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世強
(遼寧沃爾德生態環境技術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117)
隨著“環保”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我國農村地區的環境保護事業也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在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的初期階段,農村環境問題持續突出,直接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本研究深入分析農村的環境污染現狀,并提出相應的處理措施,為解決農村環境保護問題提供參考。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農業一直都是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盡管個別農村已經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但農業的主體地位并未徹底動搖。環境污染對農業的影響較大,且任何形式的環境污染問題均會影響農業生產,常見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包括以下幾方面。
若使用了受到污染的水資源灌溉農作物,輕則會影響到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重則會直接造成農作物種植區域的土壤污染,并使農作物死亡。此外,在目前食品管理制度嚴苛的背景下,受污染農作物無法進入市場流通,農民的經濟收入就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相關研究表明,污染水體對農作物有明顯的影響,在土壤條件相同、給肥條件相同、品種相同的情況下,使用工廠污水灌溉的農作物產量不高,只是使用純凈水灌溉農作物產量的二分之一。此外,污水的酸堿值偏中性,長期使用污水灌溉會直接造成土壤板結的問題,并持續造成土壤的污染。若污水的污染程度較為嚴重,可能會隨著生態循環系統進入地區水循環體系,從而進一步污染周圍水體和地下水,導致出現礦物質含量和維生素含量超標的狀況[1]。
大氣污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酸雨方面。酸雨的存在會直接破壞農作物,導致土壤退化。酸雨現象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較為常見,并且主要集中在我國的重工業地區。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各項環境保護工作有序開展,酸雨問題已經多年沒有出現[2]。
固體顆粒物主要以顆粒物的形式存在于煙塵中。自然風會將工廠排放的固體顆粒物吹到農作物種植區域,并直接吸附在農作物葉片上。當出現這種現象時,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種現象一般常見于北方地區,尤其是大規模燃燒煤炭的區域。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并鼓勵私人供暖進行煤改電和集中供暖,固體顆粒物污染已經變得相對罕見,而且只存在于某些地區[3]。
我國的農業結構以家庭式農業生產為主。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農產品農藥的殘留檢出率達到45%,個別農作物甚至會存在農藥殘留超標30%的情況。尤其是有機氯農藥的超標率更是高達16%。與以往的數據資料對比發現,隨著綠色生產理念的推廣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監管力度的增加,農藥殘留檢出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下降了將近50%,但仍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也充分說明我國的農作物質量相對較低,后續有待改進。此外,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化肥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除了不合理的農藥和化肥使用,農業生產技術的整體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環境污染。如焚燒秸稈,焚燒秸稈雖然能夠快速達到清理土地的目的,但其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不容忽視[4]。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缺乏專業的垃圾回收單位,從而導致生活垃圾無法及時得到相應的處理,持續堆積在指定區域,最終形成“垃圾山”、“垃圾田”。垃圾堆放和處理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10 000 t生活垃圾至少需要占據土地600 m2。尤其是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初期階段,大量的城市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嚴重危害了農村的環境質量。近年來,相關部門加大了農村垃圾的處理力度,并建設了完善的垃圾回收、處理體系,農村產生的生活垃圾能夠得到合理的處置。但是,在部分地區依然存在垃圾胡亂堆放的情況,且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有效的處理。另外,在農村農民飼養牲畜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而牲畜排泄的糞便一般會經堆放處理后回歸農田。部分農民為了滿足農業生產的便捷化需求,隨意在道路兩旁堆放牲畜糞便,這不僅直接影響了農村的良好風貌,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5]。
工業污染源來自工業生產。在大力倡導發展農村經濟的今天,鄉鎮企業的數量持續增加。一般情況下,選擇立足于農村的鄉鎮企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農村的資源和環境符合企業的生產需求,另一種是企業存在一定的污染問題,無法在城市建設廠房。而農村管理者為了達到快速發展經濟的目的,在選擇企業的過程中片面重視企業的經濟效益,卻忽視了環境的保護,導致大量的重度污染企業進入農村。從社會角度來看,鄉鎮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技術層次較低、設備落后的問題,甚至缺乏配套的污染物處理設備,這些直接影響農村地區的環境質量,與此同時,也不乏非法排放污染物的現象,若不采取相應的防范和處理措施,則會導致農村地區出現嚴重的污染問題。
生態農業是我國近年來大力推廣的一種的新型農業,強調環境與經濟間的緊密結合。從某種角度來看,生態農業是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領域的一種體現。循環經濟強調循環利用,在特定的領域和區域內構建一個循環系統,通過持續性的循環降低成本,減少污染排放。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農村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農業。根據當地的農業種植習慣、畜牧養殖習慣及農副業的發展狀況,將多種產業緊密結合,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此外,我國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化建設,優化調整農村的環境條件,改善農村的環境質量。
考慮到農業生產過程所造成的污染問題,農村在發展農業時,需要注重對農民進行先進農業理念、生產方法的普及,鼓勵廣大農民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盡量使用純天然的有機肥料,同時合理配置水資源,避免出現水資源浪費的情況。首先,農村需要加強耕地建設工作,依據各個地區的耕地質量和實際狀況,指導農民科學使用化肥和有機肥,進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切忌盲目濫用化肥。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農田周圍區域的水體質量檢測工作,科學判斷地區的水體污染狀況,及時發現水體富氧化現象并進行治理。其次,農村地區需要加強對于農藥使用頻率和用量的控制,加強對農藥銷售站點的監督管理,鼓勵農民使用低毒害農藥。在條件允許的地區,還可以大規模推廣生態病蟲害防范措施,如生物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等。最后,農村地區需要加強普及農田整田處理方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地方企業回收農業生產剩余的秸稈,杜絕焚燒秸稈的現象出現。
農民不僅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直接參與者,更是直接受益者。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深刻認識到農民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環保宣傳與教育,鼓勵農民參與到農村環境保護事業中,并要求農民自發舉報違規行為和現象[6]。
綜上所述,農村環境問題的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地方政府需要深刻認識到農村環境保護和農村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入分析農村存在的環境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