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女常見的生殖系統疾病。大多數的育齡婦女發病后如果不及早治療,病情可能逐漸加重并導致不孕等并發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藥物種類繁多,臨床以保守治療為主,療效也存在一定差異,其中米非司酮治療本病已被臨床廣泛認可,但米非司酮對多種檢測項目的影響尚需進一步研究[1]。作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給予米非司酮治療,分析其對臨床恢復情況的影響,對其臨床療效進行了觀察,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在遼寧省遼陽縣中心醫院婦產科80 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對患者采取米非司酮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遼寧省遼陽縣中心醫院婦產科收治的80 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18~35 歲,平均年齡(24.4±8.6)歲;體質量指數23.6~27.8 kg/m2;病程3.2~7.9 個月,平均病程(5.2±3.4)個月;其中盆腔異位17 例,卵巢異位15 例,其余8 例;輕度12 例,中度18 例,重度10 例。試驗組患者年齡18~34 歲,平均年齡(26.2±6.2)歲;體質量指數23.6~26.8 kg/m2;病程3.0~7.3 個月,平均病程(5.1±2.8)個月;其中盆腔異位15 例,卵巢異位18 例,其余7 例;輕度11 例,中度19 例,重度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年齡18~40 歲,患者未合并其他嚴重生殖系統疾病且知情同意患者;患者有性生活史,自愿參加,簽署之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嚴重傳染病和拒絕參加治療的患者,排除孕婦或哺乳期婦女及有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丹那唑治療,200 mg/次,3次/d口服。試驗組給予米非司酮治療,10 mg/次,1 次/d 口服。兩組均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盆腔疼痛和痛經基本消失,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結節基本消失,或不孕患者順利受孕;有效為:患者盆腔疼痛和痛經明顯改善,結節縮小>60%;無效:患者盆腔疼痛和痛經未緩解,結節縮小≤60%,或癥狀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不良反應包括潮熱、腰痛、胸痛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82.5%高于對照組的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低于對照組的3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在子宮被覆面和肌層外生長繁殖而引起的一種婦科疾病,包括痛經、不孕癥和大便異常等[2]。目前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粘連具體機制上,但尚不十分清楚。在臨床研究中發現這類疾病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有所升高,可以作為疾病診斷的有效因素之一和了解疾病嚴重程度的一種方式[3]。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在月經期部分出血與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混合輸卵管進入腹腔種植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癥。在炎癥和機械作用的影響下,婦女卵巢上皮和腹膜被破壞來轉化為子宮內膜,誘發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研究發現,免疫力低下也是誘發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可達13%。典型癥狀主要表現為痛經并可導致性交痛和不孕,并影響婦女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除上述癥狀外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還可出現血尿等癥狀,但并不多見。如果病變位于腸道也可能引發腹痛。米非司酮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常用藥物,在治療疾病上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的病變通常伴有浸潤和炎癥、血管生成等因素的影響下的患者骨盆微環境會發生明顯變化。米非司酮治療疾病能有效對抗孕酮來改變患者性激素水平。臨床研究表明,米非司酮與受體親和力強,療效好。此外應用米非司酮還可以在影響性激素分泌的基礎上減少激素對病變部位的刺激,從而達到減少結節的目的。米非司酮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時可抑制患者對雌激素的敏感性,有助于誘發子宮內膜萎縮,緩解盆腔疼痛等癥狀,提高治療效果,。米非司酮是通過與其受體競爭性結合發揮作用的19-去甲基甾醇的衍生物,廣泛應用于早孕和軟化宮頸等臨床治療,也可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4]。然而其他學者的研究表明,米非司酮能與患者下丘腦的垂體孕酮結合,抑制卵巢功能來誘發閉經,進而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減少。米非司酮通過直接抑制雌激素受體的合成來阻斷子宮內膜對激素的反應,使異位子宮內膜萎縮。米非司酮通過抑制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內皮生長因子合成提高異位內膜磷酸酶的表達水平,抑制異位內膜的生長并促進其凋亡。米非司酮通過抑制子宮內膜對雌激素的反應降低在位和異位子宮內膜中激素的表達,從組織和細胞水平證實了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內膜激素表達的抑制作用,但米非司酮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機制可能是多層次的激素表達下調只是其機制之一。此外,米非司酮是否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癥腺上皮細胞雌、孕激素受體比例的改變,可以抑制雌孕激素受體合成的藥物之一,其與子宮內膜異位癥腺上皮細胞具體機制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82.5%高于對照組的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低于對照組的3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采取米非司酮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好,且不良反應少,故應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