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政洋 (武漢工程大學)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新階段,數字經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借助科技創新的技術成果,使“創新”與“信息”成為新經濟模式下的核心范疇。
武漢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的重要經濟、金融、產業、科技中心,數字經濟發展融合是歷史的趨勢、時代的要求,把握好數字經濟與知識產權之間的關系,立足武漢本土實踐厘清知識產權管理中的重要節點、構建由上而下清晰的知識產權保護路徑,是當前武漢進一步加速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創新被經濟學家們認為是市場經濟內生性發展的重要因素。知識產權制度對于智力成果的保護有力促進社會創新的意愿。數字經濟是以數字知識與數據信息為核心要素、依托網絡進行傳播的經濟活動。數字經濟的發展要求相關企業對于技術研發與數據處理不斷更新迭代,無論是產品的研發還是數據的收集處理都凝結著創新企業的智慧成果,通過知識產權來確保企業的利益是數字經濟良性發展的基石。
隨著5G、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發展與成熟,網絡侵權成本也變得越發低廉。這就要求在數字經濟發展下,知識產權的審查、交易、保護環節都需要更加精細化。用技術手段與科學模型對抗技術難題。針對武漢數字經濟的發展以高科技企業與中小微型企業為主體的實際情況,知識產權的制度建構要追求運行的法律邏輯嚴密,也要注重保護企業利益、增加效率導向。
武漢2017 年至今出臺了一系列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與知識產權服務管理機制的政策與文件。2017 年10 月份,武漢市政府印發《武漢市推進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工作方案》,提出通過知識產權建設增強產業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保障城市創新發展、推進管理改革升級的總體目標。針對光電子信息產業,2018 年4 月開始建設中國(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2019 年7 月保護中心已經進入試運營,這標志著武漢針對數字經濟產業的知識產權綜合服務邁上新臺階。2019 年1 月11 日,武漢市知識產權服務協會舉行了成立大會,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更優質的管理服務。至今,武漢市對于本地數字經濟產業的政策扶持與布局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整體而言,進一步加強對數字經濟的知識產權布局,優化審批管理方案、健全市場融資體系、完善行政執法與司法環節,是未來武漢通過知識產權制度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發力點。
早在2010 年,武漢市就啟動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工作。2016 年10 月,在經過對珠三角地區知識產權投資、運營、交易機構的考察,武漢知識產權交易所制定了“全面推動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化運營”的戰略目標。2018 年11月,光大銀行武漢分行與武漢農村商業銀行加入“湖北省專利投融資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為專利質押進行金融貸款扶持。2019 年4 月武漢市出臺《武漢市專利權質押貸款業務操作辦法》,創設性地建立專利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2020年1 月,武漢市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對注冊商標專用權質押貸款的風險補償。
可以看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仍存在較大風險是核心點?,F階段武漢市評估與擔保機構分業經營的現實,各方參與者的風險仍較集中,無法得到有效分散。
根據2019 年7 月發布的《湖北省2019 年上半年知識產權統計報告》,武漢市以32565 件的專利申請量占到全省上半年專利申請總量的56.34%,同比增長18.50%,P CT 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占全省95.67%,全省企業專利申請數量前10 名中有5 名是位于武漢的科技創新企業。
這些數據表明,武漢地區的專利申請持續處于高峰,并且其中科創企業成為主體。但是這些可喜成績的背后我們也需要發現仍存在問題。目前而言,知識產權授權已經穩步增長,但是其市場價值較低、許可市場不成熟是影響管理模式完善的重要因素。積極探索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新路徑,切實打通全鏈條、貫通各類別,形成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服務新模式,是提升武漢知識產權內在價值、加強其市場資本話語權的目標要求。
在行政保護方面,近年武漢陸續開展有關專利、商標和版權的專項整治活動。開展會展專利行政執法,現狀執法和咨詢,為知識產權權利人提供有效地、高效地服務并積極處理專利侵權糾紛。司法保護方面,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著作權侵權的案件數目占到93%,這些案件中又有諸多涉及互聯網相關企業的網絡侵權,這表明,武漢市在網絡是知識產權保護上所下的功夫。
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行政保護力度羸弱。當前武漢知識產權局的行政執法存在權限不甚明確、執法依據不夠透明、執法力度不夠到位的問題。二是司法保護效率仍較低下,證據保全等制度的執行不到位、法院依職權調查啟動困難等原因使得司法保護往往使權利人的救濟在時效上陷入被動。
構建知識產權戰略管理體系首先要求在制定武漢數字經濟領域知識產權政策法規的時候要遵循利益平衡的原則。針對武漢本地很多互聯網文化公司,相關的知識產權制度體系不應該成為桎梏其發展的枷鎖,通過利益平衡的原則來把握政策的尺度是構建知識產權戰略管理體系的重要前提。
構建知識產權戰略管理體系要求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法制環境。良好的環境是體系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每一項出臺的政策、每一部頒行的法規都必須要程序上符合法定要求、都必須在規范內涵上契合法律條文本身。在動態全面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的建設上,要平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厘清市場控制與市場運行的界限,通過嚴謹、有序的法制環境來扶持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加強對武漢市知識產權交易模式的探究是健全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制度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強對于信息披露的監管與審查,知識產權證券化給企業帶來了融資,同時也給市場帶來了風險,加強對于交易體系信息披露的審查是防控風險的核心。二是完善相關法規。武漢在對于知識產權的市場化探索中要警惕相關的法律風險,保障企業、投資人與市場三方利益平衡。解決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是健全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制度的當務之急。首先要逐步將當下的政府主導通過戰略合作、項目開發的方式轉為市場主導。其次是要繼續分散風險機制上進行創新。針對知識產權質押風險集中的問題,嘗試建立多方風險分散聯動平臺。最后是探索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反擔保機制的建立。
第一是加強對于知識產權網絡侵權的聯合打擊。數字經濟背景下,網絡侵權是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行為隱蔽性強、取證難度極大、訴訟時間極長的一類。在這類案件中,通過行政作為司法的優先輔助手段來減輕司法壓力、保障法益,行政保護優先介入,通過行政行為來在第一時間確保企業利益,之后再用司法手段來獲得終局性的結果。
第二是加強武漢地區對于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司法適用能力與對知識產權案件的審判能力。面對舉證難、成本高、行為多、跨區域等現實困難,需要進一步將司法尺度統一、裁判標準統一,來實現知識產權司法審判的專業化。
第三是探索關于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的路徑模式。隨著數字經濟產業的加速發展,知識產權相關案件肯定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這就要求對于知識產權案件的審理需要有專門的人員和專門的程序,這樣既可以保障司法審判的準確性也可以提高案件審理的效率性。做好對于武漢地區知識產權法院設立的相關制度探索可謂是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