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竹 佘翠平 劉得龍
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臨床上比較多發的一種耳鼻喉科疾病,在該病的影響下患者的聽力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阻礙,該病患者需要接受到有效且及時的臨床治療,鼓膜置管治療是該病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1],該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控制或者是改善,但是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本文主要以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咽鼓管球囊擴張聯合鼓膜切開置管治療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診治的88 例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40.35±6.39)歲。觀察組男23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40.67±6.1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且病程≥2 年;②耳內鏡檢查結果為患者鼓室內部存在有積液,主要表現為耳鳴、耳悶和聽力下降等;③聲導抗檢查結果顯示為B 形圖患者。排除標準:①鼻竇CT 掃描結果為鼻腔或者是鼻咽存在占位的患者;②鼻咽部存在有惡性腫瘤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行鼓膜切開置管治療。患者取仰臥體位,碘伏常規消毒患者外耳道,應用利多卡因行外耳道麻醉處理,耳內鏡引導下于鼓膜緊張部前下象限或者后下象限切開患者鼓膜,對患者鼓室內積液進行徹底清理,于鼓膜切口位置置入鈦合金通風管,消毒棉球放置于患者的外耳道,留置通風管持續時間為6 個月。
1.2.2 觀察組 患者在鼓膜切開置管的基礎上行咽鼓管球囊擴張治療。完成鼓膜置管后對患者頭位進行變換,呋麻滴鼻液收縮雙側鼻腔黏膜,在鼻內窺鏡引導下將擴張管放置于患者的咽鼓管咽口位置,然后經由導管最終置于球囊內部,對球囊進行注水加壓處理,連續持續2 min 后將球囊和導管撤出。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和純音測聽值 通過VAS 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 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輕[2]。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純音測聽值進行檢測和記錄,數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臨床療效越好[3]。
1.3.2 治療前后咽鼓管功能恢復情況 通過ETDQ-7問卷評估兩組咽鼓管功能恢復情況,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 個月和治療后6 個月ETDQ-7 評分進行檢測和記錄,ETDQ-7 評分越低代表患者的咽鼓管功能恢復情況越好[4]。
1.3.3 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表示患者的耳鳴、耳悶和聽力下降等癥狀消失,且患者的純音測聽值恢復至正常水平;顯效表示患者的耳鳴、耳悶和聽力下降等癥狀基本消失且純音測聽值增加幅度超過20 dB;有效表示患者的耳鳴、耳悶和聽力下降等癥狀有所改善且純音測聽值增加幅度超過15~20 dB;無效表示患者的癥狀無變化或純音測聽值增加幅度低于15 dB[5]。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和純音測聽值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和純音測聽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純音測聽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咽鼓管功能恢復情況對比治療前,兩組ETDQ-7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6 個月,觀察組ETDQ-7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和純音測聽值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和純音測聽值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咽鼓管功能恢復情況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咽鼓管功能恢復情況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4.09%,其中13 例治愈,17 例顯效,7 例有效,7 例無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3%,其中20 例治愈,20 例顯效,3 例有效,1 例無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50,P=0.026<0.05)。
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比較常見且高發的耳鼻喉科疾病,屬于炎性非化膿性病變,患者以聽力出現進行性損傷、鼓室內存在積液為主要特征,甚至有部分比較嚴重的患者其耳鼓室內存在的積液已經呈現出膠質狀態,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生活質量[6]。患者一旦出現分泌性中耳炎,則會逐漸表現出耳痛、耳鳴等癥狀,不僅影響聽力功能,還會加重患者的心理壓力,故而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對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7]。
鼓膜切口置管為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之一,在耳內鏡的引導下切開患者的鼓膜,清除患者鼓室內部存在的積液,同時將通風管置入患者的鼓膜切口,該方式對于病情程度較重的患者來說治療效果尤為顯著,但是患者在術后不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脫管,甚至是在通風管自行脫落鼓膜愈合后鼓室內部依然會有積液,不能徹底改善咽鼓管的實際功能,且復發率高。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球囊擴張技術也日漸成熟,目前已經被逐漸應用于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療中,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療效。咽鼓管是將鼻咽和鼓室聯合在一起的主要途徑,患者管腔維持開放狀態,而在靜止狀態下軟骨管腔則處于閉合狀態,當打噴嚏或打哈欠時會在短時間內開放,可以有效調節鼓室內的壓力,可以引流鼓室內的積液。選取咽鼓管球囊擴張聯合鼓膜切開置管的治療方式,能夠更快緩解臨床癥狀,恢復各項功能,提升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和純音測聽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VAS 評分(3.23±1.31)分低于對照組的(4.26±1.93)分,純音測聽值(47.83±8.94)dB 高于對照組的(34.73±7.46)d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ETDQ-7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6 個月,觀察組ETDQ-7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給予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球囊擴張聯合鼓膜切開置管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臨床療效更顯著,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