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甜 (昆明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科技創新是當代發展的代名詞,在現階段的發展中,對當地的經濟結構調整產生的核心輻射帶動作用越來越強,在《關于加速昆明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若干措施》中提出,昆明將通過實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科技服務產業提升、科技創新主體培育、科技開放合作引領和科技創新人才聚集等五大計劃,打造信息及芯片產業、智能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大健康、高原特色農業、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六大產業創新研發中心,著力構建現代科技服務、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兩大平臺,助力昆明加速建設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在2020 年進行的昆明特色的展示中,能更好的將科技創新的體系建設好,并且通過區域化的創新建設措施,基本構建起國家科技中心的本質架構。
2025 年的設想是成為在國際上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科技建設創新中心,能產生一定的規模集成效應;在2030 年昆明區域性國際科技中心建立完成,更好的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產生輻射帶動的效應,造福于全國以及南亞、東南亞國家,最終成為輻射全球的區域化經濟科技創新中心。
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四十多個年頭,在我們國家,科技傳媒的效應和科技傳媒的形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發展變化中,有許多值得稱贊的成就,但是也面臨著眾多的問題,從橫向和縱向的對比中,我們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離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跟隨經濟發展的步伐中,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
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主觀和客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在科技媒體的發展中還存在一些機制性的問題,在機制不健全的條件下,很多問題得不到切實的解決,同時也存在主管單位和主辦單位推脫責任、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在現階段的發展中,具有較大的阻礙作用。
發展方向是科技媒體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在科技媒體的創新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是很多科技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疲于應付,在原創的成果展示和科學的動態管理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同時在長遠的規劃發展方面,展示出動力不足、發展方向不明確的問題。
我國科技傳媒資源現存量為9000 多種期刊、10 多億受眾、10多億廣告市場份額,這是非常令人矚目的數字,但是由于科技傳媒在市場競爭意識和觀念意識上不強,最終導致資源的嚴重浪費。
目前,我國傳媒行業已經進入了“過度競爭”時代,但是這種“過度競爭”的核心發展思想在資源整合和錯位競爭方面產生巨大的差異性,在科技傳媒的差異化競爭方面競爭形勢不突出。
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應用,科技傳媒不斷推動著科技創新的發展,許多相關的科學技術部門和科技公司擁有了自己的科技傳媒載體,科技自媒體具有科學性、廣泛性、全面性、教育性、通俗化的特點,它在企業科技創新中發揮著傳播知識、溝通信息、解讀科技、傳播品牌的作用。
科技傳媒的發展在多年來的技術條件以及傳媒條件的發展中,科技媒介總是以單方向的形式進行傳送,通俗來講,科技傳媒僅僅在扮演著發布者的角色,在受眾接受方面,也是在傳統被動形式下進行,就像是單行車道一樣的固定模式。但是隨著現代新興媒體的發展,科技媒體的傳播體系不再是單向的傳播形式,而是在新興的媒體和受眾之間以及科技企業之間的傳播,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不論在學界還是業界,全媒體、融媒體和媒介融合都是十分相近且容易混淆的概念。
這些詞的出現無一例外都有一個背景,即在互聯網不斷發展且與互聯網相擁抱成為了所有傳統行業必需歸宿的環境下,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已經難以再按照過去的模式繼續生存與發展,因此必須通過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來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實現在新環境下依舊占領輿論制高點。概括來說,幾者的關系為:全媒體是基礎,媒體融合是途徑,融媒體是目的。
首先,媒介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資訊、信息內容的載體,比如書、照片、光盤、錄像帶等;二是傳遞信息的技術設備,包括電話、報紙、電視和網絡等。如果不同媒介渠道和平臺之間各自為政,完全割裂,也不能稱之為融媒體,融媒體是一種深度融合,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都要實現共享融通,打破媒介之間的各種壁壘,實現傳播效益的最大化。
了解這些概念后,就不難理解習總書記提出的“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新型多元形態的媒體不斷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為科技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
但是在新的市場和新的用戶群體的發展中,也不斷將產品的個性化特征展示出來,在場景化和個性化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作用,并且產生了巨大的動力,為新興的融媒體建設提供了發展的思路。在新的年輕化和國際化形勢下,融媒體時代能為加速昆明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提供了更廣的平臺。
科技的傳播功能本身就是要傳播核擴散相關的科學知識,讓人們熟知和具有知曉程度,并且建立交流的平臺,在知識的流通基礎上更多展示科技傳播的主要功能,促進科技傳播的發展。
在相應科學技術的知識沒有通過融媒體的形式傳播以前,是數學科學家的個人知識產權,是個人擁有內容,別人不知曉,只能是對科學家個人的發展上有一定的效果,在針對他人知識面的展開和知識的使用方面毫無用處,因為在沒有被傳播以前,別人是不知道知識的存在的。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在知識沒有進行傳播以前,其價值是具有非常多的巨獻意義的,只有被傳播以后才能被世人知曉,并且通過與自身知識的相結合,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自從新媒體發展以來,知識的傳播速度和傳播的力度變大,而且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也逐漸增加,通過融媒體的流程,科學知識的內容更加快捷的進行傳播和發展。
21 世紀以來,世界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狀態。發達國家在保持原有的生產領域快速增長的同時,科技創新能力也依然處于世界前列。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也在不斷增強,創新能力不斷發展,帶來了更多的變革,也逐漸促進了國家的經濟能力。
但是,以現階段的創新基礎的研究來說,我們國家在創新發展方面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在今后有待發展,將創新的能力和創新的技術進行進一步的提升,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發展中始終強調的:“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點,特別是要把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處于現代化知識傳播快速的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知識的順利傳播能更好的將國家能力建設和創新體系的建設更上一層樓,并且在知識的創新能力上,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嘆科技創新帶來的傳播的速度和能力的提升,并且在數字媒體的帶動下,知識的傳播已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傳播的速度上已經有了驚人的發展,這也能更好的促進我國經濟能力的提升,以及經濟體系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
融合應是一種聚變的化學反應,而非簡單的物理碰撞與數學相加。AR、VR、AI 等新技術在誕生之初,較多地應用于科技領域,媒體更多地仍處于觀望的狀態。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與新聞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新技術開始大規模地應用于新聞報道中。
融媒體也發展到了“智媒時代”,機器人新聞、AI 主播新聞、大數據新聞、傳感器新聞、個性化新聞、VR 沉浸式新聞等與新的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新聞形態層出不窮。
2018 年,新華社聯合搜狗公司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布全球首個AI 合成主播。該主播運用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模擬該社主持人邱浩的聲音與外形進行新聞播報,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并且可以24 小時不知疲倦地工作。
而對于新技術的應用,也從開始時的新奇變為日常,甚至成為重大活動報道的標配,比如每年的兩會報道幾乎是一場各家媒體創新報道的大比拼,民族服飾換裝、大數據“據”說兩會、AR 部長通道等報道形式層出不窮。
新技術也促使新聞機構轉變新聞思路,將產品思維融入新聞生產的過程,以H5 新聞《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為例,這是由人民日報客戶端借助人臉識別、融合成像等技術推出的融合新聞作品。
用戶只需簡單點擊即可生成自己的虛擬“軍裝照”,并分享出去,在短短幾天時間吸引上億用戶參與,形成“刷爆朋友圈”的聲勢。
2019 年國慶大閱兵,央視推出了AI 人工智能剪輯版本的閱兵視頻, 不論是鏡頭銜接還是剪輯邏輯,AI 剪輯可以說處理得十分到位,如果不是看到“AI 剪輯”的字樣,可能很難發現它不是由剪輯師完成的。
科學技術越來越融入新聞制作的常態,科學技術幫助人們生產新聞,同時也成為新聞的一部分。
融媒體的建設并不能夠在一朝一夕就取得顯著成果,它需要經過不斷地融合與創新,并緊跟互聯網趨勢和新技術形勢。當融媒體機構的平臺可以與一些互聯網大平臺的流量與用戶黏合性相媲美時,融媒體建設才可以說是真正實現了最初目的。融媒體建設,依舊任重而道遠。
在融媒體環境下,科技創新和發展的新需求是媒體技術創新與發展的動力源泉,在科技和文化的發展中,只有將融媒體平臺真正的利用好,通過拓展科技的實力和科技技術,更好的將科技的信息能力發展起來,促進科技領域對融媒體建設的時代引領。同時,我們要逐漸認識到,未來發展的趨勢就是媒體的發展和創新實力競爭的共享實踐,在打造新的融媒體的過程中,能將媒體理論和實踐的創新進行進一步的轉化,不斷適應未來發展的趨勢,滿足未來發展的要求,最終實現在創新中發展融媒體建設,在融媒體建設中體現創新的內容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