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春節是我大學畢業以來,待在家里最久的一次。連媽媽也在我返回廣州的前一個晚上,到我床旁跟我聊天,她說:“是不是再也沒有機會和你待在一起這么久了?”聽完我突然有些感傷,那一刻我感受到她在縮小,她的身軀、氣場,都在漸漸縮小,完全沒有了這些天喊我起床時的那種氣勢。
也因為陪伴的時間夠長,我在家和她聊了很多次天,在客廳一起看了很多場電影。或許你也和我一樣,從苦口婆心地勸父母戴口罩開始,和爸媽在家里完成了許多次難得的交流,你學會了很多治咳嗽的偏方和奇怪的保健方式,父母發現你慢慢長大,不再是那個不知方向的小孩。
因為發現了彼此的這些變化,你們之間的相處竟然前所未有地變得和諧,其中也夾雜著一些莫名的生分,或者說,是客氣。
我在和媽媽的聊天中發覺,有一些聊天的主題,她特別敏感。
第一個是聊錢。
她開始覺得沒有為我掙夠錢,害怕因為她,因為家底不夠厚,而拖了我的后腿。
前陣子她一直在關注一個傳銷型公司,賣保健品,還打算讓我也進些貨,跟著她干。我迅速找各種關系,查了那公司的背景,甚至偷偷去了他們的工廠拍照,然后做了份PPT 來告訴她傳銷和營銷的區別。說到最后,卻是她哭得梨花帶雨,耍脾氣地說:“是啊,媽老了,糊涂了,我不就是想替你掙筆錢嗎?不然我這么折騰圖什么,還不是為了你。”
“為了你”這幾個字重如泰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不只我,全中國的子女都被這幾個字壓著,這種為下一代犧牲的生存方式,使得中國的家庭充滿了巨大的悲情。
所以,錢這事聊不得,聊一回,她就哭一回。
第二個,便是聊我的女朋友。
我一直以為“如果女朋友和媽媽掉進水里,你救誰”這種問題只會是刁蠻幼稚型的女友才會問,萬萬沒想到,到我這兒,卻是那個我一直覺得成熟強大的媽媽問的。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問題的本質不在于答案多么有創意和求生欲,而是誰更加沒有安全感,誰就會問這個問題。
我想也沒想就回答了她:“當然是救你啊,我女朋友會游泳,厲害著呢。”
我感受到了我的媽媽正在失去她的安全感,不論她得到什么答案,都沒辦法填補。所以她對那個未知的、即將加入我的家庭的女生保持著警惕,她擔心這個女生會奪走自己的地位。
每每到了這個時候,我都很希望自己是個女孩,去安慰她永遠是我的寶貝媽媽。可作為男生,我從生理上就沒有辦法和媽媽做出親昵的動作,更說不出那些肉麻的話。或許小時候可以,去表達自己對媽媽的喜愛,甚至說出不想要老婆,只想要媽媽這樣的話。但越長大,那樣的情愫就變得越怪異。反觀我的女友,她能和自己的媽媽親親抱抱,那是讓人羨慕的場景。
世間多見親如姐妹的母女,甚至宛若情侶的父女也常能遇見,但卻鮮少能在母子間看到令人羨慕的溫馨場面。
所以我也不能總聊我的女友,我越是喜歡在她面前提起另一個女人,她就越會覺得,自己正在“失寵”。
我還隱隱感受到,面前這個曾經兇巴巴的女人在變得小心翼翼,從前離得遠沒發現,重新這樣相處,才感受得出來。
她對我說出的話少了些斬釘截鐵,更多地變成了試探。家里的一切大事,她都開始征求我的意見,通常一開始她會對我的決定持反對意見,但最后通常又會采納,漸漸地發展到希望我來直接決定。
本能地不認可我所做的決定是因為年紀,她始終認為我還是個小孩,不足以做出有遠見的決定;后來往往都采納,是因為父親走后,她能依賴的人只剩我,所以只好勉為其難地接受我的意見;再到讓我直接決定,那便是因為我一個又一個決定似乎都是正確的,這側面印證著她那一套正在過時,于是她干脆不再掙扎。
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但我并不是沒有依據。
她前幾年在一個正在建設的商場對面買了個新房子,買的時候樓都還沒建。她眼光不錯,商場建成后成了老家的CBD,住戶們也都搬進去住了,我們整個春節都在那里度過。
但裝修的時候,她在工地遇到不滿意的地方,都是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讓我去和裝修團隊溝通。有時候我在開會,或是在見客,卻不得不聽她的牢騷,去遠程解決這些事情。
有時候我也根本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只能在電話里安撫好她的情緒,再哄著她去跟工地的負責人講清楚需求,我像個在遠方打工的老父親,哄著那個帶著哭腔的女兒勇敢一點。
前些天和朋友聊到了“婆媳關系”。
雖然針對這個世紀難題沒得出什么建設性結論,卻勾起了我對母親這些年來的變化的審視。
我發現她哭的次數變多了,發現她越發地不安了。
我不能確定是不是我生命中那個更年輕漂亮的女生帶給她這些不安,但我真的很想主動向她解釋的是:女朋友是我選的,她給我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可能無法在你面前形象地展現出來,但請你相信我的選擇,千萬不要在和她短暫的相處中挑出她的毛病,然后站到她的對立面去,她從來就不是你的敵人,只是另一個愛我的人而已。
我是媽媽的孩子,和媽媽有斬不斷的血緣關系,你不必總要逼我在血緣親情和愛情中做出二選一的決定。這兩種感情天差地別,你無法替代她,她也無法替代你,面對你們兩個人時,我連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樣。
可這些話說不出口,只能寫下來,然后等她看到。雖然我匿了名來寫,但人間的悲喜都相通,或許能稍微改變些什么。
(摘自“我要WhatYouNeed”微信公眾號,豆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