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
急性肺栓塞是由各種內源性或外源性肺栓塞引起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上,急性肺栓塞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患者是由多種內源性或外源性肺動脈栓塞引起的綜合征,嚴重威脅生命和健康。發病期間,肺動脈壓持續大幅上升,肺血流突然阻斷,短時間內可出現右心衰竭甚至休克,隨時危及生命,一旦確診,應及時溶栓和糾正血栓。其目的是降低肺動脈壓,延緩右心衰竭的進展,改善心肺功能。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延緩血栓形成,增加肺血管再灌注能力,達到抗凝作用。雖然單獨使用有一定療效,但由于藥物本身半衰期長,進入人體后血藥濃度高,抗凝作用有限[1]。而華法林能有效抑制肝細胞凝血因子的合成。華法林與低分子肝素聯合應用可提高溶栓抗凝效果,盡快改善患者癥狀。本研究探索了低分子肝素聯合華法林治療急性肺栓塞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 月本院科室收治的70 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2∶13,年齡51~78 歲,平均年齡(61.45±5.52)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2∶13,年齡51~79 歲,平均年齡(61.23±5.9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吸氧、臥床、鎮痛、止咳以及消炎等治療。對照組的患者給予低分子肝素(江蘇大同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03060),每次皮下注射5000 U,2 次/d,治療2 周。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華法林。華法林(Orion Corporation,國藥準字H20171095)口服3 mg/次,1 次/d,維持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在2~3 之間,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心悸、呼吸困難和胸悶消失時間、肺動脈造影檢查恢復正常時間、治療前后患者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心室率、肺動脈壓、MRC 呼吸困難評分、急性肺栓塞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心悸、呼吸困難和胸悶等癥狀體征消失,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心室率、肺動脈壓等恢復正常,肺動脈造影檢查恢復正常;有效:心悸、呼吸困難和胸悶等癥狀體征改善,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心室率、肺動脈壓等有一定的恢復,肺動脈造影檢查結果改善;無效:病情無明顯好轉。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悸、呼吸困難和胸悶消失時間、肺動脈造影檢查恢復正常時間比較 觀察組心悸消失時間、呼吸困難消失時間、胸悶消失時間、肺動脈造影檢查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心室率、肺動脈壓、MRC 呼吸困難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心室率、肺動脈壓、MRC 呼吸困難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心室率、肺動脈壓、MRC 呼吸困難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心悸、呼吸困難和胸悶消失時間、肺動脈造影檢查恢復正常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心悸、呼吸困難和胸悶消失時間、肺動脈造影檢查恢復正常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心室率、肺動脈壓、MRC 呼吸困難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心室率、肺動脈壓、MRC 呼吸困難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1 mm Hg=0.133 kPa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24 例,有效10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97.14%;對照組顯效17 例,有效10 例,無效8 例,總有效率77.14%。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5,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血尿1 例,咯血1 例,皮下出血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7%;對照組血尿1 例,咯血1 例,牙齦出血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7%。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肺栓塞是醫學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很高,主要發生在老年人,本病有很高的誤診率。這種疾病的病因非常復雜。據報道,心臟病、腫瘤、懷孕和分娩都可能導致這種疾病。肺栓塞是由肺動脈及其分支血栓阻塞引起的危重疾病。肺動脈血流突然閉塞或肺動脈壓力急劇增加會加重右心負荷,并可能導致右心衰竭。急性肺栓塞是臨床常見病,主要原因是肺動脈干/支被栓子阻塞,導致肺循環障礙;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劇烈胸痛、咯血、發熱等,發病率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壓,死亡率高[3]。抗凝是目前治療急性肺栓塞的主要方法,低分子肝素可抑制凝血系統的某些環節,延緩血栓形成,增加肺血管再灌注容量,起到抗凝作用。低分子肝素是酶促反應產生的代謝片段,能與抗凝血酶Ⅲ結合,對活化的凝血因子有很強的抑制作用,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低分子肝素不與血漿蛋白結合,生物利用度很高。但單用低分子肝素的效果并不理想。華法林是防治急性肺栓塞的抗凝劑,作為傳統的抗凝劑,可以最大程度地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可抑制維生素K 參與內臟合成凝血因子的過程。華法林能有效抑制凝血因子和蛋白質羧化,達到抗凝作用[4]。低分子肝素聯合華法林可使急性肺栓塞的治療效果加倍。兩者結合可起到協同抗凝作用,改善患者癥狀。在日常生活中及早預防,可有效預防肺栓塞的發生,還需要指導患者早期下床,促進血液回流,增強血液循環,減少組織損傷,及時糾正脫水,減少血液高凝狀態。在兩種藥物聯合使用中,需要做好相關護理。治療前詢問患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2 周內活動性出血史,如手術、消化道潰瘍出血、近期腦梗死、腦出血史,是否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視網膜血管病等癥狀。如果遇到上述癥狀,應慎用或禁藥。還需要采用正確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式,在前腹壁兩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垂直捏注射部位皮褶,注射后松開,用干棉簽局部按壓3 min 以上,防止局部皮膚血腫或壞死。治療過程中,兩側腹壁交替使用,保證藥物吸收。根據患者的凝血情況將INR 維持在2~3 之間。INR 穩定后,每2 周~1 個月復查1 次。達標后,每月復查1 次。不達標的,應當按照上述監測方案提前調整監測,直至達標。還需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傾向、皮膚、黏膜瘀斑、紫癜、牙齦出血、血尿,定期檢查尿常規、大便常規、糞便潛血,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如果發現患者頭痛或麻木突然加重,有必要考慮是否為顱內出血。用藥過程中要避免強迫排便、打噴嚏等增加腹壓的動作;選擇寬松的衣物防止器官受壓;選擇柔軟的牙刷或棉質牙線避免創傷性運動;服用其他藥物時要注意是否會影響華法林的效果,避免食用富含維生素K 的食物[5]。
本研究中,觀察組心悸消失時間、呼吸困難消失時間、胸悶消失時間、肺動脈造影檢查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心室率、肺動脈壓、MRC 呼吸困難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給予低分子肝素與華法林對于急性肺栓塞的效果確切,可改善患者血氣指標和肺動脈壓,緩解呼吸困難等癥狀,且未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高。