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升

楊可欣在新疆阿拉塔格山發現的隕石,成為貴州隕石文化科普館的鎮館之寶
“隕石獵人”是國際上對尋找并收集隕石人群的統稱,貴州女孩楊可欣就是其中一員。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童年時,楊可欣最難忘滿天星斗的夜晚,聽奶奶講關于星星的故事。奶奶說,夏夜星空那一掃而過的彗星,是天上玩野了的小孩,逃離父母的管束,來到了人間。
稍大后,楊可欣才知道,奶奶講的“玩野了的小孩”就是隕石。它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脫離原有運行軌道成碎塊散落到地球上的石體,是與星星最接近的東西。
高中地理課上,老師告訴大家隕石其實“觸手可及”:沿古絲綢之路自東向西,一路上“住”
著數量驚人的“天外來客”——隕石。
2 0 1 2 年,2 2歲的楊可欣大學畢業后,進入一家煤礦設備企業工作。她被派駐到新疆哈密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工作之余和同事一起深入沙漠和戈壁灘“撿”石頭。
新疆就像一個龐大的隕石“富礦”,也因此聚集了成千上萬的隕石愛好者。其實,隕石落在每個地方的概率都差不多,但由于很多隕石含鐵類金屬,掉在山區和森林之中很難被發現,且容易氧化。新疆地域遼闊,又有廣袤的沙漠和戈壁灘,空氣干燥,在這里發現隕石的概率就更大。
楊可欣第一次真正接觸隕石是在一個微信群里。起初,一位石友在群里曬出一張“黑乎乎的石頭”圖片,她沒在意。看完數十條消息,她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塊不起眼的石頭正是隕石。
“每一顆隕石都有故事,它們帶著不同的宇宙密碼來到地球。不同的隕石攜帶著不同的信息,如火星隕石,能反映火星上有沒有水。有的隕石則在墜落后成為地球深處的礦物樣本,由此可以研究地球的秘密。隕石是在太空中歷經多次爆炸和燃燒剩下來的,能夠抵達地球已是萬幸。”一聊起隕石,石友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見面時,石友專門帶上了這塊奇特的石頭。楊可欣被眼前的它深深迷住了,不時用手摸摸,還將臉湊過去,感受它的觸感。
也就是這一年,在這位石友的引薦下,楊可欣加入“獵隕”的隊伍之中,成為國內首位女性隕石獵人。
幾年過去了,在一次“獵隕”科考中,楊可欣已經作為主力,跟其他成員說著尋找隕石的相關注意事項。
沙漠戈壁可不是迪士尼樂園,放眼望去,一片黃色,更別說那撲面而來的熱浪、時常出現的沙塵暴和野獸。比起這些,更大的困難是一些潛在的危險。至今, 楊可欣仍記得2012 年第一次到羅布泊尋找隕石差點走失的經歷。
進入羅布泊腹地,就是進入了無人區,眼前一望無際的沙石讓每一個尋找隕石的人都興奮不已。楊可欣只顧埋頭尋找隕石,沒發現自己已遠離了大部隊。等她覺察時,太陽已落山,茫茫戈壁灘上一片寂靜。楊可欣腦海里浮現出白天看到的風干尸骨,一邊哭一邊在想怎么辦。
分坐在兩輛車的同伴都以為楊可欣在另一輛車上,誰都沒想到她會掉隊。幸運的是,隊友在碰頭時發現楊可欣沒有上車而及時回頭。
經過5 小時的煎熬,楊可欣終于獲救了。看到隊友的那一刻,她緊緊擁抱著同伴泣不成聲。
目前楊可欣找到的最大一塊隕石,是2014 年在新疆阿拉塔格山發現的,隕石重達30 公斤。現在說起來,她還是一臉自豪。
那天,不知走了多少路,人也困了,腿也乏了,水也只剩下最后一口,如再無收獲,就只好打道回府,可誰也不愿這樣空手而歸。就在大伙一臉無望時,楊可欣發現眼前不遠處有一個黑乎乎的東西,直覺認為是隕石。
但很快被同伴們否定了,“這片隕石帶已經被很多人搜尋過,不可能留下這么大一塊。”
其實,這塊大東西絆過他們許多次,但誰也拿不準它是不是隕石。唯有楊可欣堅信自己的判斷,并把這塊石頭帶回來請專家鑒定。事實證明楊可欣是對的。
“這塊石頭不僅大,還有明顯的沖擊熔融特征,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從表面的氧化程度看,這塊隕石已經落在那里超過100年。”聽著鑒定專家的分析,楊可欣非常高興,覺得隕石在外太空飄浮了那么長時間,落在地球被自己發現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尋找隕石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每次去一個隕石散落帶,單程最少500多公里。無人區的生活枯燥無味,有時候一進去就得待上十幾天,沒有網絡,連動物都很難看到,經常不能洗臉,更別說洗澡了。每天,鼻子和耳朵里都是沙子,只能用洗菜的水洗一洗。很多女生吃不了這個苦,楊可欣是迄今在“獵隕”過程中唯一堅持下來的女性。
20世紀70年代起,隕石的價格就與黃金相差無幾。隨后,以每年30%~50%的增幅持續升值。而今,最普通的隕石也可以賣到每克500~600美元。目前,全世界有1萬多名隕石獵人,他們游走于戈壁、荒漠之中,期待著在“獵隕”中一夜暴富。
隕石稀有珍貴,楊可欣雖然癡迷,但更懂得去做一個有良心的隕石獵人。從找到第一塊隕石起,她的心里就有個聲音:越是稀有珍貴,越不能據為己有。
在戈壁灘上尋找隕石,數千里的行程,光車費一項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工資不夠折騰時,楊可欣也舍不得賣掉手中的隕石。解決“錢荒”,楊可欣也有辦法:將在尋找隕石途中“順手牽羊”撿回的玉石,經加工打磨后銷售出去,或是以制作隕石小視頻的方式在線上銷售隕石標本。
楊可欣也要求新入行的隕石獵人“不為所動”。維吾爾族朋友阿布來提就是她在尋找隕石途中結交的一位石友。之前,阿布來提一直撿玉石、蛋白石這類石頭,認識楊可欣后才了解了隕石。在科普隕石時,楊可欣不忘給他補上一課:“有一種東西,比隕石還珍貴,那就是良心。如果找到了稀有品種,一定要捐出來做科考。”
5年時間,楊可欣數百次穿梭于沙漠戈壁,行走10萬多公里,撿到了600多顆隕石,有400多公斤,由一個“仰望星星”的女孩變身為隕石圈內知名的“女獵人”。
“隕石不僅具有收藏價值,在科研方面更是無價之寶。”楊可欣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開店售賣隕石,她心里有一個“瘋狂”的想法:辦一個隕石文化科普館。
2017年1月,楊可欣將“瘋狂”的想法變成了現實,開辦了西南地區首家“隕石文化科普館”。館內陳列著橄欖隕石、土牙隕石等許多種類,還有精美的隕石飾品。展館中央設置了羅布泊隕石散落帶示意沙盤,力求展示最真實的發現場景、地貌環境。
“創辦隕石文化科普館,主要是為了吸引更多天文愛好者和民眾近距離接觸、感受宇宙的奧秘,為全民科普盡一份力。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通過隕石了解太陽系和宇宙的奧秘,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如今,一個“隕石獵人”的稱呼已無法概括楊可欣,就如網友對她的評價一樣:她更像一顆掛在天際的星星,雖然在追“星”,但更像在尋“心”。
(田龍華摘自“博愛雜志”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