發現利他行為對心理幸福感有顯著預測作用[27]、青少年的網絡利他行為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28]等,即利他行為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預測作用,很少有主觀幸福感對利他行為預測作用的探討。王艷輝等的研究中負性情緒對利他行為有負向預測作用[11]的結論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我們可以認為主觀幸福感越強,越易做出利他行為。
(1)主觀幸福感量表總分男生顯著高于女生(P<0.05),利他行為問卷總分以及利他觀念、利他行為維度得分男生也顯著高于女生(P<0.01);醫學專業學生與非醫學專業學生基本共情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主觀幸福感量表得分、利他行為問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不顯著。
(2)學生情感共情、認知共情維度得分及基本共情量表總分均與主觀幸福感量表得分呈顯著正相關,利他動機維度得分及利他行為問卷總分與主觀幸福感量表得分也呈顯著正相關。
(3)主觀幸福感對利他行為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即主觀幸福感越強,越易做出利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