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如,蘇 悅,王依樂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在我國現代服裝領域,傳統的漢文化服飾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隨著“漢服運動”的發展,漢元素越來越被中國人所接受甚至喜愛。在服裝快時尚的迅速發展下,物質流的產物使人們的審美逐漸疲乏,這也促進了人們對漢元素文化的接受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市場前景,將這些文化元素重組并自由地運用到現代服裝當中,可使其文化符號更深刻地出現在市場和大眾視野中[1]。
傳統漢服的款式形制多樣,隨著朝代的更替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漢服的款式變化頗多,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寬松性和裝飾性。傳統漢服款式主要有直裾、袍衫、曲裾、襦裙、深衣等。文化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當時人們的服裝風格。尤其是孔子的“儒家文化”,含蓄、自尊、不愛張揚也滲透在款式當中。早期,漢服款式肥大,袖肥以平裁為主。中式服裝以對稱為主要形式美感,男性上下連屬的袍更能體現穿著者身份的富貴;而女性則以長裙、短襦為主。這些元素的分解與現在服裝的融合更要考慮其便利性,才能充分體現漢服元素的靈活運用。
漢服以黃、黑、白、青4種顏色為主。春秋戰國時期,漢服服飾充滿神秘感,到了秦漢時期,逐漸端莊雅致,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的風格逐漸向清新雅致轉變,到了隋唐盛世,受到時代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顯得更加華麗大氣,唐之后的宋朝又與魏晉時期相似,趨向于樸素無華的風格,而在此之后,處于變革時期的明朝,服飾卻又顯得更加精致。
以農耕為主的生活方式,建立在社會耕織的基礎上,當時的人們更追求精神文明,自古以來中華兒女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大家的影響,在漢服上也有很重要的體現,服裝不顯露人體曲線,追求端莊、優雅,在服裝的面料上多采用絲綢或者棉麻等天然纖維。到了現代,制作漢服的面料也借鑒了相似的材料,如苧麻、大麻等天然纖維,就是利用了古代漢服柔軟且薄的特性[2]。
構建一個完整的漢元素體系是當前行業發展的首要目標。個人或者一個企業的力量很難完善,因此,構建一個以商業聯盟為基礎的漢元素體系,首要的就是將服飾設計研究人才作為溝通紐帶,并不斷擴大這一團體,在有效的時間內總結出優秀的服裝體系方案,后續聯合相應的漢元素服裝團體或商家進行產品的制作和推廣,在企業運營的同時不斷完善體系。
漢元素服裝的行業特色使得該行業人才匱乏,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服裝的版式設計過程中。企業的發展與企業的優秀人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漢服產業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就在于人才的培養。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引進先進設備的同時,要不斷宣傳和加強傳統服飾文化的交流、吸收專業的人才,減少因人才儲備不足對行業發展形成的阻礙[3]。
在現代服裝銷售市場,漢元素服飾相對比較孤立,沒有其他服裝類型行業的戰略聯盟,這局限了漢元素在現代服裝市場中的發展,所以形成一個區域或者企業之間的聯合合作以增強互動對漢元素服裝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漢元素在現代服裝當中發展的弊端多局限于電子商務和線上合作交流,很少著力于實體、線下的實施,這必然會增加物流、線上運營商的支出。傳統服裝的生產需要先進成熟的設備,而跨區域合作對漢元素的運用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過于獨立、傳統、單一的生產模式必然會被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所淘汰,為了更好地促進漢元素服飾在市場的長久發展,必然要加強同行的交流,加強跨區域的聯合互動[4]。
在漢服元素服裝的設計中,更多的是表達對漢文化的寄托和情感,將這些元素分解重組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中。相信帶有傳統漢元素的服飾是會被時尚領域甚至文化領域所接納的,人們也期待這些傳統元素能夠走出自身的局限,走向更寬廣的發展道路,并且能在現代服裝行業占有一席之地,取其精華,讓漢元素在服裝行業更好地發揮優勢,拓展全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