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織錦,其意為土家打花。土家語把花叫“卡普”??楀\、打花,土家語叫“卡普拓”,后因這種織錦多用于做被面,土家語把被子叫“西蘭”,這種用土家織錦做成的被面便叫“西蘭卡普”,即“土花鋪蓋”。由于“土花鋪蓋”是土家織錦中最典型的用品,也為了方便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西蘭卡普”慢慢也就成了土家織錦的代名詞。湘西土家織錦是土家族人聰慧的象征,廣泛用于被面、床罩、窗簾、桌布、椅墊、包袱、藝術壁掛、錦袋等,色彩對比強烈,圖案樸素而夸張,寫實與抽象結合,極富生活氣息。其圖案有以土家歷史為題材的,如四鳳抬印、土王五顆印之類;有以生活風習為題材的,如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福祿壽喜、鯉躍龍門、五子登科、鴛鴦戲水、野鹿含梅、老鼠娶親等;也有以動物植物為題材的,如猴兒花、虎頭花、貓腳跡花、狗牙齒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紅等。
湘西土家織錦已經成為湘西土家族文化的厚重載體。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就像其他傳統工藝一樣陷入生存危機。根據龍山縣政府官網WWW.XXLS.GOV.CN公布的數據,湘西土家織錦的主要流布區——湘西自治州龍山縣從事織造的人越來越少,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目前縣內從事織花的有162人,其中專事織花的45人,占28%,兼事織花的116人,占72%??h內1 226人織花人群中有658人外出打工,占54%;其中從事織錦織造的少,改做他行的多。在658人中僅有53人專門從事織造,僅占8%,均外流到湖北來鳳、恩施、武漢、長陽、重慶酉陽、秀山、深圳、張家界等地從事織造工作。目前,從事織花的土家族婦女年齡均在30歲以上,20歲以下的土家少女基本不會織花。因此,如何走出困境,傳承、發揚湘西土家族織錦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歷史性難題。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之《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由田明、張心平、田大年、黃青松編寫,它從傳承和保護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的角度,全面介紹了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工藝特點、人文內涵等,并提出了傳承和保護建議。該書系統展示了湘西土家族織錦藝術的獨特魅力和重大歷史價值,是研究湘西文化的重要窗口。全書共有8章。第一章是土家族織錦技藝流布區域,介紹了土家族織錦技藝流布的地區和當地的生態環境;第二章是土家織錦的歷史淵源,介紹了湘西土家先民從原始紡織物到圈布、賨布、蘭干細布、斑布、溪峒布、土錦,并最終演變為土家織錦的艱辛歷程;第三章是土家織錦工藝,全面介紹了土家織錦原料、染料、織機、織造技藝等;第四章是土家織錦傳統紋樣構成及色彩,主要介紹了土家織錦的構成藝術和色彩特點;第五章是土家織錦的經典圖紋的人文內涵,主要介紹了“臺臺花”和“扎土蓋”這2種經典圖紋背后的厚重文化基因;第六章是土家織錦技藝的傳承,主要介紹龍山、永順、保靖等地土家織錦技藝大師和主要傳承譜系;第七章是土家織錦的社會特征和現代價值取向,主要介紹土家織錦的原生性、代表性、人文性等社會特征和文化藝術價值、民族民俗價值、傳承利用價值等現代價值取向;第八章是土家織錦技藝的發展,主要介紹土家織錦的瀕危狀況和織錦技藝的保護。全書圖文并茂,用生動的案例和科學的數據統計,對湘西土家族織錦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一書指出,湘西土家織錦傳承著濃厚的民俗特點,影響著土家人們的生活、生產及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它體現著一種人文精神,不僅只是一種生活用品和文化的載體和符號,更是生命的徜徉,是物與人的統一,顯露著不同時代的文化積淀,對傳承和展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對于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的保護,該書強調,要對坊間留存的改革開放前的土家織錦實物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對具有一定價值的實物進行登記,對具有代表性的實物,可以以適當價格購買并收藏。同時,要加大對湘西土家織錦傳承人的保護,積極培養傳承人,并在管理、稅費等方面給予積極的優惠政策。
順著該書提供的思路,筆者認為如何傳承和保護湘西土家織錦藝術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土家族織錦研究、保護平臺是整合現有資源,凝聚工作合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發揮政府、高校、民間機構、企業等各方面力量,組建專門的湘西土家織錦研究中心、實物陳列館等研究、保護組織,集聚一批熱愛湘西土家織錦、愿意投身湘西土家織錦保護和傳承事業的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湘西土家織錦的深刻歷史文化內涵和價值,全面展示湘西土家織錦的魅力。具體而言,政府要撥付專項資金,出臺專項扶持政策;高校要加大學術、研究、人才等支持力度,通過課題申報、專業論壇、調查研究、學術沙龍等各項手段,在湘西織錦領域多出臺具體成果;民間機構要號召湘西織錦工業技能人才積極投身平臺建設,同時組織土家織錦捐贈公益活動等,為平臺收集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土家織錦藝術精品;土家織錦企業要為平臺建設提供實踐基地,促進平臺研發最新成果的轉化。
傳統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式的銷售觀已經嚴重不適用市場經濟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要把“酒香”傳到每個角落,通過“酒香”刺激消費者來“買酒”。湘西土家織錦雖然具有巨大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但是其尚處于“養在深山人未識”的階段,覆蓋地域較小,受眾多以土家少數民族人群為主,沒有得到大范圍推廣。因此,必須要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新聞媒體,以及微博、微信、QQ等新興自媒體,甚至可以發揮網紅等民間力量,進行全方位宣傳。要通過各種渠道的宣傳,讓大眾認識到湘西土家織錦的美,接受土家織錦的風格,最好能夠在社會上形成“湘西土家織錦熱”。要通過宣傳讓更多的消費者認同土家織錦,進而達到擴展市場的目的。
湘西土家織錦廣泛應用于當地土家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傳統節日活動、結婚用品,以及日常用品,如桌布、椅墊、被褥等,但其民族特色的鮮明性與現代服裝等產品的流行趨勢仍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不加創新,機械式地將土家織錦元素運用在產品設計中,很難在市場上打開銷路。有學者在研究土家織錦運用到服裝中時發現,土家織錦服飾造型比較寬松,雖然舒適度較高,但不能完美的體現身體特點及曲線美;且圖案紋樣的運用大多集中在服飾的邊緣位置,如領口、袖口、腰部、裙邊或褲腿等處,使服裝造型過于呆板老套,缺少新意。其建議,借鑒唐朝及日本比較盛行的寬袖,再配以高腰風格,從服裝外形的變化上做設計,就能既充分展示土家織錦的美,又不至于重復單調和死板。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很小的方面。土家織錦要想從雞窩飛上枝頭成鳳凰,必須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要在充分保留土家織錦原有的特色和優點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全國其他地區甚至其他國家不同紡織藝術精華,同時,努力挖掘土家織錦的藝術和工藝特色,結合現代的工藝產品重新組合土家織錦中的元素,從而創造出既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又富有現代視覺語言特征的產品。如傳承人黎承菊已經將土家織錦與皮革相結合,根據客戶的要求定制產品,廣泛應用于服裝、皮鞋、圍巾、抱枕、眼罩等不同產品領域,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追捧。
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職業院校是職業技能傳承發展的的重要平臺。湘西土家織錦要充分發揮中專、技校等職業院校的作用,開設土家織錦專業,大力培育土家織錦藝術傳承人才。也可通過開設土家織錦短期培訓班、織錦興趣班等短期培訓班級或者邀請土家織錦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的專家和工藝大師組織講座,對有興趣從事該領域工作的人員進行入門培訓。要發揮學校文化傳承作用,認真編寫土家織錦教材,形成專業化、規范化的培訓體系。要充分借助當今信息化時代所帶來的便利,擴大學員招收范圍,靈活開展教學。可以嘗試開設網上培訓課程,并采取學分制,在線上培育傳承人才。
傳統藝術要想在市場經濟光芒照耀下免遭“見光死”的厄運,就必須要主動迎向市場,接受市場的評判,并在市場的無情淬煉下實現“涅槃重生”。湘西土家織錦作為傳承千年的中國民俗文化瑰寶,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屹立不倒并不斷進步,充分證明了其內在的價值和生命力。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湘西土家織錦技藝傳承人要有充分的自信,要主動將其推向市場。要通過開發其在民俗文化旅游、居家裝飾、服裝生產等相關行業的潛力,接受消費者的選擇,適時根據市場和消費者反映,修訂融入策略,改進具體工藝。同時,要積極組織營銷隊伍,組織企業和加工戶參加各種形式的交流會及展銷會,開闊眼界,尋找商機,拓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