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亞妮 (新疆財經大學)
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升級的新時期,對于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品牌競爭力的影響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導意義。企業屬于社會經濟組織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其經營過程中,根本目的是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但是,企業在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擴大企業規模與增強經濟實力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社會的整體利益,不僅要提升企業品牌競爭力,還應該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企業這一發展戰略的制定,不但是整個社會對企業提出的條件,更是當今社會向前發展的催動力。因此,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品牌競爭力的影響,有利于培養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并在提高企業品牌競爭力水平的同時,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理念,探尋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如此一來企業既實現了自己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又能因踐行了社會責任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使得企業與社會達到雙贏的局面。
企業社會責任是經濟與社會謀求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組織的一部分所必須要履行的,也是部分企業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樣企業社會責任也是被動的產物,是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以及要求的結果。在新型經濟形勢下企業競爭越來越遵循一個新的企業社會責任競爭規則。而有些不適應這個規則的企業可能會被社會各界排斥在外。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對經濟、社會和利益相關者所要負起的綜合責任,主要包括員工利益、環境保護、社會道德、政府關系、社會公益等問題。
①企業對股東的責任。企業對股東的責任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確保股東投資和資產保值增值;第二,確保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披露的各項信息準時且無誤;第三,確保股東的利潤和附加利潤公平分配。②企業對員工的責任。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屬于社會責任的一部分。要做到這一部分的社會責任有如下三點:第一,企業必須有完善的勞動保護制度,保障職工的工作環境安全又衛生;第二,企業必須對職工的工資薪金、福利及五險一金等負責;第三,企業必須在職工的繼續教育方面承擔責任,讓員工在工作的同時能夠不斷地提升自己實現自身價值,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贏。③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因為企業經濟利益的獲取來源主要是消費者,所以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是最基本的。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商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要對消費者的使用安全以及人身健康負責。二是售后服務責任,因為售后服務是體現責任的重要標志。三是消費者具有知情權和自由選擇權,企業應尊重其權利,保證消費者充分了解企業及其產品,在消費過程中自由地選擇產品,實現公平交易。④企業對社區的責任。由于企業的經營活動必然要存在于社區的周圍,所以這些活動的開展與社區各個組織是不可分割的。企業在社區范圍內實現盈利的同時應當對其有所回報,協助社區解決管轄范圍內存在的問題,促進社區穩定團結,積極參與社區的各項活動,盡可能多地為同社區人員提供工作崗位。此外,還應支持社區的公益慈善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⑤企業對環境的責任。企業對環境的責任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盡可能做到對環境的無污染,無破壞,并且倡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以及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企業應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合理地利用資源,減少資源的浪費。⑥其他責任對象。除了上述主要的責任對象外,企業還應對其他責任對象承擔責任,例如社會慈善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公共設施的建設和使用以及政府。
企業競爭力是指在具有競爭性的市場中,企業通過擴充其內部資源和能力,獲得外部對企業有利的資源,并整合加以有效利用,在不斷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提升企業品牌價值,企業競爭力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企業的成敗。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學術界對企業競爭優勢的起源進行了探索,并對如何維持競爭力作了研究。
①市場結構學派。美國的波特教授在其作品中對競爭優勢進行了全面論述,并形成了市場結構理論。波特教授認為,公司競爭優勢的建立會受市場結構的影響,在企業制定競爭戰略時,可以先分析行業競爭環境,從此步驟中發現競爭優勢。波特理論假設:屬于同一行業的企業之間不具有差異性,都處于同一個平臺上,但事實表明,某些不吸引消費者的行業中或許存在收益高的企業,吸引較多消費者的行業中也可能有收益低的企業,這說明同一行業內不同企業間效益的差異解釋不通。綜上,企業的短期競爭優勢剖析適用于這一理論。②資源學派。20 世紀80 年代,沃納菲爾特提出,企業是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的集合。資源又分為兩類:基礎資源和戰略資源。例如生產工具等普通資源的獲取較為容易,但像企業品牌之類的戰略資源屬于價值高、不易仿效的、幾乎無法取代的珍貴資源。因為各類因素,各個行業和企業占有不一樣的資源,存在較大差別,此類戰略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變為企業所擁有的特有的競爭優勢。③核心能力學派。1990年,普哈拉和哈梅爾認為,核心能力是每一個行業至關重要的,也是不同行業以及不同企業之間差異的體現。對于如何判定什么是核心能力,普哈拉和哈梅爾總結出三個要點。一是該能力必須是企業獨一無二的、無法被其他企業所模仿和取代的。二是該能力需要為企業產品提供附加價值。三是可以為企業提供進入其他陌生行業領域的必要條件。企業的核心能力實際上是指無限挖掘企業有限資源的能力,對企業的未來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事實上,企業利益來源于整個社會,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必須融入到社會群體中去,并且要對社會群體有所付出,因此企業在實現利益最大化目標的過程中還需要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另外,眾多理論成果和企業的實踐充分證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本身并沒有直接的沖突。相反,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有著積極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企業股東的滿意度決定了其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貢獻力度。企業認真履行對股東的責任有助于提高股東的滿意度,使股東能夠積極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為企業的正常運作引入大量資金支持。企業有了足夠的運營資金才有更大的發展壯大空間,因此履行對股東的責任可以提高企業的短期財務績效,增強其競爭力。
企業文化是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準則的綜合。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對企業來說可以使員工產生一種凝聚力。并且在企業內改善工作條件,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形成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圍,可以培養員工的忠誠度和歸屬感。這種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能激發出企業各個部分巨大的力量,使企業的凝聚力大大增加。就可以從側面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承擔對政府的責任可以協助政府解決當前面臨的困難,為政府分擔壓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減少當地失業問題、治理環境污染以及投資于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等。企業承擔了這一部分的社會責任,相應地就會獲得政府對其生產經營活動的認可,可以提升企業在當地的競爭力。
優良的企業形象和品牌美譽度是每個企業獨有的無形財產。只有在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售后服務時遵守商業道德,不欺瞞消費者,才能使消費者成為企業忠實的客戶。因此,這一社會責任的履行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消費者的長期信賴與認同,并對企業競爭力起到提升作用,促進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企業需要對其他責任對象履行的責任主要包括:一是企業承擔對慈善捐贈方面的支出,二是企業承擔對當地居民社會公益的支出,三是企業承擔對當地教育研究的支出。企業認真履行對其他責任對象的責任可以幫助企業增強其品牌美譽度,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促進其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