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鵬
(甘肅省張掖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甘肅 張掖 734000)
張掖市近年來圍繞甘肅省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的目標和張掖市民樂縣被列入甘肅省10個大宗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及10個產地市場的發展機遇,強化政策扶持引導,中藥材種植規模穩定增長,空間布局顯著優化,中藥材產業呈現出了良好發展態勢,但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張掖市高度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為加快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步伐,抓好甘肅省隴藥產業發展規劃的落實,先后制定出臺《張掖市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張掖市“一業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工作方案》、《張掖市中藥材產業發展扶持辦法》、《張掖市中醫中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落實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將中醫藥產業納入張掖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對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及政策保障等進行全面安排部署。計劃到2020年,張掖市中藥材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34萬hm2以上,標準化種植基地2萬hm2,建立比較完整的隴藥產業發展支撐體系,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品牌產品,把隴藥產業培育成張掖市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規模穩定增長、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基本合理、空間布局顯著優化、產業集中度較大提升的總體目標,建成在省內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區域。
著力提升中藥材產地加工能力。張掖市隴藥加工企業達到33戶,其中藥品及生物制品制造企業8戶,中藥材加工企業25戶,中藥材及飲片加工品種485種,年加工能力4.6萬t。以板藍根、黃芪、當歸、黨參等品種為重點,積極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發展中藥材初加工。 河西制藥、銀杏林藥業、廣泰藥材、宏泰藥業等8戶企業獲得藥品GMP認證,祁民藥業取得GSP認證,誠泰藥業266.7hm2板藍根取得揚子江藥業集團GAP認證。著力促進中藥材科研創新能力。張掖市建立中藥材科技試驗示范點31個,引進大黃、當歸、黨參、板藍根新品種11個,編制板藍根、黃芪、甘草等縣級中藥材種子質量標準和栽培技術規程22項;河西制藥公司與甘肅中醫藥大學建立產學研聯盟,開發“獨一味滴丸”、“腎石通顆粒”等新產品21項,開發的新技術新工藝2項(白隴胃萎泰膠囊和康爾腎片)處方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前列泰片”、“五味沙棘顆粒”取得新藥證書。著力加強中藥材品牌營銷能力。創建體現隴藥特色的品牌標識,提升隴藥整體形象,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藥膳、保健食品、藥食同源產品(如中藥飲片、藥酒、飲料、中藥茶、中藥枕等)50多種,打造形成了民樂中藥材“甘肅四珍”、“西北四寶”、山丹地產四珍、肅南鹿產品等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的中藥材品牌。同時,河西制藥公司開發和培育出“安爾眠膠囊”、“婦女養血丸”2個全國獨家藥品品種以及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雷丸片”、“地榆升白膠囊”等藥品,提升了張掖市隴藥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充分利用節會、展覽、電視、廣播、網絡等載體和傳媒,宣傳張掖市氣候獨特、資源豐富、品質優良、藥材道地等優勢,積極舉辦和組織企業參與各類產品推介會、展覽會和展銷會,開拓市場銷售渠道,擴大推廣范圍。進一步健全營銷體系。民樂縣投資1.26億元新建集孵化、咨詢、電商、投融資等為一體的中藥材產業創業創新孵化園,入駐種植、加工及營銷企業68家。成立了民樂縣中藥材行業協會,支持企業、專業合作社在隴西、安徽亳州等地設立直銷窗口13個,發展藥材購銷經紀人110名。廣泰藥材公司核準生產的中藥飲片達475種,在河西地區各大醫院的覆蓋率達到80%。進一步推進中藥材市場流通。張掖市建成中藥材營銷專業合作組織285個、交易市場7處。鼓勵中醫藥企業、中小微中藥材經營企業進入電子商務市場網絡體系,支持有中藥材銷售資質的省內外知名電商平臺在市內中藥材主產區設立運營中心,擴大覆蓋范圍;組織市域內中藥材企業參加“隴商回家鄉·再聚金張掖”特色產品線上線下展銷活動,成果顯著。甘肅宏泰藥業網店被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平臺評為“中藥材天地網電子商務示范戶”,并授予“中國誠信網商”榮譽稱號。進一步提升藥博會籌辦質量。在成功舉辦2018年中國(甘肅·張掖)中醫藥產業博覽會的基礎上,精心籌辦了第二屆中醫藥產業博覽會,設置中藥材品種(產品)和種植、加工機械設備、醫療器械展示等展位198個,設置特色產品展廳、旅游產品展廳、科技創新展廳等個性化展區6個,參展商達91家。邀請中科院院士、空軍軍醫大學教授鞠躬、趙民強、呂仁和等3名國醫大師以及王慶國等32名中醫專家為特邀嘉賓。同時不斷加大宣傳力度,邀請中央、省市媒體記者對會議進展情況進行跟蹤報道,營造濃郁的宣傳氛圍。
張掖市藥材主產區民樂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終年氣候冷涼濕潤,海拔1589~5027m,平均海拔2600m,平均日照時數為2592~2997h,年均降水量155~501mm,無霜期78~188d,光照充足,土地廣闊,有機黑土壤肥沃,加上祁連山雪水灌溉,水質無污染,土地病蟲害較少,是千年藥鄉,天然藥庫,不僅有豐富的藥材資源,更有種植藥材的傳統。具備發展中藥材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傳統種植的各種藥材,有效成分含量高,商品性好。
張掖市搶抓國家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和甘肅省實施中醫藥大健康產業行動計劃的重大發展機遇,適時出臺《“十三五”推進隴藥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立足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條件適宜、藥材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和產業基礎,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明確到2020年,建立比較完整的隴藥產業發展支撐體系,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品牌產品,把隴藥產業培育成全市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民樂縣設立2000萬元中藥材產業發展扶持資金,重點從種子種苗繁育、標準化基地建設、加工銷售、市場流通、品牌建設、科技推廣等方面扶持,積極承辦甘肅省中醫藥產業博覽會,申報西部藥都為國家級服務商標,著力構建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格局。
張掖市中藥材資源覆蓋區域廣,道地藥材品種多,全市分布的黨參、秦艽、柴胡、板藍根、甘草等中藥材種植發展勢頭強勁,已成為極具市場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67萬hm2以上,建成板藍根標準化示范基地7560hm2,甘草標準化基地687hm2,板藍根、蒲公英、當歸、黨參等大宗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080hm2。同時充分利用戈壁荒地資源,大力發展戈壁農業,加快建設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田園綜合體,進一步帶動和壯大中醫藥產業。通過藥博會的成功舉辦,吸納新疆、青海、寧夏、安徽、四川及甘肅武威、酒泉、定西等省內外多家企業和藥商入駐“西部藥都”,為張掖市中藥材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藥工業企業快速增長,年總產值和增速連創新高。張掖市金盛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年產5000t中藥飲片項目和甘肅天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00t孕馬血清項目已分別于2016年和2017年建成投產,累計完成投資6400萬元,已實現銷售收入1.15億元,實現利稅3232萬元;河西制藥廠中藥材深加工建設項目,甘肅和順元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年產3000t中藥飲片全產業鏈加工項目,山丹縣綠豐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年產1000t紅花籽油、500t紅花醋、3500t以紅花為主的中藥材、100t亞油酸、500t維生素E等7項在建項目計劃總投資4.08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18億元。項目建成后預期實現銷售收入8億元,實現利稅1.5億元。此外,河西制藥廠研發的一批以張掖道地藥材為主原料的特色產品,如“安爾眠膠囊”、“婦女養血丸”等,得到迅速開發,占領新興市場,也將帶動原料中藥材需求量持續增加。
藥材生產仍以農戶分散種植加工為主,所需種子種苗,大部分都是農民自繁自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緩慢,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比例較低,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推廣普及受限,尚未形成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經營模式,品牌和產品的覆蓋范圍有限,野生中藥材種質資源馴化栽培和試驗示范相對滯后。
藥材無包裝、簡包裝、大包裝上市現象較為普遍,影響產品銷售,包裝規格、產地標志、品牌標識、儲運設施等缺乏統一規范的技術標準,在產地土壤環境測評、肥料農藥等投入品管理、產后加工處理技術等關鍵環節缺少從種到收全程監管,與市場和消費者有效對接的質量追溯體系還沒有全面覆蓋。
張掖市專門從事中藥材產品加工、分級包裝、貯藏的企業數量少,且多數企業從事處于產業鏈上游、科技含量較低的中藥飲片初級加工階段,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競爭力。中藥材貯藏量少且期限短,基本上以統貨出售,電商產業經營手段比較簡單,經營主體“低、小、散”現象比較突出。
引領帶動產業發展能力弱,特別是從事中藥材研發的技術人員少、力量薄弱,企業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化開發面臨巨大技術和人才壓力。
建設優質種苗繁供體系,大力扶持集中制種、育苗,增強種子集中繁育和種苗集約化生產能力,提升種子、種苗標準化生產水平。在民樂縣建設穩定的種子、種苗繁育基地。依托中藥材龍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協會等,加強與科研單位合作,加快新優品種技術推廣,提高種子、種苗質量。強化科研投入,加大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開發工作。
穩定大宗中藥材種植規模,擴大規范化種植比例,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擴大保險覆蓋的范圍和品種,增加藥農種植收益。大力發展市場緊俏和資源稀缺品種,保障市場供給,平抑藥價,保護野生資源。分區域分品種集中連片創建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提高標準化種植水平,改善藥材品質。立足資源優勢,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有關部門支持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相關項目資金。不斷完善支持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指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提升中藥材飲片、顆粒、中藥精油加工提取及中藥材精深加工能力,推動中醫藥產業轉型升級。
要加強中藥材產業鏈監管執法,限制化學肥料、農藥等投入品用量和頻度,禁止高毒農藥和各類激素,引導生產源頭的規范化種植。在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中,依托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全面組織落實標準化操作管理規程(SOP),建立健全生產全程檔案登記,推進大宗藥材質量管理制度化建設,全面提升中藥材質量安全水平。規范各種藥材包裝及品牌標識,建立企業誠信與藥材質量查詢信息平臺,逐步推進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加大招商力度,支持通過GMP認證的中藥材飲片加工企業升級改造,擴大生產規模,提高自動化生產水平,形成加工企業集群,全面提升中藥材加工轉化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傳統加工向現代化加工的轉變;鼓勵企業實施科技創新,支持企業創新加工技術和產品類型,增強標準化加工能力,提升加工增值水平。依托已建成的中藥材產業創業創新孵化園——西部藥都,加快建設集中醫藥初級加工、倉儲、運輸、交易、配送、會展和信息服務功能的西部地區最大的中藥材加工交易集散市場、中醫藥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切實滿足中藥材加工制造及健康服務業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