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西增
(石家莊市藁城區種子產業總公司 河北 石家莊 052160)
大豆是豆科作物,具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種地養地生態效益顯著。大豆成熟后,秸稈少、落葉多,養分歸還率高,有培肥地力的作用。了解并掌握河北省大豆的產業現狀、存在問題、技術需求以及高產創建主攻方向,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基本情況。河北省是黃淮海地區大豆主產省份,各市均有種植,其中夏大豆占80%,主要分布在冀中南區域;春大豆占20%,主要分布在冀北區域。2018年大豆種植面積131.4 萬畝,在全國排第14 位;平均單產達到162 千克/畝,總產21.23 萬噸;規模農場平均畝產215 千克。
1.2 主要優勢
1.2.1 消費需求旺盛,發展空間大。河北地處環京津都市圈,區域內居民歷來有喜食豆腐、豆漿和豆腐腦等豆制品的習慣,巨大的消費需求,為河北省發展大豆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區域內有河北豆豆集團、北京老才臣食品有限公司、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豆制品加工企業,對大豆需求旺盛,年消費蛋白加工及食用大豆100 多萬噸,榨油用大豆300 多萬噸。
1.2.2 生態優勢明顯,大豆品質優良。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光熱資源充足,具有生產優質大豆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優勢,為我國的“雙高”優質大豆產區。生產的大豆蛋白質含量(>42%)高于東北大豆(39%)和進口大豆( 38% )含量,油分含量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豆制品加工行業和榨油企業理想的原料。
1.2.3 研發力量較強,育種水平領先。河北省大豆優質高產育種研究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并以品種為載體進行了相關配套技術研究。先后育成了以冀豆12 為代表的高蛋白系列大豆品種(蛋白含量>45%),以冀豆17 為代表的高油大豆系列品種(含油量>23%),以國內外第一個高蛋白無腥大豆五星4 號為代表的無豆腥味系列品種。
1.3 發展潛力
1.3.1 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近年來,國家大力壓減高耗低效農作物種植面積,而且隨著新一輪地下水壓采任務的落實,大豆作為替代高耗水糧食作物的抗旱節水作物,種植面積增長空間大,特別是太行山、燕山的淺山丘陵及平原區尤為明顯。以石家莊市藁城區為例,2017 年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遙感監測大豆種植面積25.7 萬畝,2018 年達到了30 萬畝。
1.3.2 健康消費需求拓展銷售空間。每100 克大豆含蛋白質40 克左右,是小麥的3.6 倍、玉米的4.2 倍、大米的5 倍,是牛肉的2 倍、豬肉的3 倍,素有“田中之肉、營養之王”的美譽。大豆還含有異黃酮、卵磷脂、皂苷、可溶性纖維等,具保健功能,增加大豆消費有利于改善我國居民食物營養結構。
1.3.3 種植大豆生態效益明顯。大豆具有固氮作用,可以減少化肥的施用量,一般每畝可節省8~10 千克化肥。同時大豆抗旱能力較強,比種植玉米每畝可節水450 方。大豆與玉米輪作,玉米每畝增產50~60千克,而且對病蟲草害防控有調節作用,具有“減肥增收”的生態效益。
1.3.4 大豆生產順應農業機械化生產方式。目前,隨著土地流轉步伐的加快、農民合作組織的興起,作物生產正在由原來的小規模零散種植朝著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為大豆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1 良種供應體系不健全,優質專用品種覆蓋率低。多年來河北省從事大豆種子繁育和銷售的企業少且經營量小。經營量較大的廊坊綠九州種子公司、河北華豐種業,年經營規模也僅100 多萬千克,遠不能滿足市場對良種的需求,影響了河北省優質大豆品種的推廣面積。
2.2 組織化和社會化程度低,種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歷史上,河北省大豆以小農戶種植為主,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度低,社會化服務跟不上,導致大豆種植分散,不成規模,良種良法不配套,管理粗放。優質專用品種專種專管專收沒有形成機制,影響優質大豆品牌優勢的發揮。
2.3 豆制品加工零散,附加值開發不充分。河北省大部分大豆是以原產品的形式外銷京津市場,從事大豆深加工的企業除高碑店豆豆集團等少數幾家外,一般是加工花生油的企業兼顧加工大豆,生產豆油、豆粕;大部分是小作坊生產豆腐、腐竹、豆腐絲等初級豆制品,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市場競爭能力不強,而且存在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2.4 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產業鏈脫節現象較重。河北省大豆科研—良種供應—生產應用—商品銷售各環節銜接不緊密,盡管河北省生產的大豆蛋白含量較高,但沒做到按品種區域化種植、模式化管理、訂單化回收,混種混收現象嚴重,致使商品大豆指標不穩定,加工企業不愿收購。
3.1 主攻方向。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升大豆產業競爭力為核心,充分挖掘大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緊緊圍繞大豆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全產業鏈技術研發和應用,以“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高產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和“大豆高產創建”為載體,全力打造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為保障大豆安全供給提供科技支撐。
3.2 總體目標。引進、篩選、培育優質、高產、多抗大豆新品種,以適應全省不同生態區、不同用途的需要。集成與示范大豆高產綠色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培育省內大豆生產專業化服務組織。培育種業、大宗原糧、高端精品糧等不同層次冀豆品牌產品,加強產后服務,提升河北省大豆產業發展競爭力。
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牽頭組建河北大豆生產技術創新團隊,提出崗位專家和綜合實驗推廣站設置方案。
4.1 高產綠色全程機械化大豆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
4.1.1 適于大豆綠色生產的大豆新品種篩選。重點篩選高產、高蛋白、高油、特用、耐密植、抗倒伏、耐病蟲害、水肥高效利用、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大豆新品種。
4.1.2 適于大豆綠色生產的關鍵技術研發。重點研究、優化省內不同地區的平衡施肥及根瘤菌施用等高效施肥技術、“一噴多防”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高效低毒農藥篩選。
4.1.3 適于大豆全程機械化生產的農機具選型與優化。重點篩選、優化大豆免耕播種機械;改進集成大豆田采收獲裝備;建成省內具有一定規模的大豆生產機械服務組織。
4.1.4 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示范與應用。重點集成品種、機械、播種技術、施肥技術、植保技術、收獲技術,形成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高產大豆生產技術模式。
4.2 創建大豆高產樣板田
4.2.1 在調研分析基礎上,找出高產創建亟待解決的癥結所在。
4.2.2 在河北大豆優勢產區開展“個、十、百、千、萬”大豆高產創建,對優質品種和優良技術進行集中展示。
4.2.3 產后服務與品牌培樹。培育河北省品牌化大豆種業公司;搭建大豆產業信息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培育綠色有機精品大豆品牌,推向京津等省內外高端市場;組織企業與科研單位進行加工技術研發和成果對接,開發和改進高附加值豆制品加工技術。如高活性大豆異黃酮微生物轉化技術、益生菌及豆制品發酵技術研發應用。
4.2.4 產業經濟與政策。圍繞大豆產業發展和政策要求,掌握國內外大豆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開展全省大豆產業比較優勢、發展定位、產業成本收益研究。開展經濟評價、市場調研和市場分析,提出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技術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