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清
(紹興永樂紡織機械有限公司,浙江 紹興 312065)
當下,紡織企業機械化生產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和創新,延用以往的管理制度已經呈現出顯著的滯后性特征,干擾和阻礙著紡織企業進一步發展。這需要紡織企業及時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紡織企業應當結合生產特點及實際問題,重新劃分和規劃管理內容,最終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創新意識不足的特點在很多紡織企業中都很常見,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創新主要體現在發明創造上,也就是說,紡織業機械生產方式一直沒有很大的改變。雖然在產品研發和工藝改造等方面有細微的調整,但也只是模仿,并不是創造和創新。調查顯示,在所有紡織企業中,擁有自身專利的不少,但是專利屬性大多沒有在發明創造類別中,這充分說明了在當下紡織業中創新意識是相當匱乏的,必然導致紡織機械產品越來越同質化,進而增加了經營管理的難度[1]。創新意識的缺乏還導致我國自產的紡織機械產品稀缺,仿造西方紡織機械產品及其零件的現象更為多見。
我國紡織機械產品的穩定性、紡織機器質量與西方國家有著較大差距,不能滿足較多人的要求,不利于紡織企業盈利。調查顯示,對紡織機器不滿意的人占絕大多數,不滿意大多集中在穩定性方面,可見國內紡織機械產品穩定性還有較大上升空間。
紡織機械行業產業分布較為分散也是造成紡織機械產品同質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下,仿造風盛行,再加上嚴酷的競爭環境,使得這類問題更為嚴重,不僅不利于紡織機械企業盈利,且會因為資金的缺乏而易產生生存危機,不利于企業在行業中脫穎而出。
近年來,人們對紡織產品的質量和要求都在提升,且有越來越嚴格的趨勢,這使得紡織機械生產工藝在不斷復雜化,也造成了機械生產過程中工藝多的現象,加上供應量多、環境保護目標限制,更加大了企業管理的難度,連續化的大量生產很難保證工藝流程有序、和諧。
很多紡織機械工廠的工作大多由工人完成。工人的負擔是沉重的,工人的密集性、聚集性都增加了紡織機械生產企業管理的難度,因而加重了企業管理的復雜性。
紡織機由很多個零件組成,結構復雜、組裝繁瑣,再加上零件加工周期不同,使得短時間內生產一套紡織機的任務很難達成,必然會造成生產周期過長。
紡織機械生產企業管理的基礎工作很重要,很多紡織企業都很重視,尤其是基礎工作中的設備維護、生產技術和工藝管理3個部分。設備維護工作包括日常檢修,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記錄、上報和解決,確保各種設施正常運行。生產技術工作主要包括生產經驗的整合、運用和創新實踐,為提高生產力做準備。工藝管理主要涉及車間視察,并對車間的工藝生產流程做到全方位把控等。
紡織企業大多在生產規模、生產水平、工藝技術、人員規模、車間環境等條件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管理組織機構會不同,需要紡織企業結合實際,選定適合自身發展的組織與管理機構。
生產準備階段的管理包含多項內容,如根據生產目標做統籌計劃,合理匯總生產階段中所需要零件的種類、數量,或者是依據產品要求合理設計紡織機并明確相關工藝,還包括依據企業實力去合理布局人力資源、設施、資金等多項內容的使用。其中,要特別對所需零件進行合理配置,切實把控零件數量與生產時間,為企業生產開源節流。
基本生產過程管理的目標多樣,總結為4點。
(1)確保生產車間正產正常、有序運行,減少機器重啟帶來的損耗,為企業節省材料及成本。
(2)確保工廠協調性,主要涉及前后工序對準和細節調度。
(3)維持企業運轉平衡,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安排每天的生產任務,并對工作進度進行范圍管理,確保工廠運作效率保持在穩定水平內,確保在規定周期內完成生產任務。
(4)維護工廠、員工之間的良好秩序,要定期視察車間生產流程,確保使用的生產工藝符合生產規定,還要對工廠設施進行排查,發現問題及時止損,確保設備及機器的正常運轉。還要加大工廠職工的培訓力度,確保工人持證上崗,并為工廠職工和生產工藝要求調節好車間各區域溫度、濕度,確保產品質量。在職工群體中落實責任制,達到加強管理水平目的。
零部件管理的內容較為瑣碎,對滿足紡織生產需求、外觀及性能符合質量要求的零部件生產進行科學控制,明確數量及質量,盡可能在節省企業工人成本的基礎上將剩余零部件保存好,在恒溫環境中放置,確保零部件質量、使用壽命不受影響。還要對零部件做好分類,便于日后尋找和實際應用,記錄零部件使用情況及所剩數量,對于數量偏少的零部件要及時購買,防止延誤生產周期。
技術是紡織企業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更是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條件,紡織企業的技術管理應得到重視,具體工作包括對市場技術發展、市場產品需求、市場未來前景等進行探查,確保生產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并及時引進先進設備和工藝,定期檢修并積極維護,延長使用壽命。此外,要對生命周期進行國際標準化(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管理,定期查驗計量工具精密度,積極聘用相關人才,以此來提高生產力[2]。對企業員工還要定期進行技術培訓,使得工廠職工可以掌握基本技術并能牢牢掌握先進技術,確保工廠生產。
設備管理包括設備運行狀況監測,并對設備的采購及使用做到嚴格檢驗,合格后才能投入生產。還要對資金運行進行科學管理,將每一項資金支出做到明細清晰。對于大型機械設施的維修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大型整修,通常周期在2~3年,需要將所有組成零部件進行拆卸、清洗、檢查、替換;小型修理周期一般在2~3個月,對比較容易出現問題的零部件進行拆卸,并完成修復或替換工作,使得設備可繼續運行。設備管理直接關系到生產效率及生產周期,定期檢修是必要的,也需預留出維修費用,并一一做好記錄[3]。
工藝管理有4項內容。
(1)生產工藝設計,原材料配置、工序繁瑣程度、工序性能等。
(2)新工藝要應用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在全面投入使用之前,要先進行試生產,將工藝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呈現的數據進行記錄并上呈領導,獲得批準后再進行新工藝的全面投入使用,并細分責任,加強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嚴謹性,確保生產進度有序推進。
(3)新產品研發工藝設計,在原材料、產品結構上進行篩選和調整,并致力于深度加工和加工誤差減少的研究中,最終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產生顯著效益。
(4)設施更替,主要是淘汰舊設備、替換新設備,涉及新設備購買數量及效率水平等級,主要受預算資金、購買計劃影響,需要事先進行分析和研究,選擇設備、購買設備,并對購買來的設備進行試運行,運行無誤再投入生產[4]。
空調管理內容相對簡單,主要是利用空調的屬性進行溫度、濕度、濾塵等方面的調控,輔助生產,需要定期進行維護和檢修。
紡織業在我國占據著重要地位,伴隨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大跨度發展,紡織生產企業管理技術也需要進行調整和更新,順應社會發展潮流、滿足大眾需求。當前紡織業在企業管理技術上存在一定問題,但只要認清問題實質并制定和實施相關策略,還是能夠很快進行轉型和升級的,只有這樣,紡織業才能實現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