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衡 吳志昊 席敬 (云南藝術學院)
可邑村原住民中彝族支系阿細族占99.6%,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細跳月”的發源地,同時盛行阿細創業史詩《阿細先基》,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獨具特色。因為地處群山之中,貧瘠的土地導致大宗農產品產量極低,收入微薄。隨著云南省鄉村旅游工作的開展,建設特色小鎮成為當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契機。可邑小鎮借助資源優勢和宣傳便利,開始萌生視覺識別創新的意識,尤其在標志設計、網站設計、宣傳冊設計等方面表現出了良好的勢頭。
一個優秀的標志貫穿了整個視覺識別系統的方方面面,并且隨著品牌的塑造而深入人心,可邑小鎮在標志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了彝族阿細人的情感體現,以崇拜所表現出崇尚自然、追求天地人和諧等理念為核心,運用火元素和白虎圖騰的元素共同構成標志的主體視覺形象,在形式感上,一團熊熊燃燒的大火表現出了彝族人的熱情,圍繞著一只威風凜凜的白虎,表現出了彝族人不畏艱難的品格。但是,單從設計手法上而言,可邑小鎮的標志設計元素之間缺乏內在聯系,沒有按照標準化制圖來完成,不利于后期延展和標志的形態變換,尤其情感表達上,更需要緊緊抓住阿細人的獨特性。
彝族有著豐富的圖形圖案樣式,運用現代設計思維充分表現,可以為視覺設計提供很多的思考素材和創作靈感,尤其是紋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審美特征上展現出了獨具特色的地域風光和人文精神。在文創產品開發方面,可邑小鎮同樣從圖騰紋樣中尋找靈感,但是常見的民族服飾和民族包無論在繡法還是在圖案上沒有考究又缺乏新意,因為缺乏高、中、低檔區別,難以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如何將紋樣元素充分運用到視覺表現中是可邑小鎮在開發文創產品過程中需要考慮的一個話題,通過紋樣展現彝族阿細人對民族文化、生活價值觀念、信仰和對世界的認識,這是文創產品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少數民族的色彩或是艷麗或是素雅,有的少數民族以對比色為主,顏色飽和度較高;有的少數民族以鄰近色為主,顏色純度較低,呈現灰色調。不同少數民族的色彩演變有其悠久的歷史淵源,一方面是因為自然條件和制作工藝的原因,使得色彩元素基本固定下來,另一方面是因為色彩源于古老的圖騰,具有一定的寓意。而彝族崇尚黑色,視黑色為尊貴和吉祥,同時崇拜火,紅色是火的顏色,通常黑紅搭配,所以在視覺識別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可邑小鎮,色彩元素在墻繪和服裝服飾方面都有所體現,墻繪色彩元素主要運用黑色,繪制了阿細人的美好故事和建筑風貌,通過色彩和畫面烘托了可邑小鎮的氛圍。但是,有許多商業宣傳墻繪破壞了小鎮的感官體驗。從小鎮服裝服飾來看,將可邑標志融入其中的同時,卻忽視了彝族阿細人色彩元素的特點,大面積黑色的舍棄缺少了彝家人的韻味。可邑小鎮在視覺設計過程中,如何將傳統色彩元素充分運用,這是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不難發現,可邑小鎮已經具備了視覺傳達設計的意識,但是在創新應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沒有合理融入彝族元素的現象,這將會影響可邑小鎮品牌的發展。如何改進這些不足,仍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只有合理運用文化資源,突出創意的作用,才能更進一步推進可邑小鎮產業化進程,可邑小鎮的優勢和不足也可以為其它彝族鄉村小鎮的品牌化提供借鑒。
“唯我獨有”即彝族傳統文化區別于其如何他民族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特性或者優勢,特殊性是有利于發現創意的關鍵部分,以創意為關鍵,對彝族傳統文化進行甄別。而彝族文化的優勢部分可以說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廣為人知的一些文化符號,這些符號早已緊緊的與彝族相聯系,在其發展過程中自然可以更加順暢的開發運用。“異域共賞” 即通過創意開發將彝族文化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參考體系內人們喜聞樂見的流行文化元素,借助視覺創意的表現優勢為形成產業打造品牌提供可能。
彝族符號如果能具備令人深刻難忘的感官體驗,必須重視形式、意蘊和主旨的體現和創新,如果說形式需要視覺去捕捉和感知,那么對意蘊主旨的把握需要一個人的經驗和思考等綜合性的感官識別,視覺設計不能單純的只是去安排圖案圖形,應該具備伴隨視覺而來的整體感受,只有在將視覺信息內化之后才可以真正產生交流,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了傳播的目的。
可邑小鎮可以借助H5(HTML5)技術進行宣傳,動態的網頁隨著互動而層層深入,巧妙配以阿細人的音樂,充分展示阿細跳月等傳統文化,每個人的手機都變成了一個傳播彝族文化的窗口。AR技術(Augmented Reality)也是一種新型體驗方式,將彝族對于火的崇拜和圖騰圖案通過AR 技術表現出來,相應的制作成明信片、日歷和背包等生活用品,只要用手機頁面感受,栩栩如生的動態美景就展現在眼前,從而方便調動觀者的文化記憶,彝族人對于自然的崇拜和美好的意愿讓人難忘。
視覺設計不僅僅只是讓觀者可以輕易識別出一個品牌,更重要的是對內涵的傳遞,觀者需要運用大腦對信息進行組織加工,從而獲得心理認同,可以這么說,視覺設計是架構彝族傳統文化與自我認知的橋梁,完成觀者對于阿細文化內心理解和升華的過程。視覺設計中同樣要營造出神秘感、幽默感等體驗來吸引觀者的探究,正如美國視覺設計大師弗雷德克說的那樣“人們不需要‘無秘可解’的作品。”彝族符號本身帶有的神秘感合理運用于視覺設計,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可邑小鎮可以與云觀博、支付寶AR 等品牌合作推出尋寶活動,將能代表小鎮彝族文化的符號作為探尋的點,參與者可以根據提示找到并掃描,特有符號的內涵隨之而來,整個“探寶”過程就變得充滿趣味性,相應頁面的視覺設計再加以用心,既讓每個親臨小鎮的游客參與其中,又用生動的方式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能夠使觀者通過視覺設計獲得心理滿足,那就需要找到觀者的認知興奮點和價值觀,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營造深層次的意味,促使觀者去深入了解,形成自己的直觀印象,使視覺設計與觀者的既定經驗互相交流,讓觀者從中獲得社會認同和精神訴求,這就需要在視覺設計過程中運用多元思維類型進行創作。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力圖沖破舊有認知束縛進而探索或開拓全新認識的高級心理活動,主要由發散性思維和聚斂性思維組成,創造性思維的概念同樣可以運用到彝族文化的視覺設計中,發散性思維如同是“加法設計”將彝族元素有秩序性的進行融合,使其和諧來表達主題,傳遞情感,探索各種可能性。由一個圖形元素開始,再聯系內涵進行設計的過程多用發散性思維,比如“火”的視覺元素,會聯想到火熱、神秘、儀式等情感,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福娃設計,就借鑒了“火”元素的意象。而聚斂性思維就如同是在做“減法設計”將彝族元素根據主旨做一定的篩選,逐漸收斂去除無效信息,使視覺表現刪繁就簡直接準確的聚焦,直抵心靈深處,從而讓表達更有力度。彝族文化視覺設計在創作過程中必須要考慮觀者的心理反應和思維規律。總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并不會自動轉化為適應當代的文化,更不會自然轉化為產業。面對全球化浪潮,民族文化必須進行自我改造以適應情勢。根據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可以總結出這么一條路徑:精準扶貧(政策)→文化資源(事象)→文化創意(方法)→文化產品(商品)→視覺設計(傳達)→文化品牌(識別)→文化產業(市場)→文化經濟(效益)。視覺設計需要在理清脈絡的基礎上用現代設計方法將內容可視化表現出來,不止于圖案樣式的設計更在于民族文化的內涵,包括技藝傳統和審美價值的發現和創造,彝族文化如何通過視覺識別創新展現其魅力,仍需要不斷的進行思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