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道學,李旭成,李言復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廣西地質勘查院,廣西 南寧 530000)
礦區大地構造位于博羅科努早古生代島弧帶,西天山博羅科努Au、Pb、Zn、Cu、Mo異常帶(Ⅵ)、吐拉蘇Au、Ag、Pb、Zn異常集中區(Ⅵ1)-博羅科努金、鉛、鋅(鉬、磷礦)成礦帶或找礦遠景區(Ⅲ7)內。
礦區屬博羅霍洛山地層小區,出露的地層有薊縣系、奧陶系、志留系、石炭系等;位于區域構造線NWW向博羅科努早古生代島弧帶內,蒙馬拉勒等大斷裂,控制著區域巖漿巖以及成礦帶的總體展布。
(1)礦區地層。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下志留統尼勒克河組,主要為火山碎屑巖、碳酸鹽巖、碎屑巖。中部小巖脈、北部小巖體沿下志留統尼勒克河組碳酸鹽巖/碎屑巖層間界面、破碎帶侵位,碳酸鹽巖熱接觸蝕變為大理巖,并在北緣、深部東南緣部位發接觸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巖帶[1]。碳酸鹽巖層位在中部小巖脈與北部小巖體之間,形成矽卡巖凹凸構造,在其上下接觸帶以及頂緣有利成礦部位形成鐵、銅多金屬礦,具有一定的層控性。
(2)礦區構造。區內構造整體上為NEE-近EW向南部平緩倒轉背斜與北部平緩倒轉向斜構造之間的倒轉翼,并被次級的NEE-近EW向寬緩斜歪褶皺構造疊加改造。斷裂對礦區小巖脈(體)以及接觸帶矽卡巖具有明顯控制作用。
(3)礦區巖漿巖。區內侵入巖發育,主要為中深成巖體的交接復合部位北緣中淺成巖脈帶,可劃分中、北部兩個近東西向小巖帶[2]。巖脈巖性主要為二長花崗巖(ηγ2b4),呈巖脈狀侵入碳酸鹽巖/碎屑巖層間滑動破碎帶中,經雙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巖帶,控制著礦體產出形態。表明小巖體有礦體形成密切相關。
(4)礦區圍巖蝕變特征。區內主要有矽卡巖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鉀化、大理巖化、角巖化等蝕變。矽卡巖是鐵銅多金屬礦體的主要賦礦圍巖。
(1)1:20萬區域地球化學特征。區內在1:20萬區域地球化學異常29號CuAuAgAsHg綜合異常、31號CuPbZnAgHg綜合異常、41號CuPbZnAgMoBiCd綜合異常中,這些異常中均發現了鐵銅多金屬、金礦體。區域地球化學元素組合異常對礦區找礦具有指示意義。
(2)1:2.5萬土壤地球化學特征。區內可分為東部以金為主的多元素組合異常區、中北部多元素組合異常區、西南部多元素組合異常區。①東部以金為主的化探多元素組合異常區:發現有5個多元素組合異常。區內以Au元素異常規模最大,異常長700m~900m,寬500m~200m,兩個濃集中心的最高值分別為117和44.3×10-9;Mo最高為105×10-6;Pb最高達599×10-6;Zn含量>1000×10-6;Sb最高10.6×10-6;As為94.4×10-6;Ag為0.6×10-6;Cu為348×10-6;Bi為50×10-6。初步認為此區內具有進一步尋找Au、Pb、Zn、Cu、Mo礦產遠景。②中北部化探多元素組合異常區:以CuMoPbZnAgAsSb為主要組合特征。各元素最高含量:Cu為578×10-6;Zn含量>1000×10-6;Pb含量>1000×10-6的點有三處;Ag含量>5×10-6;Mo含量為19×10-6;As為699×10-6;Sb含量最高位8.8×10-6。主要異常的濃集中心重合,為一套含量高的親硫(銅)元素組合。異常區內多有礦體存在。③西南部化探多元素組合異常區:發現有7處組合異常,為CuAuPbZnAgMoSbBi組合。主要異常位于二長花崗巖內及接觸帶附近。一般異常長度300m~500m,寬100m~200m,各元素最高含量Au為23.8×10-9,Zn為480×10-6,Pb為391×10-6,Mo為10.9×10-6,Cu為54.5×10-6,Bi為22.6×10-6,Ag為1.0×10-6。該組合異常各元素中心基本重合,元素組合特征較好,是進一步尋找AuAgPbZn礦的有利部位。
(3)礦區物探磁異常特征。區內磁異常規模較小,異常強度均不大,KC2、KC3異常為區內主要的礦體所引起的異常。KC2異常:以50nT圈定的異常呈近東西向條帶狀分布,推斷礦區西南部中部巖脈內隱伏接觸帶、大理巖殘留-捕虜體接觸帶含銅、含磁鐵礦的矽卡巖引起。KC3異常:異常由兩個范圍小、強度略高的橢球狀異常組成,△Tmax=2254nT和917nT,△Tmin=-570nT。有4個局部異常,其中KC3-1~2、KC-3對應1、2號鐵、鐵銅礦體,為礦致異常;KC3-4磁異常處于礦區中部鐵銅多金屬礦床M1、M2、M5、M6所構成的異常帶的北東段,與1:5000磁測的NW向低緩磁異常帶交匯部位附近,后者處在礦區東部NW向含金角礫巖帶的北西延伸部位。該異??赡苡呻[伏金、銅多金屬礦引起。
區內共有礦體26個,地表出露礦體9個,其他均處于隱伏狀態。礦體主要產于中部巖脈與北部小巖體之間的大理巖帶上、下接觸帶部位,以及近接觸帶部位外接觸帶斷裂帶、層間破碎-矽卡巖帶、內接觸帶黃鐵絹英巖中。以1號、2號、3號為主礦體,其他單個礦體規模較小,走向長30m~280m,延深30m~400m,厚0.14m~27.39m。礦床中一般上部鐵(銅)礦下部銅多金屬礦。
1號鐵礦體(1Fe):分布在礦區中部100~108-1線一帶,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在剖面上具有膨大縮小、舒緩波狀現象,總體呈NEE-近EW向延伸,傾角一般20°~45°,側伏角約35°。礦體平均品位:TFe49.74%,mFe42.69%。地表出露長280m,傾向延伸150m~400m,側伏延深550m,厚1.10m~27.39m,平均厚度6.57m。礦體礦石類型為磁赤鐵礦石。2號鐵銅礦體(2FeCu):分布于44~48線一帶,呈透鏡狀、脈狀產出,在剖面上具有膨大縮小、分支復合現象。礦體平均品位:TFe54.76%,mFe31.77%,Cu0.51%,磁赤鐵礦礦化連續、品位均勻,Cu礦化不連續,品位不均勻。3號鐵礦體(3 Fe):分布于16線一帶。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剖面上呈楔形尖滅。同時受NEE向F10斷層控制,礦體走向NEE~近EW向,傾向NE,走向延伸50m,傾向延深70m,厚1.51m~7.22m。礦體埋藏深度0m~45m。礦石類型以矽卡巖型赤鐵礦石為主。礦體平均品位:TFe34.75%,mFe14.50%。
(1)巖漿巖與成礦關系。巖基南緣Zn、Pb、Ag等元素值顯示很高,附近有Au、Ag、Pb、Zn、Sb、Bi、Sn、As等異常。巖基北緣外接觸帶巖脈、小巖株接觸帶部位,分布有Au、Ag、Pb、Zn、Cu、Mo、Sb、Bi、Sn等的多元素組合異常;原生暈測量發現在巖體接觸帶部位成礦元素異常沿接觸帶分布,認為第一、二侵入期的二長花崗巖是本區鐵銅多金屬礦成礦母巖。
(2)構造與成礦關系。①成礦前斷裂。本區NEE、NWW向斷裂分別控制了中部小巖脈和北部小巖體的形成;而NNE向斷裂與上述斷裂的復合,則是控制著巖體的側伏通道,以及深部巖漿期后成礦熱液上升運移的主要路徑和礦體的側伏趨勢。中部鐵銅多金屬礦體及部分銅多金屬礦體受NEE-近EW向斷裂-疊加接觸帶,以及層間滑動破碎帶控制,部分銅多金屬礦體則受NWW-近EW向斷裂-疊加接觸帶控制;東部含金角礫巖則明顯受NNW、NW向斷裂控制。②接觸帶構造。礦區鐵銅礦體,基本沿著NEE-近EW向延伸的大理巖與巖體的接觸帶構造分布;礦體厚大部位,分布在剖面上巖體凹部與大理巖凸部接觸帶上或陡緩變化部位,在平面上受NWW、NEE向斷裂構造控制所形成的巖體與大理巖凸凹相間部位。
(3)圍巖與成礦關系。本區礦體基本上產于大理巖與二長花崗巖接觸帶及附近部位,礦體由成礦熱液富集在矽卡巖內而形成。大理巖、矽卡巖是本區鐵銅多金屬礦床形成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1)矽卡巖型磁鐵礦。①巖體接觸帶部位石榴石矽卡巖化蝕變帶;②中高磁異常或低緩剩余磁異常;③地表氧化鐵帽。
(2)矽卡巖型銅鉛鋅多金屬礦。①巖體接觸帶部位石榴石、透輝石、陽起石、綠簾石矽卡巖化帶;②可見孔雀石、藍銅礦、褐鐵礦等地表氧化露頭;③Cu、Pb、Zn、Ag、Mo等多元素組合異常;④物探電異常:具有高極化、低-中高阻特征。
(3)角礫巖型金礦。①圍巖條件:華力西期中晚期斑巖-似斑巖體;巖體外邊緣碳酸鹽巖和含炭質、硅化、細粒黃鐵礦化細碎屑巖;碳酸鹽巖-碎屑巖差異明顯的層間滑動破碎帶;②華力西期中晚期NNW張扭性、NEE-近NE向壓扭性斷裂破碎帶等強變形部位碎裂巖-角礫巖帶;NW向剪切破碎帶;③圍巖蝕變:強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蝕變帶;④物探磁異常:正、負磁場梯度帶和磁場體交接帶部位,負磁異常區。
礦區東部外圍以金、銅、鉬為主的多元素組合異常區內初步發現了破碎蝕變巖型或角礫巖型金礦化體。礦區中部西延部位外圍化探多元素組合異常區,成礦地質條件與闊庫確科鐵銅多金屬礦床相似,推斷存在隱伏大理巖帶及大理巖凹凸構造,尋找矽卡巖型鐵銅多金屬礦床的找礦潛力較大。
位于西天山博羅科努Au、Pb、Zn、Cu、Mo異常帶、吐拉蘇Au、Ag、Pb、Zn異常集中區-博羅科努金、鉛、鋅(鉬、磷礦)成礦帶的闊庫確科鐵銅礦區有著較好的找礦前景,礦區存在的以Au為主的A-18元素組合異常和A-19元素組合異常,具有為尋找金礦化體的指示作用。本文通過對礦區地質特征、物化探特征、礦體特征等進行研究,提出該區主要找礦類型為矽卡巖型鐵銅多金屬礦,兼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