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元
(滄州市農林科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酸棗是鼠李科植物(Ziziphus jujuba Mill. 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其種子酸棗仁是我國地方大宗中醫藥材,具有寧心安神、養心補肝、斂汗生津的保健和醫用功效,也是藥食同源的中醫藥材品種。近年來酸棗仁在養神助眠等保健功能食品中的應用得到了廣泛重視,市場需求量連年大增。盡管近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對酸棗進行了一些人工馴化和新品種選育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野生酸棗依然占據著目前市場上95%以上的供應量。
酸棗作為野生資源分布于華北的各地,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山東等山區。歷史產地的老百姓傳統的采收時間在10月1日之后,這個時期的酸棗仁已經成熟,有效成分最好,但是由于藥材市場的需求量和價格的一路攀升,造成了產地從業人員在每年的8月中旬酸棗種子尚未成熟的時候便開始大量采收,一般到9月中旬酸棗的采收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造成大量的劣質酸棗仁供應在市場上,這就是所謂的“搶青”采收。“搶青”這一做法已成為當今包括酸棗在內的一些中藥材采收的慣例,“搶青”采收的現象還存在于連翹、五味子、梔子、八角、決明子等野生藥材資源上。
1.1 利益驅使。新藥材上市前期正是前一年藥材市場供應嚴重不足,甚至枯竭加工待貨的時間段,酸棗仁藥材價格處于一年中的高位,提前采收、提前上市后普遍能夠獲得好的收益。
1.2 管理無序。野生酸棗資源一般都是以沒有明確權屬的野生酸棗林為主,致使酸棗野生資源處于無序的管理狀態,這也是造成“搶”的主要原因。但是酸棗仁作為大宗藥材,其種子隨著采收時期的變化,藥材質量也存在差異,這也是近年來政府和酸棗仁藥材市場非常關注的問題之一。
近年來本課題組對酸棗仁作為藥材的適時采收和搶青問題開展了調查和研究工作,結果表明:
2.1 酸棗提前采收,造成酸棗種子不成熟,酸棗仁的總產量降低,且種子干癟、棗仁商品質量下降。
2.2 酸棗提前采收,造成酸棗仁有效成分黃酮類、斯皮諾素、酸棗仁皂苷A 和酸棗仁皂苷B 含量大幅降低,達標率嚴重不足。
2.3 酸棗提前采收,為酸棗仁中的黃曲霉毒素的產生提供了有利環境條件。“搶青”采收的酸棗果實果肉水分含量大,果肉干物質含量較低,在加工過程中極易造成黃曲霉菌的感染,使黃曲霉毒素的含量增加甚至超標。
3.1 解決生產上的“瓶頸”問題。①進行藥用專用型酸棗優良品種的選育、馴化,并在平原地區實現規范化、標準化、輕簡化栽培;②建立酸棗仁藥源的生產基地,解決原料不足的問題,形成藥材的供應來源多樣化。
3.2 針對藥用專用型酸棗新品種,配套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加強對現有野生資源的管理,尤其是加強政府的引導、宣傳和監管力度,使野生藥材資源的采摘管理更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