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流 ,張澤江
(1.佛山市土壤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服務中心,廣東 佛山 528031;2.佛山市鐵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 528031)
土壤是地表生態系統中重要的要素,是一種豐富的自然資源,在自然和人類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污染物在進入土壤后,經過長期積累,會污染深層土壤、地下水以及農作物等,最后通過不同的暴露途徑威脅人類健康和用地安全[1],加深了土壤污染程度和土壤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工礦企業污染物排放、農業面源污染導致廣東省土壤污染問題不斷出現,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土壤污染問題日益受到大眾關注,這也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重要環境問題。
2016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2],“土十條”要求建立調查評估制度。2016年12月,原環境保護部印發《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明確了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監督管理等內容[3],要求污染地塊責任人制定風險管控方案,移除或者清理污染源,防止污染擴散;對需要開發利用的地塊開展治理與修復,防止對地塊及周邊環境造成二次污染。2019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土壤法》),要求對土壤污染狀況普查、詳查和監測。現場檢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風險的建設用地地塊,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要求土地使用權人按照規定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為貫徹落實《土壤法》和《土十條》,指導和規范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工作,生態環境部會同自然資源部于2019年12月17日聯合印發《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及修復效果評估報告評審指南》。
2020年4月以前,佛山市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由市生態環境局各區分局組織。由于各區評審標準不一致,報告評審標準難以統一,評審質量普遍不高。為了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的有關要求,規劃佛山市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工作,2020年5月,佛山市啟動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技術服務試點項目,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組織評審工作,建立評審工作程序。為管控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土壤環境風險,2020年6月12日,佛山市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三部門聯合發布《佛山市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要求及流程(試行)》,對土壤污染狀況進行普查、詳查和監測,現場檢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風險以及用途擬變更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的調查報告、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生產經營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是由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自然資源局組織評審;其它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比如轉商業、工轉工)由市生態環境局各區分局會同市自然資源局各區分局組織評審。
根據《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25.1-2019)有關要求,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包括資料收集、現場踏勘、人員訪談。第二階段包括制定采樣計劃、現場采樣、檢測分析評價。如果調查結果表明未超風險篩選值,調查結束。如果超過風險篩選值,需要啟動詳細采樣調查[4]。土地使用權人委托具有相應能力的第三方技術機構開展調查。調查報告編制應參考《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25.1-2019)附件報告編制指南,根據調查實際需要編寫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確保報告的內容、格式、結論和建議符合評審要求。報告完成后向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提交評審申請。
根據佛山市管理的實際需要,佛山市創新評審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形式審查、現場復核、技術審查、專家評審等。其中,市生態環境局各區分局對申請材料開展形式審核,形式審核的要點包括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申請表信息填寫是否正確,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及相關檢測報告蓋章及簽名是否齊全;申請人承諾書及報告出具單位承諾書簽名蓋章是否齊全等。現場復核主要查看地塊內是否有外來傾倒物、地塊內土孔和水井位置是否與布點圖保持一致,復核后填寫現場復核記錄表。技術審查主要是審核地塊的調查范圍與宗地圖規劃文件是否一致、地塊污染物識別是否清晰、采樣檢測方案及評價標準是否合理。專家評審會召開前,專家組和管理部門代表對地塊內及周邊環境情況進行現場踏勘,重點查看土壤及地下水采樣點,通過巖芯、地下水的渾濁度和地下水的氣味等作輔助判斷。在會議上,專家組聽取土地使用權人關于地塊情況的介紹、報告編制單位關于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匯報,分別發表意見和建議。
①調查報告及附件簽名蓋章不齊全;②附件缺洗井記錄、快篩記錄、采樣原始記錄、實驗室資質證明材料等。
調查報告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地塊邊界存疑、污染識別不準確、點位布設不科學、采樣數量不充足、樣品采集與保存不規范、檢測項目不全面、分析檢測不規范、評價標準選擇不合理等。
地塊現場主要存在以下四點問題:①由于地塊調查完成時間與召開評審會議時間相隔過長,部分地塊自然植被生長過快,無法安全進場。②調查單位未做好采樣點防護措施導致泥沙回填,未做好地下水及土壤采樣點標志,導致采樣點無法查看。③未對巖芯進行保存,導致巖芯缺失或不同程度的毀壞,無法判斷地質信息的真實可靠性。④土地使用權人未做好地塊現場圍蔽工作,存在外來傾倒現象。
①部分調查單位對地塊不熟悉,未提前做好路線規劃,導致現場審查混亂無序。②大多數土地使用權人代表未提前做準備,對地塊情況不熟悉,無法詳細地向參會人員介紹地塊情況。③部分檢測單位對檢測報告內容不熟悉,無法回答專家提問。
制定現場復核指引,明確現場踏勘的注意事項和相關內容,包括現場采樣點標識要求、巖芯保留等內容。建立佛山市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文件技術要點,明確規定調查報告所需的相關圖片文件和正文及附件內容。建立樣品留存管理指引,規范佛山市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土壤環境質量調查和其它土壤環境管理需要的土壤樣品留樣管理工作[5]。
明確規范從業單位登記、項目登記、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樣品的采集、保存、流轉以及檢測分析工作內容,引導第三方從業單位從事我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建立我市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第三方從業單位定期通報制度,落實獎懲和責任追責制,加強監督體系的建立,對第三方從業單位在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活動中涉嫌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通報批評,后續進一步組織調查處理。建立實驗室質量核查制度,對于已受理的評審項目,組織技術機構對項目采樣檢測單位開展實驗室質量監督檢查工作。
我們要加強與自然資源局的溝通,明確自然資源部門的職責。一是安排人員參加評審會,在會議上對地塊用地面積(四至范圍)、歷史、現狀、土地使用權人、規劃用途、用途變更、有關用地審批和規劃許可等內容提出建議;二是安排人員負責全國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的審核,核實地塊的空間邊界文件信息。加強與市生態環境局各區分局進行溝通,做好地塊評審情況的反饋工作,讓調查單位和各區負責人對評審進度有清晰的了解,確保三方信息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