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
(阜南縣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安徽 阜陽 236300)
皖北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國小麥和玉米的主產區之一。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作物秸稈不再用作燃料,失去了它最初的價值,違規焚燒秸稈的現象頻頻發生。在每年的夏、秋時節,國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資和財力實施秸稈禁燒。為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我們必須加強秸稈禁燒的宣傳工作。同時采取疏堵結合,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從根本上解決秸稈出路的問題。
在秸稈燃燒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白色煙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碳氫化合物。煙霧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指數可達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濃度高于平時1倍,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高于平時3倍,相當于五級濃度日均水平[1]。
在焚燒秸稈產生的白色煙霧中,含有較高濃度的可吸收顆粒物,會刺激咽喉粘膜,造成咳嗽、胸悶,從而誘發呼吸道疾病。
秸稈燃燒時產生的白色煙霧,降低能見度,容易造成交通事故。2012年6月9日,寧洛高速公路安徽省蒙城段由于受到沿途燃燒秸稈產生的煙霧影響,發生多起車輛追尾的特大交通事故,共造成11人死亡,59人受傷。2020年3月20日,在松原市附近的琿烏高速公路上,又因焚燒秸稈而導致可見度下降,引發交通事故,造成23輛汽車損毀、1人死亡、20人受傷。
農作物秸稈屬于易燃性物質,遇火即著,一著一片,火勢會迅速向四周蔓延,沒有辦法進行撲救。由于焚燒秸稈而引起的火災事故,同樣會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
焚燒秸稈過程中產生的極度高溫,會直接把土壤里的微生物群體燒死、燙死,腐殖質、有機質礦化,進而破壞土壤生態系統平衡,導致土壤中的肥力逐漸減弱。同時,高溫蒸發了土壤中的大量水份,改變了土壤的特性,加重了土壤板結,破壞了地力,加劇了干旱,使農作物生長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2]。
我國把秸稈禁燒工作作為大氣污染防治和藍天保衛戰的重要內容,堅持“以用保禁、以禁促用”,形成了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合作、村民積極參與的禁燒局面。
我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的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的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秸稈禁燒的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實施。縣政府出臺了《秸稈禁燒方案》和《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通告》,要求各鄉鎮和縣相關部門對秸稈禁燒工作加強管理,主要負責同志親自研究、部署和調度,確保秸稈禁燒措施落實到位[3]。
鄉村是秸稈禁燒的主戰場,要深入開展秸稈禁燒宣傳工作。通過開動員會、懸掛條幅、張貼通告、流動廣播、發放“明白卡”和“一封信”、組織宣傳小分隊等多種方式,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秸稈禁燒政策,營造深厚的禁燒氛圍,不斷強化禁燒意識,引導廣大民眾自覺實施秸稈禁燒。
為減少全年禁燒壓力,防止將秸稈堆推至河道溝渠污染水體,在做好收種、耕作的同時,要組織鎮村清理田間、地頭、路邊、溝塘等處散落秸稈,做到“四離一集中”(離田、離路、離林、離溝塘河,集中堆放),將散落稈清理轉運納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考核,并作為督查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清理不徹底的及時提醒、督促整改、消除隱患。對能轉化利用為牲畜飼料和家庭燃料的秸稈,應當積極引導農民按照農村環境整治標準的規定收集、堆放和使用,不得影響村容。
我縣實行層層包保督查責任制,不斷強化秸稈禁燒的工作責任。縣領導包鄉,鄉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戶,確保包保管理全覆蓋,每一地塊都要有包保責任人。在搶收、搶種重點時段,開展全天候、不間斷、全覆蓋的巡查,確保沒有焚燒事件發生。縣包點領導堅持每日到鄉鎮巡查一次,分管農業農村和生態環境工作的副縣長,靠前指揮,每日到包片鄉鎮開展工作,督促鄉鎮及時解決在禁燒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縣督查組每日對全縣秸稈禁燒的工作進行督查,對縣、鄉、村包保人員在崗在位情況進行督查。對督查中發現的問題,以及包保人員缺崗缺位的情況進行通報并實施責任追究。
嚴格落實秸稈綜合利用獎補資金,對秸稈收儲企業和秸稈利用農戶實施獎補措施。對收儲企業在當年購置的秸稈處理機械,縣財政以每套價格(1臺臥式捆機、1臺秸稈粉碎機、2臺抓草機)的25%進行補貼;對單一收儲轉運企業或經紀人銷售秸稈超過2 000 t的,縣財政按出售時的正式發票作為獎補依據;對當年工業秸稈利用率在1 000 t以上的企業,按照省有關文件的規定進行獎補[4]。
近年來,阜南縣堅持以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個方面的利用為支持,全面推行秸稈綜合利用工程,對促進農業的發展、節約使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大氣污染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根據縣農業農村部門統計,2020年全縣農作物秸稈產量為102.57萬噸,其中肥料化利用為39.18萬噸,基料化利用為5.35萬噸,飼料化利用為10.17萬噸,工業原料化利用為3.03萬噸,能源化利用為44.84萬噸,綜合利用率達100%。
秸稈還田就是使用秸稈粉碎機直接把秸稈粉碎后埋入地下,通過土壤作用對其進行腐蝕,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加了土壤肥力。實施秸稈還田的地塊,來年的作物可以更好地生長,一般可提高產量5%~10%。秸稈還田是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簡單易行。近年來,阜南縣大力推進秸稈還田技術,改善了空氣質量、減輕了工作壓力、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020年農作物機械化還田37.92萬噸,占全縣秸稈總量的36.97%。
秸稈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粗纖維,營養價值低、適口性差,必須對其進行加工處理。通過直接粉碎、青貯、黃貯、微生物發酵、秸稈氨化等技術處理后,可以作為反芻動物的主要飼料。秸稈飼料化,有效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率。據統計,2020年阜南縣秸稈飼料化消耗秸稈量10.17萬噸。
將秸稈破碎后送入鍋爐中燃燒,產生的熱能使水加熱為高溫高壓蒸汽,推動汽輪機轉動,汽輪機再帶動發電機轉動,使其轉化為電能。秸稈發電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以阜南縣某秸稈發電公司為例,2019年消耗秸稈約25萬噸,發電量2.1億千瓦時,營業總收入1.43億,企業利潤1 500萬元,同時節約標準煤9.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6萬噸。
秸稈發電廠產生的余熱還可以為工業園區的企業提供蒸汽,從而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阜南第一期供熱管道建設長約13 km,設計管道流量可達30 t/h。目前使用的蒸汽公司有12家,日均供貨量約為130 t。二期供熱管網設計成直徑為250 mm,全長約1.2 km,已全線貫通。目前阜南經濟開發區已實現集中供熱。
固化秸稈燃料是以農作物秸稈燃料為主要燃燒材料,經顆粒機的高溫作用、低壓碳化成型的生物質燃料,俗稱秸稈煤。成型后的顆粒燃料,比重大、體積小、耐高溫,清潔環保、燃盡率高、便于存儲、方便運輸。成型燃料體積大約為普通原料成型體積的1/30~1/40,比重大約為普通原料成型體積的10~15倍(熱值密度為0.81~1.4),熱值密度為3 400~6 000 cal,是高濃度揮發酚固體燃料。配套氣化燃料中的復合利用生物質氣化爐,可有效取代目前傳統燃燒柴薪、煤炭、液化氣和民用天然氣,生物有效氣化成分的綜合利用率最高可達80%以上,燃效較目前傳統的柴煤燃燒氣化方法可以高出30%,加上超低溫高產量復合生物質氣化燃料的配套生產線及原材料,綜合效益顯著。
通過秸稈打捆、收集、運輸、儲存,形成新的產業鏈,帶動周邊鄉鎮群眾就業,既解決了收儲難題,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全縣目前共有8家生物質固化企業,年消耗秸稈量約12萬噸,年產生物質顆粒約8萬噸,產值約6 000萬元。季節性帶動就業人數達1 000人,人均年收益約1萬元。
以秸稈的綜合利用模式為發展紐帶,阜南縣積極開展秸稈和秸稈液化沼氣的清潔能源綜合利用、食用菌綜合生產研發基地、有機肥的綜合生產利用模式等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方式,使秸稈成為農業循環發展的助力器。在廢物資源的利用過程中,阜南縣堅持了工業化的理念、產業化的模式,推進了秸稈的資源化利用。針對以往利用率低、企業技術水平低,生產成本高的問題,在循環農業、生物質煉制、生態肥料的產品和能源的開發等領域引進了美國聯美、中信格義、中益公司和林海等一批高檔企業,總投資62.1億元,有力推動了阜南縣秸稈資源化利用產業的大發展。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我們將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轉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建設。同時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秸稈禁燒和秸稈綜合利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這對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鄉村環境,實現綠色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