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敏
(舞鋼市農業農村局 河南 舞鋼 462500)
舞鋼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小麥是該市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為提高小麥單產,充分挖掘小麥生產潛力,筆者通過多年小麥生產試驗示范和推廣,總結出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1.1 選用優良品種。近幾年來,通過小麥多點引種篩選試驗示范,適合舞鋼市種植的優質高產、抗病、抗倒伏、抗逆性強的品種有:周18、周麥22、豫麥70-36、豫麥49-198、矮抗58、漯麥18等。
1.2 提高整地質量。整地是提高播種質量的重要方面之一。小麥前茬多為玉米,播種時常出現墑情不足現象。因此在前茬玉米收獲后應及時進行深耕滅茬保墑,掩埋粉碎后的玉米秸稈,機耕深度要達到30cm左右,深耕細耙,精細整地,達到土碎地平,足墑下種。
1.3 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增施肥料,培肥地力,是實現小麥高產的基礎。根據舞鋼市土肥站土壤化驗結果,結合當地施肥及小麥目標產量,特提出各類高產麥田的施肥總量:①目標產量8250kg/hm2,施用純氮195kg/hm2、 純 磷112.5kg/hm2、 純 鉀112.5kg/hm2;②目標產量9000kg/hm2,施用純氮210kg/hm2、純磷120kg/hm2、 純鉀127.5kg/hm2;③目標產量9750kg/hm2,施用純氮225kg/hm2、純磷150kg/hm2、純鉀180kg/hm2;施用有機肥35000kg/hm2。施肥方法:以上各類產量水平的麥田,可將全部磷肥、鉀肥、有機肥、氮肥的60%均作底肥;剩余40%的氮肥用于小麥拔節期追肥。
1.4 種子和土壤處理。同時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混合拌種,不僅可以防治小麥苗期病蟲害,還可有效減輕小麥后期病蟲害的發生。一般藥劑拌種,每50kg 小麥種子,用50%辛硫磷乳油50ml 或40%甲基異抑磷乳油50ml+20%三唑酮乳油50ml 或2%戊唑醇懸乳劑75g 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 放入噴霧器內,加水3kg;攪均后邊噴邊拌,晾干后即可播種。土壤處理可在耕翻土地時進行,可用5%辛硫磷或5%甲基異柳磷顆粒劑60~75kg/hm2,撒于田間,以殺死秸稈內和土壤中的害蟲。
1.5 科學播種
1.5.1 適期播種。結合本地小麥實際,適宜播種期為日平均氣溫14℃~16℃。不同類型的品種,播種期也不盡相同,半冬性品種適宜播種期為10月8~15日,弱春性品種適宜播種期為10月15~23日。
1.5.2 確定播量。具體播量應根據品種特性和生產條件合理確定,早茬地種植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基本苗控制在225~270萬株/hm2為宜,一般播種量120~150kg/hm2;中晚茬地種植分蘗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種,基本苗控制在270~330萬株/hm2為宜,一般播種量135~180kg/hm2。如播種期土壤墑情較差,因災延誤播種期或整地質量差、土壤肥力低的麥田,可適當增加播種量。一般每晚播3d,增加播種量15kg/hm2。
1.5.3 播種方式。大力推廣機播,等行距播種。行距15cm,寬窄行播種,寬行20cm,窄行10cm,播深4~5cm。播種機要勻速慢走,時速4~5km,保證深淺一致,行距一致,實現苗全苗勻。
2.1 冬前管理
2.1.1 查苗補種。小麥出苗后要及時查苗,對缺苗斷壟的麥田要及早補種,堅決杜絕10cm 以上缺苗斷壟現象,力爭在出苗后3~5d 補齊。
2.1.2 抑旺促弱。對群體過大的麥田,要采取鎮壓控制旺長;對群體長勢偏弱的麥田,于11月下旬增施分蘗肥,施用尿素105~150kg/hm2,以利安全越冬。
2.1.3 適時冬灌。適時澆好越冬水,不僅可以塌實土壤,有利于麥田貯存水分,還可提高地溫,保證麥苗安全越冬。凡是有條件的地方,應根據土壤墑情和苗情,于小麥分蘗期(11月上中旬)進行冬灌。澆水后要及時中耕保墑,破除土壤板結。
2.1.4 冬前病蟲草害防治。苗期病害主要是紋枯病,可用12.5%烯唑醇超微高濕性粉劑600~750g/hm2,兌水450kg,對準小麥根基部進行噴施,間隔7d 左右噴1次,連噴2次以上。苗期蟲害主要是蚜蟲、紅蜘蛛,可用5%阿維菌素懸浮劑450ml/hm2,兌水450kg噴霧。舞鋼市麥田雜草種類較多,因此必須抓住小麥分蘗期(11月中下旬)進行化學防治。防除闊葉類雜草如豬秧秧、繁縷、野油菜、播娘蒿等,可用75%巨星懸浮劑15~21g/hm2兌水450kg 均勻噴霧;防除禾本科雜草如野燕麥、日本看麥娘等,可用6.9%驃馬乳油750~900ml/hm2,兌水450kg 均勻噴霧。
2.2 春季管理
2.2.1 因苗制宜,科學管理。對脫肥嚴重的麥田,可追施尿素75kg/hm2;對群體過大、生長偏旺的麥田,要以控為主,可用40%矮壯素2250~3000g/hm2,進行葉面噴霧,控制小麥旺長,促根系生長,防倒伏抗病,增分蘗,增粒重、增產量。
2.2.2 預防“倒春寒”和低溫凍寒。防止“倒春寒”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降溫之前灌水。早春一旦發生凍害,可追施尿素75~150kg/hm2,促苗早發。同時還應及時中耕,蓄水提溫,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增加小麥成穗數。
2.2.3 及時防治病蟲害。2月下旬~3月上旬,當發生小麥紋枯病,病株率達15%時,可用12.5%烯唑醇超微可濕性粉劑300~450g/hm2,或25%丙環唑乳油450~525ml/hm2,兌水450kg 噴霧,間隔7~10d 噴1次,連噴2~3次。當每市尺單行有麥圓蜘蛛500頭以上時,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120~150ml/hm2,兌水450kg 噴霧防治。當苗期蚜蟲每市尺單行達到200頭以上時,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g/hm2,兌水450kg 噴霧防治。
2.3 小麥中后期管理
2.3.1 搞好葉面噴肥。葉面噴肥的最佳時間,應在揚花灌漿期進行,可用7.5~15kg/hm2尿素+磷酸二氫鉀3000g/hm2,間隔5d 噴1次,連續葉面噴肥2次以上。
2.3.2 搞好小麥“一噴三防”。針對小麥后期多種病蟲混合發生的特點,可將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混合起來噴霧,從而達到防病治蟲增產的目的。①防治赤霉病、吸漿蟲、蚜蟲為主,應在小麥齊穗后至開花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g/hm2+40%毒死蜱乳油900ml/hm2+ 尿素7500g/hm2,兌水450kg,對準穗部進行噴霧,間隔5~7d 噴1次,連噴2次。②防治白粉病、條銹病為主時,可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50g/hm2+ 25%丙環唑乳油525ml/hm2+尿素7500g/hm2+磷酸二氫鉀2250g/hm2,兌水450kg,進行葉面噴霧;③對于吸漿蟲發生嚴重的地塊,在4月中旬至5月初吸漿蟲羽化出土盛期,可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30kg/hm2,拌細土300kg/hm2,順壟撒施?;蛟?月下旬至5月初用40%毒死蜱乳油900m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600ml/hm2,兌水450kg/hm2噴霧。
采用聯合收割機的適宜收獲期,為小麥完熟初期,此時莖稈桔黃,籽粒全部轉黃、變硬、千粒重高,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