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秀,陳 玲,栗錦遷,趙洪剛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2.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針灸科,天津 300120)
栗錦遷教授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從醫50余載,臨床經驗豐富,醫術精湛,善用經方,重視痰飲理論、關注脾胃升降、崇尚益氣溫陽、不忘活血化瘀,對舌診、脈診頗有見解[1]。筆者有幸跟隨栗教授學習,臨證微觀,無不慨嘆其辨證之準,處方之精,療效之妙,現分享栗教授治療黑苔案例1則。
患者女性,57歲,2019年9月18日首診。主因舌苔發黑3 d至栗教授門診診治,刻診:患者面容焦急,舌苔發黑,自訴頸肩背部疼痛且發涼,咽喉部堵塞感,如有異物吐咽不爽,納寐可,小便可,大便稀每日3~4次。舌紅苔黑潤,脈左沉滑,右寸滑關尺弱,既往體健。栗教授診斷為“梅核氣”,辨證為氣郁痰阻,中焦寒飲。治以溫陽化飲,行氣解郁。處方苓桂術甘湯合半夏厚樸湯加減。具體用藥:茯苓30 g,桂枝20 g,麩炒白術20 g,炙甘草20 g,清半夏15 g,姜厚樸20 g,紫蘇梗15 g,北柴胡15 g,醋香附15 g,麩炒枳殼15 g,赤芍20 g,片姜黃20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
2019年9月25日復診。患者訴諸癥悉除,觀其舌脈,舌紅苔薄黃,水潤,脈滑無力。原方加黨參30 g,川芎15 g。煎服法同前。繼服7劑,經電話回訪得知患者已痊愈。
苓桂術甘湯是栗教授常用經方之一,乃張仲景辨治痰飲病,以溫藥和之的具體應用。栗教授應用此方的辨證要點包括:1)因飲停中焦而致眩暈、氣上沖胸、形寒肢冷、大便稀溏等癥。2)但見后背掌大寒涼者。3)舌淡嫩而潤或水滑[2]。
黑苔,《傷寒舌鑒》云:“傷寒五七日,舌見黑苔,最為危候。”意思是臨床出現黑苔者往往病情危篤,危及生命。杜清碧云:“若見舌胎如黑漆之光者,十無一生。”[3]關于其病機,古人以寒熱兩極居多且典型。《傷寒舌鑒》曰:“舌見黃苔,胃熱之極……遲則恐變黑”[4]。亦有《醫門棒喝》中云黑苔可由痰濕、陽虛、陰虛所致。現代醫家不斷豐富發展,提出黑苔可由中焦虛弱、脾虛濕滯、胃陰受損、痰濕阻滯等發生[5-8]。
栗教授認為黑苔在臨床中確為少見,大多情況下病情較重,但有的亦并無大礙,醫者須心中自明,謹守病機,辨證論治。栗教授辨治黑苔時十分注重舌診,強調黑苔應首先排除因吸煙染黑或食有色之物苔染的情況。次辨其來源,若由白苔或灰苔發展而來多為寒,由黃苔發展而來多為熱。然臨床所見多已是黑苔,如何知其來源?栗教授指出可根據病程判斷,一般情況下黑苔久者為寒凝,短者為熱盛,但不可拘泥,還應結合舌色、舌形、舌苔及其他證候綜合分析。再辨黑苔之色澤與干濕、黏膩、厚薄的不同,若淡黑而潤者為寒濕內阻;灰黑而干者為熱熾傷津;黑灰而滑膩者為痰濁郁結;焦黑而燥裂,甚則起芒刺者,為熱入營血,熱極津枯;黑苔薄如漆色者為中焦陰寒;黑苔黃邊而厚膩者為濕熱內蘊;黑苔白邊而水滑者為陽虛寒飲。另有白苔中滿生干黑芒刺者,栗教授強調必要時可以手觸之,感知其潤燥、糙膩程度,辨其寒熱虛實,若濕潤不礙手,揩之即凈者為真寒假熱;若干燥粗糙,揩之不去且刺手者為熱極,臟腑經脈皆熱也。最后,栗教授強調辨黑苔當與望舌色、舌體及舌下絡脈相參佐,若舌瘦小或紅絳為熱盛;舌暗紫或紫黑為寒邪化熱或營熱內盛或素有瘀血;舌淡嫩或胖大兼有齒痕為脾陽不振或寒濕內停;舌下絡脈紫暗迂曲或增粗為內有瘀血。
治療時,寒盛者當以溫陽散寒為主,痰飲內停可與苓桂術甘湯加減,熱盛者當以清熱解毒為主,痰濕阻滯可與黃連溫膽湯加減,陰津損傷可與白虎加人參湯加減,熱入營血可與犀角地黃湯加減。
此患者以“舌苔發黑3 d”為主訴,苔黑而潤,脈滑右關弱,大便稀溏,每日3~4次,此為脾陽不足,中焦水飲,陽不溫煦,氣不固攝,水濕滲泄而下所致;自覺后背寒涼與《金匱要略》訴“心下有留飲,背寒冷如掌大”相同,當為中陽虛衰,寒飲停滯之病;痰與氣結,交閉互搏,阻于咽喉,發為梅核氣。至此,中焦陽氣不足,寒飲內生為本,痰氣搏結,肝氣不舒為標。治以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以治本;半夏厚樸湯散痰凝氣郁以治標,配伍柴胡、香附、枳殼疏肝解郁、理氣寬中;因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后”,故柴胡引藥入經,此乃栗教授對咽喉部疾患診治心得;片姜黃善治肩臂疼痛,赤芍化瘀止痛,此患雖無明顯血瘀之證,但痰濁內蘊易致氣血運行受阻,故血行不暢、痰飲停留聚于肩背部而痛處固定;如此標本兼治,效如桴鼓。
2診酌加川芎活血行氣,以增強理氣祛瘀之功;黨參健脾益氣,因脈滑無力寓有氣虛之意,故以四君子湯建運中焦,杜絕生痰之源,祛邪而不傷正。
栗教授重視痰飲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病理變化,強調抓病機,明因果,審證求本,治療痰飲宜益氣溫陽,斡旋中焦,使氣順則痰消,陽足則飲化,同時不忘配伍活血化瘀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