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玲
婦科疾病種類繁多,給婦女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子宮內膜息肉是常見婦科疾病的一種,通常發病率較高且誘發因素較多,通常會影響患者的月經出現異常子宮出血和受孕等。對于有癥狀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而言要及早檢查、及早治療,否則隨著病情的惡化極有可能導致婦女不孕不育。就目前而言在臨床上尚未對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病機制加以明確,通常認為導致子宮內膜息肉的致病原因為高血壓、絕經后期、宮頸息肉史等,但也有研究顯示息肉摘除史也有可能導致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1]。在本文的研究中就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對子宮內膜息肉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價,并對患者采用宮腔鏡治療,探究其臨床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40 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在院治療的40 例非子宮內膜息肉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年齡20~65 歲,平均年齡(35.38±10.79)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0~65 歲,平均年齡(35.28±10.7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無嚴重的精神類疾病;無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疾病;理解能力正常,能夠自主交流和溝通;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存在惡性腫瘤患者;存在感染性疾病患者;臨床資料不全患者。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借助于統計學方法分析患者的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性傳播疾病等情況與子宮內息肉發病的關聯[2]。在患者月經干凈的3~7 d 對患者采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進行治療,患者術前進食6~8 h,禁水2 h。在手術前天予陰道準備,術前2 h 將米索前列醇置于陰道后穹隆處。手術時對手術部位進行全面徹底的清洗和消毒,對子宮位置進行細致的檢查,對手術部位的大小以及具體位置進行核查。并對子宮的深度以及方位進行確定,隨后對其進行宮頸管擴張處理。通過檢查對宮頸息肉的位置以及數量進行判斷,并詳細記錄下來以便手術操作[3]。置入雙極電切環對患者子宮內膜息肉進行切除操作,將雙極電切環置于息肉根蒂部位對其進行切除處理。對于單發息肉從根部位置直接切開將整根拿出,而對于多發息肉則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再生育的考慮。對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切除時需要小心保護子宮內膜,而對于沒有再生育想法的患者則需要切除息肉后放置曼月樂或者口服避孕藥治療[4]。借助環形電極將子宮內膜息肉的根蒂部位切除掉。在手術之后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并全程做好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5]。并對患者進行B 超檢查,防止出現子宮穿孔或者漏切等不良情況發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查找出誘發子宮內膜息肉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對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定,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者經過宮腔鏡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治療后月經量恢復到正常的水平或者明顯降低,月經的周期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無效:對患者進行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未發生變化或者病情有惡化的趨勢,月經量未見減少,出現明顯的陰道出血情況或者病情復發。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 觀察組患者宮頸息肉史、絕經后期、高血壓病以及息肉摘除史占比分別為72.50%、37.50%、35.00%、35.00%,均高于對照組的37.50%、12.50%、7.50%、1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平均孕次、平均產次、平均體質量指數(BMI)、糖尿病及子宮內膜異位癥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MI:體質量指數
2.2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發病的多因素分析 經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子宮內息肉患者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為宮頸息肉史、絕經后期、高血壓病以及息肉摘除史 (P<0.05)。見表2。

表2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發病的多因素分析
2.3 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分析 治愈31例,有效9例,無效0 例,總有效率為100%。且治療過程中無一例嚴重并發癥出現。
子宮內膜息肉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給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子宮內膜息肉有單發和多發情況,基本上都有蒂但是其粗細和長短卻不同。就目前而言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是通常認為其發病原因與細胞的凋亡、激素反應、炎癥等有關。子宮肌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婦科疾病,主要是一種跟雌激素有著密切關聯的疾病。當體內孕激素受體(PR)和雌激素受體(ER)兩種在機體內子宮內膜表達出現嚴重的問題會對雌激素敏感度較高的子宮內膜加以作用,進而造成子宮內膜息肉的產生,隨著病情的發展子宮內膜息肉逐漸擴散和蔓延。當ER 在分泌期階段高度表達時會造成細胞的大量繁殖,這樣也會進一步的造成子宮內膜息肉的形成。從本文的研究結果發現子宮內膜息肉的形成與宮頸息肉史和息肉摘除史有著聯系,這在一定的程度上說明了宮頸息肉的的改變和子宮內膜炎關系密切。在本文的研究中發現高血壓也是子宮內膜息肉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所以會有著直接的聯系,很大程度上與高血壓能夠對機體內血壓水平產生影響進而造成雌激素分泌的紊亂。因此對于患有高血壓的人群發生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并且患病時間越長、病癥越嚴重產生子宮內膜息肉的幾率也越大。臨床調查研究發現子宮內膜息肉往往伴隨有子宮內膜炎慢性炎癥,很大可能與炎癥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本文的研究中顯示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病與子宮內膜異位癥并無太大的關聯,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卻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也是子宮內膜息肉的誘導因素,而且極有可能導致患者不孕。之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未發現其關聯性,可能與研究對象例數較少有關。
伴隨著人們健康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的提高,對體檢的關注度和要求也逐步強化,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體檢查找出子宮內膜息肉的幾率大大增加。對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在臨床上通常采用宮腔鏡下進行手術治療,相對于傳統常規的手術治療方法具有明顯的優勢。宮腔鏡下手術治療采用微創技術,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并且相對于傳統常規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也得到了明顯的降低,同時避免了因傳統手術不能徹底切除內膜息肉的弊端。借助于宮腔鏡能夠對患者病變的部位進行精準的觀察和測定,在對病癥進行診斷時準確度高,降低了漏診率。在臨床手術治療過程中通過宮腔鏡醫生能夠清楚的觀察到病變部位的實際情況以及患者的生理病變狀況,對處于閉塞狀態下的輸卵管進行疏通。手術醫生在宮腔鏡下直接對黏膜下肌瘤實施切除,患者承受的痛苦較少、手術的時間較短且出血量較少,極大地降低了各類并發癥的產生。在本文的研究中發現經過單因素及多因素多方面分析發現子宮內息肉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為宮頸息肉史、絕經后期、高血壓病以及息肉摘除史 (P<0.05)。采用宮腔鏡對子宮內膜息肉進行治療效果顯著,未出現一例嚴重并發癥。
綜上所述,宮頸息肉史、絕經后期、高血壓病以及息肉摘除史均是導致子宮內膜息肉發病的危險因素,應加強對這些含有危險因素的患者進行檢查診斷,一經確診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干預,采用宮腔鏡治療提高治療的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